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4-08-30 04:07:49 股吧网页版
央行今日买入4000亿元特别国债、官网近期新增“公开市场国债买卖业务公告”??业内如何解读?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2024年8月29日,人民银行以数量招标方式进行了公开市场业务现券买断交易,从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买入4000亿元特别国债。具体情况为:买入10年期特别国债“24续作特别国债01”3000亿元,买入价为100元;买入15年期特别国债“24续作特别国债02”1000亿元,买入价为100元。

  图片来源:央行网站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就此采访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他表示,这属于央行针对此前定向发行的特别国债续发的例行操作

  央行今日从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买入4000亿元特别国债

  王青向记者表示,根据财政部答记者问,2007年财政部发行了1.55万亿元特别国债,期限主要为10年、15年,2017年起陆续到期。2017年和2022年上述部分特别国债到期时,财政部向有关银行定向发行特别国债偿还。

  “24续作特别国债01”基本信息图片

  其中,“07特别国债01”于2017年8月29日到期,财政部在该日定向滚续发行了6000亿元特别国债,其中4000亿元为7年期(即“17特别国债01”),2000亿元为10年期(即“17特别国债02”)。前者于2024年8月29日到期,这也是今日财政续发4000亿元特别国债的原因。

  据悉,2017年8月29日财政部定向滚续发行了6000亿元特别国债,该日人民银行对这6000亿元特别国债再次进行了现券买入操作,而今日央行对续作的4000亿特别国债采取了相同操作。

  “24续作特别国债02”基本情况图片

  由此,本次央行买入4000亿特别国债,属于央行针对此前定向发行的特别国债续发的例行操作,与市场普遍理解的央行扩充货币政策工具箱,在二级市场买卖国债,对中长期债券收益率实施调控的含义不同。

  特别国债“特”在何处?中国银行研究院专家曾指出,在发行方式方面,目前我国10年期以下的国债长期实行关键期限定期发行制度,而超长期国债则由财政部根据经济和市场情况择机发行;在资金用途方面,特别国债具有明确特定用途,其资金需专款专用,而普通国债则主要用于弥补财政赤字、补充国家财政资金;在资金预算管理方面,特别国债不纳入一般公共预算、不计入财政赤字,但仍属于政府债务,需按照国债余额管理制度列入年末国债余额限额。

  央行官网新增“公开市场国债买卖业务公告”栏目

  据悉,央行官网的货币政策栏目近期增加了“公开市场国债买卖业务公告”子栏目,其中动态值得进一步关注。

  央行官网的货币政策栏目增加了“公开市场国债买卖业务公告”子栏目

  王青认为,这也意味着未来央行国债买卖会有较高的市场透明度,有助于和市场沟通,及时传递政策信号,畅通货币政策传导

  据悉,央行为执行货币政策,可以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其他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及外汇。央行相关负责人曾指出,财政部在一级市场面向有关银行发行特别国债,当日央行在二级市场购入特别国债,不会对债券一级市场发行和二级市场交易形成挤出效应。综合而言,可实现财政债务总额不变、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不变、相关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不变、银行体系流动性不变。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近期撰文指出,在现券交易中,央行不能直接在一级市场上购买国债,即央行不能作为对手盘直接与财政部交易(买断式)国债,但可以通过公开市场,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处买卖国债。

  其中,质押式交易是央行常用的操作方式,包括逆回购和中期借贷便利(MLF)等工具,均可用国债作为质押品。此类交易中,央行向市场提供资金,国债仅作为质押品,不计入央行对政府的债权,其实质仍然是央行与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的债权债务关系。

  温彬回顾历史动态指出,2007年,财政部发行1.55万亿元特别国债成立中投公司,其中分两次共定向发行给农业银行1.35万亿元,并由央行在二级市场从农业银行全部购入,避免了大规模集中发行国债对市场的冲击,同时由于所筹资金全部用于向央行购入外汇,因此也不对应基础货币的扩张。

  2007年后,央行资产负债表在中央政府债权项目上基本没有变动。2007年发行的特别国债有两次续作,分别是2017年的6000亿元特别国债到期和2022年的7500亿元特别国债到期,温彬表示,基本完全重复前期的操作,对央行资产负债表几无影响。

  温彬近期判断,“央行如果加大国债买断式购入,预计仍将聚焦于特别国债发行的承接上。”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