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4-09-28 13:25:40 股吧网页版
“强监管”与“促发展”并重 金融助力地方经济转型升级
来源:中国经营网 作者:郝亚娟 张荣旺

  本报记者郝亚娟张荣旺上海北京报道

  宁波作为中国东部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之一。2024年上半年,宁波GDP总量达到人民币8207.9亿元,跃居全国第11位。在“十四五”规划的指导下,宁波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步伐,积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在此背景下,金融如何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五篇大文章”怎样助力当地产业结构转型?近日《中国经营报》记者专访了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宁波监管局局长孙世重。

  孙世重表示,宁波监管局始终坚持强化监管引领,推动辖内银行保险机构持续优化金融产品和服务,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务,助力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与宁波产业机构转型同行共进。

  监管引领服务实体经济

  《中国经营报》:宁波经济有哪些特点?需要金融机构提供哪些支持?

  孙世重:外贸经济、制造业经济和民营经济,是宁波经济的三大亮点。

  从外贸来看,宁波作为中国第六座“外贸万亿之城”,全国首个跨境电商零售进口破千亿城市。宁波监管局引导辖区银行保险机构重点做好四方面工作:一是坚持和完善“大数据+名单制”数智金融服务。推动机构针对外贸实效企业实行清单制管理,加大信用保险和授信支持力度,实现清单内企业对接全覆盖。二是助力巩固拓展外贸新业态新优势。指导银行保险机构落实好支持跨境电商出口金融政策,着力为“新三样”出口提供更有针对性服务。三是拓展提升增值型外贸金融服务能力。鼓励机构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和资源,加大对外贸企业资信服务支持,加强外贸领域反诈宣传。四是协同支持内外贸一体化试点。支持机构稳妥发展国内贸易信用保险业务,推动多险种联动支持企业开拓国内国际市场,积极支持扩大有效需求。

  从制造业来看,宁波制造业历史悠久,门类齐全,具有明显比较优势,位居2023年先进制造业百强城市第四。宁波监管局推动银行保险机构深化金融支持,持续增加信贷投放、创新金融产品、提升服务水平,支持制造业企业发展壮大;围绕打造“大优强、绿新高”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大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金融支持力度,推动金融资源更多向中高端、智能化、绿色化制造业倾斜;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发展,实施“一企一行”主办行(司)机制,提供“一对一”管家式服务;创新制造业小微园区“伙伴银行”模式,建立需求对接、融资会诊、合作互评等十项机制,实现金融服务“一园一策”,为入园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为全市164个园区3000家小微企业授信300亿元。

  从民营经济来看,宁波作为民营经济大市,民营企业发展起步早、基础好、活力足、潜力大,已成为宁波经济发展“金名片”,宁波监管局引导金融机构强化金融服务保障,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高效精准服务民营经济发展。印发稳增长稳就业提升民营经济金融服务工作意见“12条”、优结构提能效支持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意见,配套建立18项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推动银行保险机构把更多资源用于支持民营经济,健全“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落地落实,跟进季度通报、审慎会谈等措施,推动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二是提升民营企业贷款可得性。强化监管外评引导,开展民营经济金融服务情况大评估大排查,要求全辖机构按照民营企业贷款“两个一致”要求,坚持对各类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满足民营企业合理融资需求。推动金融机构将民营企业服务目标作为专项指标纳入绩效考核体系,通过内部转移价格优惠等方式将融资成本保持在合理水平。

  《中国经营报》: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监管部门将重点从哪些方面突破?

  孙世重:在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方面,宁波监管局始终坚持强化监管引领,推动辖内银行保险机构持续优化金融产品和服务,打造“专业+集约”的体制机制,完善“全周期+个性化”的产品体系,探索“共建+共享”的服务模式,促进“知产+资产”的深度融合,构建“增信+补偿”的分险机制,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务,助力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

  在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方面,宁波监管局指导宁波市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坚定不移地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持续发力绿色金融领域,多措并举创新绿色产品,以高质量金融服务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在做好普惠金融大文章方面,宁波监管局始终坚持普惠金融工作“一盘棋”的发展理念,加大与政府部门、行业主管单位的互联互动,推动金融政策与产业政策、财税政策有效协同、政务数据与金融数据共享共用,共同打造专注实体、深耕小微、精准供给、一体推进的“宁波模式”;始终坚持聚焦宁波经济结构和产业特点,推动金融资源更多向重点领域、薄弱环节集聚倾斜,持续增强普惠金融的可得性和获得感;着眼打通惠企政策传导的“最后一公里”,创新构建“大数据+名单制+场景化”的数智金融服务模式,以名单制为抓手,以场景应用为依托,实现金融政策措施靶向发力、穿透落地、精准兑现的全过程管理,提升普惠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有效性;探索将数字政务与数字普惠有机结合,推动银行机构积极对接政府公共信息平台,通过大数据不断完善金融产品和服务,减少抵押物依赖,满足小微企业个性化需求。

  在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方面,宁波作为共同富裕先行市、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和全国首批开展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的城市,近年来宁波保险业充分发挥行业优势,在服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发展第三支柱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宁波监管局健全完善保险监管体制机制,抓好保险监管专业化精细化数智化能力建设,推进从单一功能监管向机构监管和功能监管有机结合的综合监管转型,积极探索差异化、精细化、专业化监管方式,根据机构经营特点、风险程度实施分类监管,实现风险监管的系统性和精准性。

  在做好数字金融大文章方面,宁波监管局引导金融机构加快发展数字金融,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的双轮驱动作用,赋能金融服务提质增效,积极推动数字经济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助力全市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实施。

  保障金融系统稳健运行

  《中国经营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落实好防范化解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重点领域风险。在防范化解风险方面,监管部门有哪些举措?

  孙世重:防控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宁波多年来持续保持高风险机构和重大涉稳涉众风险“零发生”的良好态势。2024年7月末,全市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为0.67%,区域金融风险收敛可控。今年以来,宁波监管局强化逆周期监管,督导银行机构严格贷款分类,加快不良贷款处置,提高行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强化中小法人机构风险防控,督促机构强化资本约束,通过适当控制分红、股东增资扩股、发行资本债等方式补充资本,推动风险化解;强化风险防控和非法金融活动打击。

  在防控重点领域金融风险上,宁波监管局坚持“稳”字当头,把握好时度效,健全中小机构金融风险处置常态化机制,推动形成风险管控合力、辖区风险进一步收敛,严防发生“爆雷”事件;引导金融机构完善定位和治理,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全力配合做好“保交房”工作,推动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更好发挥作用,促进金融与房地产良性循环;指导金融机构积极配合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在落实强监管严监管要求上,宁波监管局严格落实市场准入管理,立足监管实践,紧盯实质风险,严肃惩处违法违规行为,提升执法效能;健全风险“四早”实现路径,加快监管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形成“上下贯通、责任清晰、执行有力、高效有序”的监管体系,切实将“四级垂管”优势转化为金融监管效能;积极主动加强央地监管协同,配合做好地方金融组织监管,更好实现同责共担、同题共答、同向发力,共同助力“平安宁波”建设。

  在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上,宁波监管局以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为依托,组建千人金融网格指导员队伍,推动金融风险防控和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协同建设;协同开展打击非法集资活动专项行动,合力推动“平安金融”创建工作;深化关键节点跨部门协作,打造全覆盖宣防责任体系;联合公安经侦部门定期召开案情线索研判会,配合人行等部门推进打击治理洗钱违法犯罪三年行动。

  同时,做好金融助企纾困帮扶工作。宁波监管局严密盯测区域信用风险发展态势,坚持“快进快处”,继续加大不良资产处置核销力度,保持辖区不良率处于合理水平;强化大户集团和小微企业、个人经营性贷款风险防控,引导银行机构对出现短期财务困难、具有一定发展前景的韧性企业给予流动性支持,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落实“一指减负”要求,助力企业精准降本减负。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