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王卡拉)10月7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美国科学家Victor Ambros和Gary Ruvkun发现微小核糖核酸(微小RNA,简称miRNA)及其在转录后基因调控中的作用,获得202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近年来,小核酸药物已成为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制药巨头争相布局。智慧芽全球新药情报库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球共有14款小核酸药物获批上市,包括9款ASO(反义寡核苷酸)、4款siRNA(小干扰RNA)、1款RNA适配体。miRNA领域尚无产品获批上市,近几年来临床研发初显锋芒,有104款药物在研,但尚处于早期阶段,进入临床阶段的仅有5款。miRNA其能否成为小核酸药物领域的下一匹“黑马”?
小核酸药物又被称为RNAi技术药物,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小核酸药物行业发展趋势研究与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4-2031年)》显示,小核酸药物包括ASO、siRNA、miRNA、小激活RNA(saRNA)、信使mRNA、RNA适配体等药物,具有高特异性、研发周期短、不易产生耐药性、效果持久、治疗领域广等特点,被认为是继化学小分子药物和生物抗体药物后的创新药3.0,具有较大发展前景。目前全球小核酸药物行业正处于成长期,近年来市场规模持续扩容,2022年接近40亿美元,预计2025年突破百亿美元。
作为小核酸药物中的新星,miRNA的开发尚处于早期阶段,目前尚无产品获批上市。miRNA是一类由内源基因编码的长度约为20-24个核苷酸的非编码单链RNA分子,它们在动植物中参与转录后基因表达调控。miRNA可以通过破坏靶mRNA的稳定性、抑制靶mRNA的翻译来对靶mRNA发挥调控作用。诺贝尔奖官网披露,Victor Ambros和Gary Ruvkun的突破性发现并揭示了一种全新的基因调控原理,这种原理对包括人类在内的多细胞生物至关重要。现在已知人类基因组编码了1000多个miRNA,miRNA被证实对生物体的发育及功能性存在着重要作用,其异常调节则可能导致癌症、先天性听力丧失、眼睛和骨骼等疾病。
新京报记者以“miRNA”为关键字搜索智慧芽全球新药情报库数据,截至10月8日,共有104个药物在研,针对的适应症非常广泛,覆盖肿瘤、罕见病、心血管、代谢、炎症、皮肤、眼部、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多个疾病领域。从临床开发阶段来看,全球的miRNA新药研发均处于较早期阶段,在研的104个新药中,仅有两个进入2期临床试验(其中1个已终止临床试验),2个进入1期临床试验,1个处于临床申请阶段,1个临床阶段不明,其余大多数均处于临床前或药物发现阶段。
临床研究进展最快的为Causeway Therapeutics研发的CWT-001,是一种miRNA替代疗法,正在开发的适应症包括肌腱病等。在一项针对网球肘患者的1b期临床试验中,该药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该产品多中心2期临床的疗效终点为肘关节功能、疼痛和肌腱再生。此外还有其他适应症在开发中,尚处于1期临床试验阶段。
由miRagen公司开发的miR-29抑制剂MRG-201也是进展最快的miRNA新药之一,在研适应症是纤维化。临床数据表明,单次和多次给药MRG-201,可以抑制受试者皮肤伤口中纤维增生的发展,因此该药具有预防纤维化瘢痕形成或预防皮肤纤维化(如硬皮病)的潜力。但MRG-201针对纤维化的2期临床试验已经终止。据药时空报道,该临床试验叫停主要是由于药物毒性较大。
在众多miRNA新药研发的企业中,不乏中国药企的身影。江苏命码生物研发的Anti-EGFR正在申请临床试验,适应症为非小细胞肺癌,是中国药企在该领域研发进展最快的一家,但该公司官网并没有关于该药更详细的介绍。此外还有成都景润泽基因、纽欧申(上海)、镇江圣安生物、极目峰睿(上海)生物、法信诺生医在布局miRNA新药,但均处于临床前阶段。香港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温州医科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大学等多个大学及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也在参与该领域新药的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