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4-08-21 06:24:39 股吧网页版
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 银行卡产业创新能力建设“步履不停”
来源:经济参考报

  当前,国内银行卡产业各方持续提升金融服务的便捷性、可得性和安全性,依靠技术进步和开放合作,实现支付产品的优化创新,在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等方面正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中国银联近日发布的《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报告(2024)》(简称“报告”)显示,2023年,国内经济活动迎来较大复苏,旅游、餐饮、汽车等重点应用领域景气度稳步回升,带动银行卡交易规模的增速同步回升。银联网络处理的总体跨行交易笔数和金额分别为3482.9亿笔和288.9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9%和11.3%。与此同时,积极拥抱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领域,产业各方也正多维度探索创新应用,不断推动金融服务和产品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展望2024年,报告进一步指出,支付强监管、严监管将持续深化,引导产品供给进一步优化,推动产业规范、高质量发展。银行卡产业将围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创新产品与服务模式,重点关注跨境、普惠、绿色等业务领域,更好地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持。产业各方也将通过数字技术和开放合作,增强产品与服务的适应性、安全性和竞争力,不断深化和细化用户经营。

  发卡市场稳定增长

  受理侧呈现三大趋势

  国内发卡市场方面,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末,全国共开立银行卡97.87亿张,同比增长3.26%,增速较上年提高0.76个百分点,保持稳定增长。全国人均持有银行卡6.93张,同比增长3.28%。从银行卡的卡性质结构来看,截至2023年末,借记卡在用发卡量占比为92.2%,信用卡在用发卡量占比7.8%,借记卡占比较上年有所提升。

  从银行卡跨行交易规模与结构看,2023年,ATM和POS渠道银行卡跨行交易笔数和金额占比在过去一年受网上渠道挤压加剧。具体来看,ATM渠道银行卡跨行清算交易笔数与金额占比分别较上年下降0.9个百分点和0.1个百分点;POS渠道银行卡跨行交易占比也进一步下降,笔数和金额占比分别较上年下降4.1个百分点和3.7个百分点。其他渠道银行卡跨行交易笔数和金额占比分别为92.9%和86.2%,分别较上年提高5.0个百分点和3.8个百分点。其中,网上渠道跨行交易笔数和金额在其他渠道中占比分别为30.4%和86.1%。

  从各地区银行卡跨行交易笔数和金额来看,东部地区在全国的跨行交易金额占比最高,达40.6%,较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上海、北京、浙江、深圳、厦门和江苏地区的跨行交易金额位居前列,均超过10万亿元;北京、广东、深圳和上海地区的跨行交易笔数位居前列,其中北京超10亿笔。从交易规模增速看,北京、厦门等9个地区的跨行交易笔数较2022年实现增长,青岛、浙江、北京、重庆等12个地区的跨行交易金额较2022年实现增长。

  报告显示,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国内发卡机构共发行了4057款卡产品,数量较上年减少12.5%,同比降幅相比上年有所减缓。对此,报告分析称,这或与线下经营恢复与营销推广回暖有关,但因监管趋紧及发卡市场趋于饱和,银行大多仍侧重于强化存量用户经营,卡产品新增量继续降低。数据显示,2023年,17家大型商业银行卡产品规模占比较2022年上升0.3%,市场集中度基本持平;钻石卡和白金卡等高端卡产品规模总体占比为20.0%,较2022年基本持平。

  在监管引导下,国内受理市场也在2023年实现进一步合规与高质量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全国银行卡跨行支付系统联网特约商户达3465.90万户,较上年末增长27.3%:联网POS机具4304.30万台,较上年末增长21.0%。

  技术融合创新不断

  产业各方协同共进

  科技发展如今为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升级提供着更多动力。在科技进步和产业创新的背景下,技术与金融业务的结合日益广泛和深入,推动金融服务和产品保持高质量发展,助力提升用户体验、降低金融风险,服务实体经济。2023年,金融领域关键技术继续演进,产业各方进一步合作探索数字化技术在金融业务中的创新应用,并在监管作用下推动金融科技持续规范安全发展。

  报告指出,2023年,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应用创新不断增强广度和深度,加快嵌入至金融业务处理和服务提供的方方面面;5C、AR/VR、物联网、边续计算,量于通信等技术在金融领域的探索和试点持续推进,不断挖掘市场潜力、重塑业务流理、发展新型生态。不同技术之间加快融合创新,从全流程提升金融服务的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如AICC技术可应用至商业银行前中后台环节,在市场推广、产品销售、渠道拓展、业务运营、产品开发、客户咨询以及风险合规等方面,助力银行提高效率、优化服务。2023年,多家商业银行就在财报中表示积极开展了AIGC在金融应用的探索和尝试。其中,交通银行制定生成式人工智能建设规划,组建GPT大模型专项研究团队,试点上线对公账户管理流程自动化场景、反洗钱可疑事件排序场景、零售客户兴趣偏好场景,压降人力投入,提升风险分析质效,赋能客户精细化经营;宁波银行依托大数据分析平台,结合关联图谱、生成式AI等新技术,持续扩展风控覆盖面,提高风险识别、判断和分析效率等。

  面对金融安全形势的严峻挑战,支付产业也将更加关注科技应用的安全管理和风险防控。一方面,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必要性日益凸显;另一方面,数字化升级和新兴技术应用带来了更多安全隐患,尤其是AI应用的信任和安全问题亟待解决,金融机构将加强AI安全治理,通过本地化部署、优化模型、访问控制、数据保护等方式构建可信可控的AI技术能力;进一步运用隐私计算和区块链等技术实现数据和数字资产的安全流通,并通过合作探索隐私计算跨平台、区块链跨链互联互通的技术方案和商业模式。

  国际业务布局持续深化

  开放合作构筑共赢生态

  过去一年,国内支付产业机构继续深化国际业务布局,通过推进境内外支付网络互联互通、完善外卡内用解决方案、优化跨境支付权益配置等方式,打造更安全、更便捷的跨境支付体验。同时,以中国银联为代表的境内产业方积极向国际市场输出支付技术和市场经验,部分支付机构还通过资本合作加速国际化发展。

  截至2023年底,在发卡侧,中国银联已在境外81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发卡超2.3亿张,其中在“一带一路”相关市场累计发卡超1.7亿张,中国港澳、韩国、菲律宾、泰国等市场的发卡规模突破千万张。在受理侧,银联受理网络已延伸至境外183个国家和地区,覆盖超6350万家线上线下商户。

  展望2024年,报告预计,在跨境经济日益活跃和国内监管加强政策鼓励的背景下,境内支付机构和平台企业将更多地参与国际竞争,加快拓展跨境支付业务,支持跨境人员和外贸企业的多样化支付需求。

  开放合作也将继续成为支付产业创新优化的重要途径,推动着金融服务与业务场景的进一步融合。报告显示,2023年,产业各方持续开放生态、深化合作,促进新兴业态发展及金融服务跨平台整合。

  未来,境内外支付机构将持续推进网络开放和互联互通合作,促进支付服务跨网络、跨平台供给,改善境内支付和跨境支付的便捷性和稳定性;金融机构和大型科技公司将进一步完善开放平台建设,积极将自身支付服务等能力对外输出,推动境内外开放银行和嵌入式金融模式持续发展;各方协作将促进先买后付、数字货币等新兴业态与传统金融体系融合,提升创新服务的便捷性和覆盖面,增强传统金融机构的市场竞争力。

  支付产业良性竞争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监管的持续引导。2024年,国内支付监管将发挥监管合力,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体制机制,各类金融服务的协同监管效率将整体提升。非银行支付监管顶层设计也将进一步细化完善,条例配套实施细则有望跟进出台。同时,监管对违法违规行为惩戒、支付风险防控的力度将不断加大,围绕交易真实性与资金流向监测,持续加强对支付机构、商业银行的检查和处罚,促进缺乏合规经营能力的机构加速出清,深化重点领域金融风险防范化解。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