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4-10-04 06:02:59 股吧网页版
“两新”增添绿色转型动力
来源:经济日报

  进一步推动“两新”工作取得更大成效,要用足用好各项加力支持政策和超长期特别国债等各项资金,让政策红利惠及更广大消费者和经营主体,为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国庆黄金周向来是家电、手机等商品的消费旺季。今年国庆假期,多地加力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财政部已提前下达6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为假日期间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资金需求提供保障。“真金白银”的政策加速落地,有效激发了消费热情。从市场表现看,绿色智能产品尤其受到青睐,体现出“两新”政策对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推动作用。

  今年以来,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扎实推进,政策效应不断显现。数据显示,在“两新”政策带动下,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连续两个月突破50%,全国1级能效冰箱、空调、洗衣机、电视机、燃气热水器等节能家电销售额增速大幅快于同品类家电整体水平。今年前8个月,全国报废汽车回收量为421万辆,同比增长42.4%,已达到去年全年报废量的90%以上;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16.8%,对全部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64.2%。

  “两新”政策有力促进了投资和消费,但绝不能狭隘地理解为仅仅是为了当前。要看到,“两新”工作连接供需两端,对于推动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提高国民经济循环质量和水平。当前,数字化和绿色化已成为全球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趋势,“两新”不是简单的同类产品替换,而是有效促进先进节能高效设备的推广应用,促使更多绿色低碳高质量消费品进入居民生活,推动实现“双碳”目标和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两新”工作既利当前又利长远,既稳增长又促转型,既利企业又惠民生,具有全局性战略性意义。

  从需求端看,我国是耐用消费品保有大国,家电保有量超过30亿台,汽车保有量超过3亿辆,更新换代潜力巨大。通过以旧换新提高存量产品的能效水平,有助于降低我国总体能耗水平和碳排放强度。

  从生产端看,我国是各类产品设备的生产和使用大国,在用的锅炉、电机、电力变压器、制冷、照明、家用电器等产品设备保有量已超过50亿台(套),年能耗量占全国能耗总量的80%,节能降碳改造和设备更新的潜力巨大。

  节能降耗,降低单位产品能耗至关重要。推进技术工艺升级、更新改造用能设备、淘汰落后产能和推广高效节能技术等都是重要手段。近期,有关部门在原有的工业、环境基础设施、交通运输、物流、教育、文旅、医疗7个领域实施设备更新和回收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又将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范围扩大到能源电力、老旧电梯等领域设备更新和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初步测算,相关项目实施后,预计每年可形成节能量约300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800万吨。

  “两新”工作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坚持以提高技术、能耗、排放等标准为牵引。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两新”统筹考虑企业承受能力和消费者接受程度,加快制定修订节能降碳、环保、安全、循环利用等领域标准,目的就是要通过标准的逐步提升推动更新换代常态化,助力更多中国制造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实施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进一步推动“两新”工作取得更大成效,要用足用好各项加力支持政策和超长期特别国债等各项资金,让政策红利惠及更广大消费者和经营主体,为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