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4-08-22 16:37:01 股吧网页版
对话TüV南德、远景科技集团:以零碳产业园打造未来工业体系
来源:第一财经

  编者按:2024年,第一财经和TV南德联合启动《零碳中国行》计划,走进零碳工厂,探访零碳园区,研究双碳试点城市,记录它们在零碳实践方面的探索和努力。近期,《零碳中国行》节目组走访了全球首个零碳产业园——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实地探寻这股推动全球脱碳的重要力量。

  随着“碳排放”成为影响国际贸易的重要因素,各行各业对“碳”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零碳产业园成为中国制造低碳发展的重要载体,被视为中国制造业绿色转型的新机遇。

  2022年4月,远景携手鄂尔多斯打造的零碳产业园正式投产,这是全球首个真正落地的零碳产业园。通过智能物联网源荷互动控制系统和基于风电、光伏、储能、绿氢相结合的能源岛,园区80%能源由本地的风电、光伏直供,20%与电网进行绿电交易,可实现100%绿色零碳能源供给。在不久前落幕的2024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峰会上,零碳产业园升级版2.0正式发布。

  TV南德意志大中华集团智慧能源副总裁许海亮认为,“对于政府来说,零碳园区的建设是最简单直接和集中的减排方式。”据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节能低碳领域首席研究员李鹏程介绍,过去20年,全球工业企业呈现离城入园的趋势,大多数工厂现已集中于园区内。截至目前,我国国家级和省级园区合计约2000个,省以下园区超过1万家,这些园区的能耗占工业总能耗的大约70%。

  零碳园区标准尚在起步探索阶段

  远景科技集团首席可持续发展官孙捷介绍称,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开创了一个新的模式,同时也打造了三大创新体系。一是新型能源系统,有效整合了风能、太阳能和新型储能技术,为园区提供持续的绿色电力支持;二是建立了零碳数字操作系统,旨在追踪和管理绿色电力的使用,协调可再生能源与储能的高效利用;三是围绕零碳能源供应构建的新型工业集群,促进了产业间的协同合作与能效提升。

远景构建的新型能源系统

资料来源:远景零碳行动报告2024

  事实上,近年全国已涌现出多个新建或改建的零碳工业园区,但零碳产业园区建设、运营、认证仍缺乏统一标准,标准规范体系尚处起步探索阶段。许海亮表示,从国际上来看,目前对于零碳园区的认定比较欠缺,国内很多组织、地方政府都在起草相应的标准。

  “从技术角度来说,零碳园区应该满足以下几个条件:首先是零碳园区要制订相应的碳排放规划,确定什么时候能达到零碳目标;其次,要在整个园区边界以内积极实行能效管理、能效提升,把该减的这一部分减到不能再减,减到极致;第三,零碳园区里的诸多企业,能源结构要实现由传统的高碳能源向低碳能源的转型;第四是实现园区内产业结构的协同,满足可循环经济的要求;最后,零碳园区要为所有入驻的企业提供相应的解决碳壁垒或者是碳排放的服务方案,做出整体的碳资产规划,提供平台价值。” 许海亮称。

  据悉,在打造这个全球首个零碳产业园的同时,远景也不断推动相关标准的编制工作。目前远景已经推动了《零碳产业园建设指南》《零碳产业园计量评价规范》等国内标准的落地。

  据孙捷介绍,在7月26日举办的2024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大会上,远景科技集团还与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国际标准促进中心联合启动零碳产业园国际标准编制,将进一步围绕新型电力系统、绿色能源供给、零碳数字操作、绿色工业集群、产品碳足迹管理等维度,打造零碳产业园建设指引和认证标准,为零碳产业园在全球的复制提供标准支撑,助力产品出口,迎接绿色贸易挑战。

  当然,零碳园产业园标准的编制,离不开第三方机构的支持。“标准应该是无国界的。”许海亮表示,“TV南德从自身在碳领域服务的基础之上,把一些标准经验跟远景做及时的沟通和交流,同时在认证规则上也会做一些探讨。我们希望把一些国际的标准、认证方法方式以及海外的品牌建设连接起来,能够被中外都认可,共同推动零碳园区的建设。”

  零碳产业园有助培育绿色新工业集群

  远景科技集团董事长张雷此前在演讲中表示,绿色工业革命将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主旋律,以实现生产效率和永续发展的统一,可再生能源技术、数字智能、生物合成技术作为三大关键生产力,将在相互融合中推动绿色工业革命。

  而零碳产业园模式,融合了新型能源系统和低碳制造的解决方案,培育绿色新工业集群,正在成为绿色工业体系的“新基建”。

  据悉,目前该园区已入驻10家新能源头部企业,初步形成了以远景科技集团为龙头,华景、镕锂为配套的电池及储能产业链;以隆基为龙头,美恩正和、湖南搏盛为配套的光伏产业链;以美锦国鸿、英博圣圆为龙头的氢燃料电池及绿氢设备制造产业链;以上汽红岩、捷氢科技为龙头的新能源汽车制造产业链。“这个模式非常好地诠释了零碳产业园是如何构建绿色新工业集群的。”孙捷表示。

  基于零碳产业园模式,远景在赤峰投资建设了百万吨级绿色氢氨项目,这也是是全球首个商业化运营的绿色氢氨工程,曾获得COP28能源转型变革者(Energy Transition Changemakers)大奖。2024年3月14日,项目第一阶段30万吨绿色氢氨首期工程已经顺利投产,让“新石油”大规模产业化发展成为可能。

  此外,远景还参与建设内蒙古包头达茂巴润工业园区,围绕“钢铁原料-炼钢-风机零部件”及“铁矿副产品(萤石)-氟化工”产业链,目标将其发展成为零碳产业园区的另一个标杆。

  零碳产业园靠什么吸引企业入驻?

  零碳产业园靠什么吸引企业入驻?除了绿色的、更低成本的能源,高效的碳管理及绿色低碳产品认证服务也是抓手之一。

  “远景非常早就已经提出了先进的三位一体的碳管理理念,包括组织碳管理、供应链碳管理和产品碳管理三大方向。” 孙捷介绍称。

  孙捷认为,这其中最重要的是产品碳管理。“因为产品碳足迹是一个全生命周期需要去考虑的东西。比如说一个产品,从它原材料的获取,到原材料的生产、包装、运输物流,到进入工厂做成成品,再运输到终端,终端用完还要回收,这个链条是非常长的,远远超过了组织碳跟供应链碳的范畴。反过来站在消费者角度或者站在市场的角度,往往看到的不是一个工厂自己碳排放有多高、多低,看到的是一个产品它本身它碳足迹的高低。”

  据悉,远景已与国家商务部、工信部等部委、多个地方政府以及相关行业协会机构合作,打造了面向不同行业的“产品碳足迹公共服务平台”,为行业提供了精细化的产品碳足迹核算工具,帮助中国企业应对国际贸易中碳壁垒的挑战。

远景建立的产品碳足迹公共服务平台

资料来源:远景零碳行动报告2024

  谈到碳管理的方法论,孙捷提到了“MAOC”,其中“M”是核算(measurement);“A”是减排(abatement);“O”是抵消(oset);“C”是认证(certicate),即涵盖碳管理的四个重要步骤。远景的“EnOS方舟”能碳管理系统就是围绕这个方法论来设计开发的。

  “在碳管理方法论中,一开始的环节是最难的。”孙捷称,如果没有在源头上、在过程中科学地获取第一手的数据,对排放进行监控、跟踪,进而核算出降碳的效果,就很难输出最适合的减排方案,仅在最后进行认定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工作是在前面,“那句老话叫万事开头难,在这个行业当中其实也体现出来。”

  许海亮将第三方机构为企业提供的碳管理服务归纳为“核、减、抵、投、宣”五个字。具体在这五个环节里面,减还是比较难的。因为减涉及到企业整体的产业结构、生产工艺、产品转型等一系列问题。同时还要把现有的能源结构,甚至供应链结构,都要去调整,这个挑战是最大的。许海亮称。

  “我们希望企业循序渐进,然后抓重点,这个是TV南德希望帮助企业做到。”许海亮认为,对于企业来说,并不需要现在就把所有的排放全部抵消掉,也不需要把所有的产品全部都去减碳,这个时候专业的机构去帮他做规划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的角色就是能够助力企业在某一类产品面向某一个市场的时候,提出最有效率、最低成本的解决方案,这是我们的价值。”

  2022年,远景实现了全球运营碳中和,目前正向2040年长期净零排放目标迈进。“远景运用自己的工具、自己的方式去践行了这样一个路径,这是可以向同行业去开放和推广的。”许海亮评论道。

  结语

  基于在鄂尔多斯的成功实践,远景正在全国多地推广和落地零碳产业园。此外,中国零碳产业园模式还在英国、西班牙等国家落地,为当地可持续经济、就业、环境带来深远影响。未来十年,远景将携手合作伙伴在全球建设100个零碳产业园,这将成为绿色新工业革命重要引擎。初步估算,到2030年,每年将为地球减碳10亿吨,相当于日本目前每年的碳排量。

  通过标准化和科学化管理手段,这些未来的发展蓝图正逐步成形,为应对气候变化与推动经济转型注入新的活力。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