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4-08-20 07:09:19 股吧网页版
“代抢”大额存单、“抢购”3%保险产品 理财真的需要去“抢”吗?
来源:上观新闻

  大额存单今年以来火热非常,线下提前排队购买、线上“开售即售罄”成为常态。最近,网络上甚至开始炒作“代抢”大额存单的情况。

  一个无法忽视的背景因素,是银行存款利率的持续下调。回溯来看,2022年9月,国有大行率先调降存款挂牌利率,拉开了存款“降息”的序幕。至今,存款利率历经五轮下调。

  当六大行的定期存款利率降到“1”开头,某电商平台上发布的“代抢利率3.65%的大额存单”,看起来确实诱人。难道现在理财,真的只能靠抢的?

“代抢”大额存单

  在某电商平台搜索“大额存单”,相关的搜索结果几乎都指向一些规模较小的银行,“代抢”标价从6.66元到几百元不等。

  搜索结果最多的是“众邦银行”,这是一家湖北省民营银行,5年期大额存单利率为3.65%。另一家被提及较多的是“新网银行”,同样是一家民营银行,来自四川,5年期大额存单利率为3.05%。

  在众邦银行和新网银行的手机银行App里,确实分别有利率为3.05%和3.65%的5年期大额存单,不过两个产品一直显示“已售罄”。

众邦银行和新网银行的手机银行App界面。

  据某位“黄牛”表示,他们能够监控到大额存单的额度开放时间,一般来说每天只有十几秒钟,消费者需要提前把钱转到相应银行,等待某个固定时间,“蹲点”购买。这是较为常规的“代抢”方法。

  问题当然存在。一方面这些产品额度有限,即便“黄牛”监控到存单放出时间,抢到也没那么容易;另一方面这些银行多为小型银行,大额存单的起购额多为20万元,存储时间最短也为1年起,消费者是否要为了这张存单,把这些钱转到这些银行,也需要自己权衡。同时,如果涉及他人代买,则存在个人信息泄露和资金安全的风险。

  抢大额存单,还有一个方法是转让。这依托于大额存单的自身特点——相比于定期存款,大额存单在到期之前能够通过银行转让出去,消费者可以在手机银行App里,找到大额存单的转让区,购买经转让的大额存单。一般来说,经转让后的大额存单,利率会比初始利率低一些,但相对于市面上现存的存款产品,依然有竞争优势。

  在某电商平台,这种模式也变成了一门“生意”,有人用几百元的标价转让利率较高的大额存单。具体操作是,双方约定好一个比较冷门的交易时间,卖方在这个时间段内把自己的大额存单转让出去,买方再迅速拍下,完成转让。

保险“炒停售”再现

  当银行利率下调成为大趋势,一些人就把目光投向了保险产品,尤其是增额终身寿险,一直被视作除了“定期存款”“大额存单”之外的另一个保本理财选择。不过,其3%的预定利率也即将成为历史。

  8月初,金融监管总局向行业下发《关于健全人身保险产品定价机制的通知》,明确自今年9月1日起,新备案的普通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将从3%下调至2.5%。自10月1日起,新备案的分红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从2.5%下调至2.0%;新备案的万能型保险产品最低保证利率上限从2%下调至1.5%。届时,市场上预定利率超过上限的保险产品将会停止发售。

  这意味着,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将进入“2”时代。在窗口期,社交媒体上一些“炒停售”的声音又响起来——“3%且买且珍惜”“再不上车就晚啦”,掀起了推销增额终身寿险的热潮。

  预定利率确实一直在下调。去年几乎同一时间,保险产品也迎来了利率调整,所有预定利率大于3.5%的保险产品在2023年7月31日后全部下架。究其原因,也与银行降息关系密切。

  简单来说,险企是拿着保费去投资,再把投资收益作为承诺赔付给消费者的利息。随着银行降息,相关投资收益率也会随之下降。这时,如果险企再放出去比银行利率高很多的保险产品,自身经营就会产生风险,也被称为利差损风险。因此,这几波保险产品的利率调整,其实是险企控制风险的手段。

  回到消费者这边,是否真的要“抓紧上车”,抢购预定利率3%的保险产品?

  增额终身寿险虽然是一种寿险产品,但的确被越来越多的人视为一种强制储蓄。因为除了保额之外,增额终身寿险还包括了现金价值,也就是这张保单本身也能换钱,这部分的权益类似一张固定利率的大额存单。

  在签订合同时,合同上会标明这张保单在不同投保年份值多少钱。如果想要把这些钱拿出来,有两种方式——减保取现与退保取现。前者根据合同能将部分钱取出来,保额也会相应减少;后者则是解除保险合同,将全部的本金和利息都提取出来,保障就此终止。

  需要注意的是,增额终身寿险是有回本时间的,在投保的前几年,缴纳的钱要多于这张保单的现金价值,这时如果退保,就会亏本,因此这类产品更适合长期持有。

  所以“要不要抓紧上车”,消费者还是要从自身角度考虑。有一点必须说明,保险诞生的初衷是防范风险,而不是理财。

  的确,如今高利率的银行存款等保本理财确实已经成为历史,但真正需要成为历史的,是“无风险拿高收益”的理财观念。

  风险和收益相匹配,是正常、健康的理财观。想要有更高的收益,必然要通过掌握专业的理财知识,进行适合自己的资产配置来实现。当然,其中的风险也需要自己承担。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