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4-09-14 15:59:39 股吧网页版
国务院新部署 财政政策重点从加力转向提效 释放什么信号
来源:第一财经

  当前经济恢复基础仍不牢固,市场对下一步财政政策加码多有期待。

  9月13日,中国人大网公布《国务院关于今年以来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下称《报告》)。在部署下一步财政六大重点工作时,“提高财政政策效能”被放在首位。

  今年6月底公开的《国务院关于2023年中央决算的报告》,部署下一步财政重点工作时首要强调“加大财政政策实施力度”;8月底财政部公开的《2024年上半年中国财政政策执行情况报告》,在展望下一步财政政策时,排在第一位同样是“加大财政政策实施力度”。此次转为“提高财政政策效能”,传递了什么信号?

  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告诉第一财经,今年以来地方土地出让收入持续大幅降低,地方财政压力显著提升。专项债发行和地方广义财政支出在7、8月份显著提升,并未带来基建投资增速的回升。这反映出部分债券资金尚未形成实物工作量。因此,中央层面要求“提高财政政策效能”,也多次进行地方督导。

  今年以来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持续下降,叠加去年政策翘尾减收等因素,这都对财政收入恢复形成制约。

  财政部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下降2.6%,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同比下降18.5%,全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同比下降24.2%。

  章俊表示,地方政府财力收缩、支出压力不减,难免将部分项目资金优先用于保障性支出领域。这也恰是增量政策出台的必要性,基于今年财政收支缺口和地方财政压力,只有在弥补刚性支出缺口后,地方才有余力用于项目建设。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告诉第一财经,7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宏观政策要持续用力、更加给力。上述《报告》在部署下一步财政工作总结时,也提到“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加强逆周期调节、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态势等”。但是受制于税收收入和土地出让收入不及预期,支出增速相对偏低。当前可以考虑追加预算赤字,同时也可以通过让既定的财政政策尽快落地推动支出增速回升,比如,加快超长期国债和专项债发行和使用也是积极财政的重要体现。

  对于下一步财政增量政策,目前业内建言较多都集中在增发国债或特别国债。

  章俊表示,财政增量政策具体方式,不仅限于增发国债和特别国债,金融机构上缴利润及广义财政发力均是政策选项。今年狭义财政赤字率小幅提升,但广义财政赤字率大幅降低也是拖累经济稳增长的重要因素。从增量政策投向上,更为科学的方式是用于支持地方“三保”(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和化债,而非新增项目建设。时间节点上,可以关注10月底全国人大常委会。

  罗志恒建议,现在有必要尽快确定明年增量政策,尤其是确定国债、地方政府一般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的额度,其中专项债额度要与项目储备情况挂钩,不能简单地采取逐年递增的方式,超长期特别国债规模可以适度扩大。

  从《报告》来看,当前首要是提高财政政策效能。具体有五个方面:

  ·在继续依法依规组织财政收入基础上,密切跟踪预算执行和政策落实情况,及时评估和完善政策举措,建立健全推进落实闭环管理机制。

  ·支持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在财政补助、税费优惠、政府采购等方面对各类经营主体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推动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和物流成本,持续激发企业活力。

  ·围绕居民消费升级方向,落实和完善提振消费的财税政策,深入实施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支持培育壮大文旅、养老、健康等服务消费新增长点。

  ·加强项目与资金的统筹,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央预算内投资等各类资金,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着力提高投资综合效益。

  ·完善重大政策和项目跟踪监督机制,发现问题及时纠偏,推动政策和资金尽早落地见效。

  根据财政部数据,截至7月末,已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4180亿元。前7月地方政府发行用于项目建设的新增专项债券1.59万亿元、支持项目超1.6万个,其中用作项目资本金的超1700亿元。截至7月末地方财政分解下达增发国债资金预算9989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下达6191亿元,占全年预算的88.4%。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