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席评论员胡蓉
10月9日,A股市场迎来了近段时间以来的首次大调整:沪指下跌6.62%,报3258.86点;深成指下跌8.15%,创业板指下跌10.59%;全天成交金额接近3万亿元。
对于市场巨震原因,众说纷纭。如近期市场涨幅巨大、获利盘相当丰厚,不免出现冲高回落;如美联储降息的预期在国庆假期期间收窄等外围市场的扰动;再如国内上市公司批量减持,对投资者信心构成影响等等。
震荡之下,投资者的热情是否会消退?宝贵的入市热情又该如何呵护?这些问题或许比分析股市短期走势更加重要,因为它关系着投资者的信心、关系着中国资本市场的长远运行。
而在此之前,需要对眼下的急涨急跌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近段时间以来海量资金的蜂拥入市推动股市狂飙,已使一些人担心此轮上涨有非理性成分因而难以持续,9日出现的市场震荡似乎印证了他们的担忧。
众所周知,此轮A股市场的火爆,由9月24日推出的一系列超预期政策、市场预期陡然改变而点燃。同时,中国资产被认为严重低估,再加上市场传播媒介与手段比以往更加丰富和迅捷,因此,市场利好被迅速传播,从而导致投资行为的高度一致。简而言之,在“全民皆媒体”的时代,资本市场的急涨急跌会比过去出现得更为频繁。而在一个超级重磅利好面前,投资者迫切希望尽早入市,其实也是基于理性的判断。
理解了传播新格局对股市的影响之后,才能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投资者的热情何等珍贵。9月30日,A股市场创下2.6万亿元交易额新纪录;10月8日,国庆假期后首个交易日,A股市场成交额再度攀高,又创下近3.5万亿元的交易新纪录。真金白银背后,正是投资者对中国经济前景与中国资产前景的重估。
当然,人人都希望A股走出“慢牛”行情,让中国资本市场能够行稳致远。
有投资预期的不断自我实现,才有资本市场的繁荣;呵护好投资者宝贵的入市热情,才能迎来生机勃发的资本市场。
当下,更需要稳定的预期管理和稳增长政策持续不断出台;更需要对发展资本市场的坚定支持和金融政策的精准有效;更需要公开透明的市场环境和监管层继续加大对投资者权益的切实保护;更需要企业肩负起对投资者的责任,积极开拓市场以盈利来回报投资者……如此,投资者才不会因眼前的涨跌而动摇投资信心,才不会追涨杀跌,才会愿意以时间换取更大价值,才会甘当“耐心资本”,与中国资本市场长远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