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4-08-20 07:09:19 股吧网页版
刘振中:探索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路径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刘振中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产业是国民经济基石。科技创新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度赋能,产业发展为科技创新提供转化载体和应用场景。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必须坚持创新引领发展,把握二者融合的基础、关键、途径,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坚实物质技术基础。

  二者融合是大势所趋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相辅相成。二者实现深度融合,是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对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升产业链安全韧性、建设科技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内在要求。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关键时期,生产函数发生改变,劳动、资本等传统要素投入动能减弱,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加快培育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新增长动能至关重要。同时,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低成本要素为前提的“全球代工”模式难以为继,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向高端化、高附加值环节攀升是必然选择。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能够发挥创新主导作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快高质量发展步伐。

  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科技创新作为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通过提升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能够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附加值,形成新质生产力。产业创新则是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重要环节,能够提升产业“含金量”,增强产业链整体竞争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可以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谋划布局未来产业,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提升产业链韧性的战略选择。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部分国家构筑“小院高墙”,对我国产业链安全形成严峻挑战。我国产业体系配套完整、规模庞大,但一些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能够助力重要领域和核心环节攻关,补齐短板环节,强化多技术路线备份能力,提升产业链安全韧性。

  建设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科技整体水平大幅提升,但仍存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科技创新资源布局亟待优化等问题。同时,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有助于优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促进产业在实践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持续突破和孕育新技术,打通产业强与科技强的互促通道,建设科技强国。

  把握融合目标方向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旨在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提升引领性、衔接性、安全性和循环性。

  原创性技术突破形成产业创新发展引领力。原创性技术突破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当前,科学研究范式深刻变革,国际科技竞争日益向原创性基础前移,迫切要求我们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要通过基础研究持续积累,最终形成“从0到1”的质变,实现原创性技术突破,推动形成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科技成果创新与产业化应用无缝衔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从科技创新到产业化应用的周期大幅缩短。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显著进展,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速度仍需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要让科技成果能够快速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快速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产业领域及其发展环节“卡脖子”技术全面突破。我国拥有世界上产业门类最为齐全的产业体系,但面临“卡脖子”技术难关,科技创新必须直接应对产业发展中的瓶颈和挑战,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技术突破带动实现产业安全发展。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就是要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如集成电路、发动机、数控机床、工业软件等,实现从依赖进口到自主研发的转变,显著减少对外技术依赖,提升产业链安全韧性。

  产业发展催动自主创新形成良性循环。产业发展带动的市场需求是创新的重要源泉,是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我国是全球最具潜力的消费市场,不断升级的产业需求为企业创新提供了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就是要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应用场景为牵引,探索多条技术路线,加速技术迭代,开辟产业发展新赛道,形成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良性循环。

  找准融合关键路径

  在全球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科技革命快速迭代的时代背景下,要着眼“激活主体、一体布局、融合赋能、强化纽带、畅通循环”,不断深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融合。

  整合政策供给,激发各类创新主体动力。围绕原创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坚持统筹部署,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建立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引导科技领军企业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构建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机制,积极发展风险投资,壮大耐心资本,吸引社会资本。健全重大技术攻关风险分散机制,建立科技保险政策体系,降低重点领域中小企业创新门槛和风险。

  聚集多方力量,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布局。围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技术开发、工程化验证或中试、技术成果商业化等链式环节,完善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协作机制,全面提升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效率,引导科研成果贯通式转化。着眼重点产业链各环节科技攻关目标,优化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的科技资源布局,推进科技创新央地协同,统筹各类科创平台建设,打造一批创新联合体,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精准对接、深度融合。

  提升产业质效,推动科技创新全面赋能。以科技创新赋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改造,提升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以科技创新赋能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强化创新引领,支持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培育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以科技创新赋能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充分发挥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对未来产业的引领带动作用,抢占科技制高点,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未来产业集群。

  聚焦市场衔接,健全创新中介服务体系。明确创新中介服务机构地位和作用,推动其向专业化、网络化、规模化发展。建立多元化资金渠道,通过财政支持、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创新中介服务机构建设,促进科技同产业对接、资金同需求对接。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加强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构建高效、专业、可靠的创新中介服务体系,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提供支撑。

  着眼链条融合,促进科技产业良性循环。紧紧围绕差异化产业发展需求,推动创新链向产业链延伸,将研发创新立足点放在产业优化升级上,促进由科技创新到产业创新的单向推进向双向互促转变。构建创新链和产业链链接平台,支持新型研发机构以“赛马制”等方式,直接对接技术和需求,大力推广“企业家出题、科学家答题”“科学家给技术、企业家出产品”等联动模式,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实现创新资源互动互通,实现科技与产业间的良性循环。

  (作者: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刘振中)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