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全球格局的变化,跨国医药巨头们也纷纷展开战略调整。瑞士制药巨头罗氏周三宣布,为了满足中国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中国本土的生产能力。
罗氏首席执行官托马斯·施内克(Thomas Schinecker)博士周三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公司将在中国生产更多的诊断产品,并增加药品的生产能力。施内克还给这一套生产策略取了一个名字,叫“(在)中国、为中国”(China for China)。
施内克说道:“中国(市场)实在是大得令人难以置信,这意味着我们将不得不继续投资,以进一步扩大业务。”
对于罗氏而言,美国目前仍是最大的营收来源,但中国也是关键增长领域。截至今年6月底的罗氏财报显示,上半年来自美国的药品销售收入为118亿瑞郎,同比增速为5%;包含中国在内的国际市场业务营收49.64亿瑞郎,其中中国市场的营收增速为14%。
(来源:罗氏半年报)
施内克介绍称,在罗氏的生产体系中,会把生产好的药物成分送到中国,之后中国工厂的重点是完成药品生产的最后阶段,并运送到最终用户手里。
此前在8月底,罗氏曾与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签订协议,首期投资30亿元人民币,用于扩大公司在苏州的诊断产品生产基地。据介绍,罗氏目前在苏州的生产设施已经接近产能极限,所以需要扩大产能满足市场需求。新项目预期将于2028年正式投产,首期用地55亩,建筑面积约6万平方米,全部建成后规模还能再翻一倍。
施内克也希望,困扰全球贸易的地缘问题能够得到缓解。他表示,制药行业里有一些原材料来自中国,很难找到替代来源,如果出现问题可能会给患者带来麻烦。
与罗氏类似,英国药厂阿斯利康也已经采取了分头供应的策略。今年早些时候在博鳌亚洲论坛上,阿斯利康首席执行官苏博科(Pascal Soriot)表示,公司正在重新组织,将在不同的设施生产相同的药物,以分别服务不同的市场。发明、开发和制造之间相互没有关联。
生产策略的改变并没有影响跨国医药合作的势头。阿斯利康去年与中国药企签署了价值最高可达60亿美元的合作开发协议,涉及减肥药、癌症药物等多个领域。年初阿斯利康完成了对CAR-T细胞疗法开发商亘喜生物科技的并购,这也是首次出现跨国药企全资并购中国生物科技上市企业的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