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4-09-10 21:10:30 股吧网页版
太密集!这些债券被取消和推迟发行 影响多大?
来源:券商中国

  信用债二级市场的近期的大幅波动对于一级市场影响显著。

  8月下旬以来,多只债券宣布取消或者延迟发行,从取消发行的理由上来看,二级市场波动成为核心原因,高等级信用债则成为取消发行的主力军。

  市场人士分析,高评级主体对于利率成本敏感,所以在市场波动时更愿意取消发行以待市场稳定。当前来看,二级市场波动日渐平稳,对于一级市场的影响也会逐步消散,后续持续大规模取消发行并不会出现。

  信用债密集取消发行

  8月中旬至今,出现了一轮显著的信用债取消发行小高峰。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统计,8月20日以来,信用债取消和推迟发行数量达到51只,累计规模约400亿元,而上旬和中旬仅有2只和5只。

  这是今年第二次出现取消发行的小高峰。今年3月,因为市场预期债牛走强,多只债券取消发行,以待更低利率实现发行,在3月中下旬出现了累计约400亿规模的取消发行。

  此次取消发行则同样和二级市场有关,但是具体原因却略有差异。

  “8月下旬信用债取消和推迟发行数量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在于发行成本明显抬升。”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高级分析师于丽峰在接受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采访时表示。

  8月初以来,央行加大债券市场调控力度,利率债收益率率先出现调整,随后传导至信用债。根据Wind数据,8月20日至8月29日,信用债平均发行利率(以发行金额加权)上行37bps,其中AAA级、AA+级和AA级信用债平均发行利率分别上行25bps、42bps和56bps。

  中证鹏元研究发展部资深研究员张琦也表示,8月份,信用债取消和推迟发行数量增加主要受市场波动影响,多家发行人在债券取消发行公告中也提级“市场波动”。从市场情况看,8月初,央行加大对债券市场的调控力度,信用债利率出现调整。此前,信用债的利率水平已经压低至极致水平,信用债配置性价比偏低,一些机构“预防式”赎回和“调仓”也加剧了利率的回调幅度。市场利率开始上行后,信用债取消和推迟发行数量也明显增多。

  后续市场趋向稳定

  信用债持续大规模取消发行,或对二级市场的供需平衡产生一定影响。但是目前来看,本轮取消发行的小高峰可能不会持续太久。

  伴随着央行加大公开市场投放力度,8月末资金面转松,信用债发行利率已出现明显回落。

  “至9月4日,信用债平均发行利率较8月29日下行69bps,已低于8月初的水平,因此我们看到取消和推迟发行的现象已大幅减少,8月30日至9月4日,仅有4只信用债取消发行。”于丽峰表示。

  张琦也认为,这种取消高潮的情况不会持续。目前,机构赎回高潮已告一段落,利率走势趋于平稳,信用债取消发行数量已经明显回落。

  此外。本轮取消和推迟发行债券的主体评级以AAA和AA+为主,发行人企业性质主要是央企和地方国企,这些中高评级国企发行人对发行利率较为敏感。于丽峰认为,鉴于目前发行利率已经回落,预计相关主体债券发行将会逐步恢复,也不会形成新一轮取消发行的高潮。

  二级市场的后续展望也比较稳定。华福证券指出,8月最后两周信用债独立于利率债走出背离行情,直到8月29日利差走阔情况略有缓解主要是受到机构对信用债一定程度的抛售影响和利率回调带来的补跌。但是随着赎回压力的缓解,信用利差也开始逐渐收窄。

  “目前信用债多数品种信用利差、等级利差和期限利差都已降至历史极低水平,预计后续以跟随利率债窄幅波动为主。若发生资金面收紧、利率债长端收益率明显上行等情况,信用债可能再度发生调整,但货币政策并未转向,债市资产荒仍存,信用债收益率大幅上行的可能性较小。”于丽峰表示。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