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晓倩
未来学家凯文凯利曾说过,目光聚集的地方,金钱必将追随。虚假医疗广告背后的“淘金者”,深谙流量变现的法则,流量在哪他们便寄生在哪。
20年前,线下商业零售还处于发展的爆发期,医疗虚假内容常常栖身于街头巷尾的广告传单中;门户网站崛起后,时不时冒出来的弹窗广告成为他们新的捕猎器;随着移动互联网传播阵地的变迁,虚假广告又盯上了短视频这块流量肥田。
QuestMobile发布的2024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半年报告显示,短视频月活跃用户数已经达到9.89亿,通过短视频分享生活、种草商品、获取专业知识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XX地区治癌第一人”“不管是什么癌,搁他都是毛毛雨”等耸人听闻的标题只是医疗骗局的开端,背后的获利组织通常以虚构的故事、夸张的效果布下层层圈套,最终目的在于诱导消费者脱离平台,前往第三方无资质机构导医导诊、售卖药品保健品。
对于媒介素养较高的平台用户来说,辨别虚假、夸大的内容并不困难,但是同质化的信息会直接影响他们的上网体验。
然而,有关医药的虚假广告经常狙击触网不深的中老年群体,放大他们对身体健康的焦虑,进而掉入神药、神医的陷阱中。
据《 法治日报 》报道,一位四川老人花3万元购买名为“长寿编码”的保健食品。此前,有媒体披露多起向老年人兜售“健康管理仪”进行欺诈的案例,黑心商家向老年人鼓吹一款按摩仪能“包治百病”,导致多位老年人花费15900元购买此产品。
面对复杂多变的网络宣传迷阵,没有任何平台能够置身事外。一方面,虚假有害信息挤压了专业优质内容的生存空间,会造成核心用户群体流失,平台公信力下降;另一方面,内容生态关系到网络安全和网络文明的建设,如果不加以约束,最终危害公众的身心健康。
2018年,治理内容生态也成为美国头部社交媒体的核心工作,在这场转型运动中,Facebook、Instagram等社交媒体,增设了多种功能以提升内容治理能力、对抗有害内容。
在数字化的浪潮下,人们时常被淹没在浩瀚的信息海洋里,事实和真相被隐藏、遮蔽,难以获知,而虚假的内容总是频繁地入侵个人的网络领地。
如何筛选准确、专业的内容成为网民们的必修课。与此同时,平台对内容的规范也被提上了议程,尤其是涉及公众生命安全利益的医疗内容,平台需要展开更精细化的治理。
作为国内头部短视频平台,抖音在整治虚假医疗信息方面也先行一步、做出表率。
近日,抖音医疗发布新规,从严治理“虚假雷同内容导流获利”。具体包括,“不得夸大甚至虚构自身医疗水平,打造‘神医’‘名医’人设,诱导欺骗用户,违规获利。”
仅2024年8月,抖音医疗就已处理同质化视频3.7万条,并对1711个违规账号实施了无限期封禁、短期禁言等处置。
抖音对极端账号的重拳出击并非扼杀内容生态,而在于培育更健康的传播土壤。专业的医疗科普不仅能够让患者对各类疾病有正确的认知,还能让公众根据自身状况提前了解病因及治疗手段,进而预防疾病的发生。
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专业主义和职业化伦理可以带来社会的有机团结,人们可以在自由和沟通的基础上,来完成认同、联合与协作等社会的基本目标。
抖音的新规也是对整个社会信任体系的一次加固。在虚假信息泛滥的背景下,重建公众对网络信息的信任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打击虚假医疗广告,抖音不仅保护了用户的身心健康,也为建立清朗的网络空间做出了贡献。
过去一年,抖音新增了1.3万专业科普创作者,新增科普视频370万条,被认证的专家学者成为平台细分领域的流量担当,也被用户视为放心可靠的“网络医生”。
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妇产科主任医师段涛单个账号粉丝突破了500万,视频累计播放量近27亿次,收获点赞近1500万次。
为了对内容进行背书,平台联合中国医师协会健康传播工作委员会,推出了“同行评议”等方式,通过权威协会组建专家组对科普内容质量制定规则,评定、认定科普能力的方式,鼓励更多优质创作者入驻。
平台治理并非打击虚假医疗信息的万金油,还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共同努力。而个人的媒介素养是击碎网络迷局的第一道防线,通过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提高公众的健康素养,以及网络平台的自我规范,共同营造一个清朗的医疗信息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