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4-09-12 08:20:50 股吧网页版
全国碳市场首轮扩围: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纳入后,将覆盖60%全国碳排总量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德尚玉见习记者雷椰北京报道 比市场预期略晚一些,全国碳市场终于启动了首轮扩围程序。

  9月9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公开征求《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下称“《方案》”)意见的函。《方案》提出启动实施和深化完善两个阶段,明确了纳入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清晰定义了履约期、排放范围、免费配额的分配逻辑、分配方法学等一系列问题。

  2024年是全国碳市场快速创新发展的一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将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作为年度政府工作任务。中国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首部专项法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正式施行。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正式启动。

  在2024年中国碳市场大会上,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夏应显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独家专访时表示,中国的碳排放主要集中在发电、钢铁、建材、有色、石化、化工、造纸、航空等重点行业,这八个行业占到了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75%左右。争取尽快实现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首次扩围。将分阶段、有步骤推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更多重点行业;逐步推行免费和有偿相结合的碳配额分配方式,逐步提升有偿分配比例,使碳价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碳减排成本;不断丰富交易品种、交易主体、交易方式,进一步提升市场活跃度,完善价格发现功能。

  多名受访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方案》明确了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2024年将被纳入全国碳市场管控范围,这些行业年度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新增重点排放单位约1500家,覆盖排放量新增加约30亿吨。届时,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排放量占全国总量的比例将达到约60%。《方案》还为2027年后碳市场如何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指明了方向,这对碳市场从业者和履约企业来说非常重要。对于以上三个行业来说,2024年是首个管控年度,2025年底前完成首次履约,时间紧、任务重,企业应做好计划安排,应对排放核算和履约义务。

  新增重点排放单位约1500家

  在温室气体覆盖范围方面,《方案》提出,发电、水泥、钢铁的管控气体为二氧化碳,电解铝行业的管控气体为二氧化碳、四氟化碳(CF4)、六氟化二碳(C2F6)。《方案》设定了2024—2026年为启动实施阶段,2027年以后为深化完善阶段。

  以上设定将对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产生哪些影响?伦敦大学学院基建可持续转型教授梁希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全国碳市场纳入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会鼓励这三个行业研究转型技术。在投融资决策过程中,企业需要为长期碳价格(如2030年、2035年)进行预测并纳入到现金流模型,对企业内所有高排放资产进行压力测试(如碳配额价格上升到300元/吨需要如何转型),从而保持市场竞争力。企业也需要识别转型技术路径,提前掌握有关技术和布局相关资源,比如绿电、绿色氢氨醇、二氧化碳封存地等。

  标普全球能源转型市场专家殷雨薇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方案》给出了明确的碳市场扩容时间线,这对碳市场从业者和履约企业来说非常重要。不过,三个新行业的配额分配方案尚未出台,对供需和价格的影响还不是很明确。《方案》提出,在2024—2026年间,新纳入的履约企业不会面临太大的履约压力,或者说不必承担显著的履约成本。这个周期的主要目的还是让企业熟悉碳排放统计、碳资产管理和碳交易的流程。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纳入的新行业同样也是受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影响的行业。殷雨薇解释,《方案》提出纳入直接排放,这与欧盟碳市场的顶层设计是一致的。在后续出台的分配细则中,期待看到中国标准与国际标准的衔接,期待中欧政府间在碳市场互联互认方面进行更多对话,以帮助企业减少重复劳动、降低履约成本。

  《方案》提出,企业碳排放配额实施免费分配,企业所获的配额数量与产品产量(产出)挂钩。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认为,企业所获的配额数量与产品产量(产出)挂钩的合理性体现在可以让企业进行充分的准备。他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目前全国碳市场只涉及电力行业,配额免费分配也与发电量相关,可能需要等到实现碳达峰之后,才会设定碳排放的总量。设定总量是一个未来的发展方向,但是新扩容几个行业的数据基础相对薄弱,优化配额分配管理需要有数据积累的过程,企业所获的配额数量与产品产量(产出)挂钩也更符合当前的实际情况。

  “碳市场配额分配分为免费分配和有偿分配两大类。”梁希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通常碳市场早期阶段会以免费配额为主,随着市场成熟,逐步提升有偿分配的比例。中国的全国碳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实施免费分配会为控排企业提供一段过渡期。

  梁希表示,有偿配额分配安排能够更好地应对CBAM,让企业感受到碳排放的成本,但预计实施初期有偿分配比例不会太高,例如在3%以内。启动较高比例有偿配额分配要具备两个必要条件,一是碳市场配额有明显缺口,二是配额购买成本能够传导给产业链下游。

  碳阻迹碳管理资深专家李秋熹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从启动实施阶段过渡到深化完善阶段,影响最大的就是配额分配方法,从强度转变到行业基准。在启动实施阶段,进行强度控制,减少碳排放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影响和压力比较小。但是在深化完善阶段,行业基准法的实施是以行业先进水平为分配标准,根据法人单位的实际产出来确定公司的配额。这种分配方法鼓励的是先进、高效率企业,因此对三大行业而言,落后企业的排放成本会增加,实现行业的优胜劣汰。

  《方案》还采用了绩效评价法,根据单位产出的碳排放强度进行绩效管理。梁希认为,根据产出的碳强度进行绩效管理理论上是科学的,但实际操作上会比较复杂。

  一是需要对产业链每个工艺、工序进行碳强度绩效管理,才能判断强度高还是强度低。如这轮纳入的钢铁,未来可能会纳入的石化行业,工艺流程非常复杂,仅仅对其产品(粗钢、成品油)进行排放绩效管理是没有可比性的。以钢铁长流程为例,可以分为烧结、球团、焦化、炼铁、炼钢等工序,每个工序都有一定的排放水平,但不是每一家钢铁厂都会包括上述所有工序,因此碳排放绩效管理需要分解到工序。

  二是排放绩效考核需要考虑工艺过程中的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问题。部分环节直接排放可能被间接排放替代,而全国碳市场不考虑间接排放。另一方面,钢铁还分为短流程(废钢进入电炉炼钢)和长流程,两者的整体排放水平差别很大,直接和间接排放比例差别也很大。因此,总体上排放绩效法比较科学,但需要投入大量资源来完善基于主要工序层面的排放强度和分配方法,以确保公平高效。

  企业应如何规划长期战略

  多名受访人士认为,企业不应仅仅着眼于当下,而应当着手规划至少五年乃至十年的长远发展战略。

  “碳交易的初衷是为了将碳成本向下游转移,从而抑制需求。像钢铁和水泥这样的行业,都是典型的高耗能行业。可以说,这次的扩容是扩到了关键点上,因为如果仅限于电力行业,碳成本将不会向下游传导。”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钱国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企业的运营深受碳成本这一关键因素的影响,碳成本高低实际上受政府配额影响。

  钱国强认为,碳成本的增加无疑会对企业的生产效率造成负面影响。如果选择降低生产量,这种减产对社会产生的影响目前尚不明晰。然而,在现实经济活动中,碳交易市场的主要功能就是实现碳成本的外部转移,即企业是否能够将上升的碳成本传导到消费者。如果成本提升后企业能够将其价格传导到下游,那么企业生产规模便无需做出调整,如果不能,企业的生产规模势必要受到影响。

  “碳排放管理必须成为企业长期关注的一项重点任务,未来其他高排放行业将会依次被纳入管控。”能链控股碳中和事业部总经理翟宇博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方案》设定的基准门槛与发电行业相同,年度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且主要管控因使用化石能源等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这也体现出政策的延续性和与国际规则对接的一致性。对于新纳入管控的企业,在开展碳配额管理及交易的工作也有较好的参照体系。同时,特别对于电解铝行业,管控气体除二氧化碳外,还涉及四氟化碳等气体,也体现出《方案》对特定行业管理的全面性。

  企业应该做好哪些准备?翟宇博认为,从《方案》来看,未来对水泥、钢铁、电解铝等行业的碳排放管理将不断深入。企业首先应在战略布局上重视碳排放管理,从治理层面完善相关管理架构及核心内部政策,保证碳排放管理的有效执行。其次,可向有经验的发电企业学习,建立完善的碳排放管理指标体系,定期追踪排放数据,将高质量的短期监控与强目标的长期管控有效结合起来。再次,企业需重视节能提效、减污降碳等高新技术的应用,通过技术提升,从根源上降低企业的碳排放。最后,企业应将碳管理设为专业岗位,积极开展专业技能的人才培养,实现企业的低碳转型。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