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4-09-11 18:37:10 股吧网页版
10年期国债关键点位告破 央行会否出手调控?
来源:券商中国

  受8月制造业PMI数据不及预期,存量房贷利率调降传闻以及降准降息预期升温等利好提振,债券市场近期再次走强。30年、10年、5年、2年期国债期货价格不断刷新历史纪录。

  值得一提的是,在央行“买短卖长”思路引导下,债市短端利率下行幅度超过长端,收益率曲线继续陡峭化。就在刚刚,10年期国债活跃券收益率再次跌破2.1%关键点位。

  国联固收团队认为,当前,央行具备卖出长期国债与稳定市场流动性的双重诉求,或在加力公开市场投放的前提下,延续8月“买短卖长”的操作,以达成保持健康收益率曲线的政策目标。

  “债牛”行情延续

  经历了8月上旬一波深度调整后,9月债券市场逐渐企稳。9月11日,30年期国债期货主力合约上涨0.29%,10年期国债期货上涨0.14%,5年期国债期货、2年期国债期货同样走高。

  值得注意的是,自9月以来,债券市场加速上行,其中,短债的表现强于长债。5年期国债期货、2年期国债期货率先刷新历史纪录,30年期国债期货和10年期国债期货也在随后创下历史新高。

图片

  国债期货不断刷新纪录的同时,银行间主要利率债的收益率下行,截至目前,30年期活跃券的收益率下行1.25个基点,报2.2550%;10年期活跃券的收益率下行1.55个基点,报2.0975%,跌破2.1%关键点位;5年期活跃券的收益率下行2.5个基点,报1.6950%;2年期活跃券的收益率下行4.75个基点,报1.3225%。

图片

  今年以来,“债牛”行情吸引众多资金参与,长期国债收益率持续下行。8月5日,10年期国债收益率首次降至2.1%。随后,大行在央行指导下卖债,10年期国债收益率曾持续反弹,这也引发了8月上旬债市调整。

  如今,10年期国债收益率再次跌破2.1%点位,业内人士预计,央行卖出国债的必要性将增加。国联固收团队表示,在PMI等数据持续反映基本面弱复苏的背景下,10年期国债收益率再跌破2.1%点位,若央行此时卖出续作特别国债,将向市场传达稳定长端利率的坚定信号。再度调控或继续扰动市场交易情绪,短期波动或有所走阔,曲线整体下移仍有待宽松落地。由于央行动态的不确定性,建议当前在关注流动性管理的基础上,交易盘关注中短端的参与机会。

  据浙商固收研究,央行手中持有的长债分别集中在9—10年和14—15年,且9—10年国债持有规模约4663.57亿元,对利率曲线长端具有较强的引导能力。浙商固收认为,央行卖债主力品种可能从7年期国债暂时向10年期国债切换,后续10年期国债受到央行卖债操作的影响可能更加显著。

  机构预计短端信用利差仍有较大空间

  近期,8月CPI、贸易等数据公布,基本面仍偏弱将支撑市场对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的预期。同时,在美联储9月即将降息的情况下,人民币汇率对降息的约束将进一步减弱,也将为国内货币政策宽松提供一定的空间。

  东方金城认为,尽管大行在央行指导下对长债仍有卖出操作,但在基本面偏弱、市场降准降息预期升温的情况下,债市仍将偏强震荡。预计短期内10年期国债收益率的波动区间将在2.0%—2.2%之间。

  也有机构表示,由于此前短端信用债价格受制于同业存单价格无法顺畅下降,所以若同业存单价格随着机构交易行为和降息预期升温而下降,短债修复空间更大。

  华福固收的观点称,此前长期信用债由于久期长、可以获得较高资本利得,因此交易力量较强,使得长端信用利差快速收窄至非常低的位置。而短端主要是因为受到存单价格限制,导致短端信用利差空间维持在相对较高水平。

  华福固收预计,考虑到目前对于稳增长需求仍然比较大,银行净息差处于历史低位,并且美联储降息预期进一步加强,叠加人民币升值,外汇掣肘减小,国内降息窗口打开,从而会带动存单价格下降。9月末农商行极有可能继续进行类似的操作,卖长债换短债以应对央行近期对长端利率债交易的监管,从而带动同业存单价格下降。若同业存单价格随着机构交易行为和降息预期升温而下降,短端信用债利率也必将随之下行。

  国元证券认为,债市近期的走势略为激进,后续的收益率也许面临着一些反弹。其中,股票市场经过了此轮下跌后,指数的位置已经和基本面所指向的位置比较接近,一旦指数基本出清,也会带动债市的小幅调整。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