•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4-08-17 08:12:29 股吧网页版
钱立华: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成为支持绿色发展双支柱
来源:中国经营网 作者:郭婧婷

  本报记者郭婧婷北京报道

  为了支持我国美丽中国建设以及绿色低碳发展,今年上半年,我国金融管理部门和监管部门都出台了重要的政策安排,引导金融资源更多投向绿色低碳发展领域。2024年上半年,央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委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兴业碳金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兴业研究首席绿色金融研究员钱立华针对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绿色金融与ESG发展机遇等多个热点话题,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专访。

  专访中,谈及如何做好绿色金融这篇大文章以及未来发展趋势,钱立华表示,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成为支持我国绿色低碳发展的双支柱。

  在钱立华看来,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的相关标准、信息披露、产品与市场、政策协调和制度保障等将进一步发展,以有利支持我国美丽中国建设和绿色低碳转型。

  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

  《中国经营报》:2024年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近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京闭幕,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提到,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对此,你如何解读?

  钱立华:《意见》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开启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未来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建议重点关注三大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全面”,即全领域转型、全方位提升、全地域建设、全社会参与。

  第二个关键词“协同”,即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第三个关键词“安全”,即健全生态安全体系,守牢美丽中国建设安全底线。

  《决定》围绕“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三个方面提出了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向。从“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来看,就是通过实施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等机制,支持包括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流通体系建设在内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

  如财税方面,《决定》提出“优化政府绿色采购政策,完善绿色税制”,将进一步加大政府对绿色低碳产品的采购力度,生态环保、节能节水、新能源等领域税收优惠制度有望进一步完善。如投资方面,一方面是发挥政府投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完善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的政策机制,加强 EOD等模式的推广。

  《中国经营报》:8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工作方案》),明确了我国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的总体要求和相关制度建设规划。你如何解读我国从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的这一重大政策?

  钱立华:《工作方案》出台标志着我国绿色发展的主要抓手全面由能源转向碳排放,各类配套政策体系将加速出台,从而进一步引导发展要素向新质生产力倾斜,培育形成绿色低碳竞争力。

  总体要求上,明确目标以及将建立多层次的政策制度和机制。在国家层面,侧重完善规划制度。明确“十五五”时期,将碳排放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不再将能耗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能耗强度指标,并研究制定碳达峰碳中和有关行动方案。

  在地方层面,侧重考核约束,建立地方碳排放目标评价考核制度。将碳排放双控指标合理分解至各省份,并进一步压实地市及重点企业控排减排责任。建立碳达峰碳中和综合评价考核制度,推动省市两级建立碳排放预算管理制度,将推动碳市场、碳税等相关制度的建立健全。

  在企业层面,一是健全重点用能和碳排放单位管理制度,从强标准、抓管理两方面入手,制修订控排行业碳排放核算标准,加强重点企业碳排放管理,着重确保数据质量;二是发挥市场机制调控作用,进一步扩大碳市场范围和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支持领域,完善绿证交易市场。未来三类市场的协同衔接值得期待。

  在产品层面,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一是制定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聚焦满足市场迫切需求、促进国际衔接的原则,优先能源、原材料等大宗型商品,受国际政策法规约束的产品和深度参与国际分工或出口量较大的外向型商品;二是加强碳足迹背景数据库建设,助力我国建立数字化碳足迹管理体系和国际互认;三是建立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严格统一的碳标识认证管理办法,基于碳足迹开展绿色消费促进行动。

  加速推进转型金融相关标准

  《中国经营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五篇大文章”纳入其中,指出“要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在你看来,绿色金融未来将如何支持我国美丽中国建设和企业绿色低碳发展?

  钱立华:未来绿色金融将从多个方面来支持我国绿色低碳发展以及企业的绿色低碳转型,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成为支持我国绿色低碳发展的双支柱。

  优化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加速推进转型金融相关标准。构建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是绿色金融发展的基础与首要任务。未来绿色金融将围绕“推动金融系统逐步开展碳核算”和“持续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两个方面,进一步推动优化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特别是对转型金融标准的研究与制定。近年来,人民银行已组织部分重点领域转型金融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与交易所等都推出了转型债券金融产品。河北、重庆、湖州、上海、湖南、山西等多地出台了或正在出台地方转型金融的标准和制度。而2024年4月出台新的绿色金融顶层指引《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也在继续完善绿色金融标准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制定转型金融标准和相关政策体系:“加快研究制定转型金融标准,将符合条件的工业绿色发展项目等纳入支持范围,明确转型活动目录、披露要求、产品体系和激励机制等核心要素。”

  强化信息披露。金融机构和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需同时推进,同时企业和金融机构的环境信息披露将不断拓宽至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明确鼓励金融机构披露高碳资产敞口、气候风险压力测试结果,以及未来ESG将纳入信评,并推动不同主体、跨部门环境信息、碳排放信息共享等。

  促进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产品和市场发展。包括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研究丰富与碳排放权挂钩的金融产品及交易方式,加大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的发展力度,以及进一步加大资本市场支持绿色低碳发展力度,壮大绿色金融市场参与主体。目前,我国绿色金融实现了规模化发展,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33.77万亿元,同比增长35.1%,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5.9个百分点。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绿色债券发行国,年度发行规模已连续两年排在全球首位。目前我国各类转型债券累计发行规模超过2000亿元,转型金融创新信贷产品不断涌现。

  加强政策协调和制度保障。未来绿色金融领域多项政策支持值得期待。包括绿色金融领域法律法规的完善、更丰富与完善的绿色金融激励约束机制,如持续完善的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考核评价机制以及更丰富的绿色金融货币政策,转型相关支持政策等。

  ESG应用场景拓展债券和私募股权投资领域

  《中国经营报》:ESG监管政策不断趋严,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正由“自愿”逐渐向“强制”演变,有人把ESG的信息披露与评价看成约束企业发展的“紧箍咒”,也有人把它看成是企业长青可持续发展的“金钥匙”,你如何看待这两个观点?在你看来,上市公司该如何补齐自己的短板,ESG管理难点又是什么?

  钱立华:从目前国际国内的ESG监管指引以及发展趋势来看,对于上市公司而言,ESG信息披露和评价可能既是“紧箍咒”,也是“金钥匙”,需要上市公司顺应趋势,及早谋划。

  从“紧箍咒”角度,ESG信息披露迈向合规披露。不管是财政部的相关准则还是三大交易所的相关指引,都意味着ESG披露已不再是服务于公司品牌宣传的工具,而成为交易所的合规要求,作为合规披露,相关指引明确鼓励有条件的披露主体聘请第三方机构对相关ESG 信息以及公司温室气体排放等数据进行核查或鉴证。随着未来ESG披露逐渐与财务报表编制“并表”统一行动,上市公司可持续信息披露将越来越迈向全面性、完整性、可比性和准确性。而截至2023年年末上市公司进行ESG独立报告披露的比例只有三分之一多一点,这就要求越来越的上市公司补齐ESG信息披露这个短板,储备人才,及早谋划。

  从“金钥匙”的角度看,我国上市公司顺应ESG监管要求的不断提高,长期来看,将有利于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ESG相关准则和指引出台后,预计未来监管部门将适时制定更细化的披露指南,同时ESG披露的范围将不断扩大,未来ESG监管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一定会从定性趋向定量、从披露趋向治理,将越来越呈现“以披促管”。因此,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通过学习和实践越来越完善的ESG监管和披露的准则、指引和指南等,通过披露引导内部治理升级,建立和不断完善ESG战略和管理体系,从而实现公司长期可持续发展。

  《中国经营报》:对于投资市场而言,应该如何抓住ESG投资机遇?

  钱立华:随着ESG(环境、社会、治理)投资理念的不断深入,从投资机构的角度而言,公募基金和银行理财子公司已成为当前内地市场中ESG投资的主要践行者。随着ESG投资市场的快速发展,预计公募基金将继续作为ESG投资的主力,通过推出更多ESG主题基金和在传统投资产品中整合ESG因素,来增强投资者的参与和认知。ESG应用场景也将逐渐从股票投资拓展到债券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领域。

  对于银行的ESG主题理财,近年来ESG理财市场迅速发展,产品发行活跃,且数量呈上升趋势。当前国内存续的ESG主题理财产品以固定收益类为主,风险等级集中在中低风险,这体现出银行理财追求稳健收益的投资理念与ESG固定收益端投资十分契合。后续银行理财子公司需进一步增强自身投研能力,将系统性的ESG方法论应用在理财产品当中,促进ESG理财产品市场向着多元化化方向发展。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