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前夕,一位视频博主进山收集矿物颜料的视频让云南哀牢山在网络上爆火。作为云岭的南延支脉,哀牢山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虽然哀牢山外围一些区域已经作为景区开放,但一部分尚未开放的深处地带多为原始森林,非常危险。
10月2日,视频博主“苗疆陈朵朵”发布在哀牢山上露营两天一夜的相关视频内容,失去手机信号、鸟兽叫声等视频内容为哀牢山添了不少神秘色彩。很多游客在网络上被“种草”后,十一假期期间,纷纷前往哀牢山一探究竟。但是,“探险”不是“犯险”,“禁区”也不是“景区”,对高风险的户外探险、视频打卡产生的流量,应当保持高度的警惕。
近几年,社交媒体的旅游打卡、攻略分享等,正在成为网友们出门旅行的风向标。很多户外博主、旅游博主通过视频及图片将一些小众的地区和景点通过网络分享出来,从江湖海洋到高原雪山,越是人迹罕至、难以抵达,越是具有天然的神秘感和挑战性,挑动着网友们探索世界的好奇心。这种打卡分享对探险式旅行的规模扩大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让一些“未经批准,禁止进入”“尚未开发,禁止游客进入”的禁区,变成排着长队的“景区”。
比如网红打卡地四川龙漕沟,2022年突发山洪卷走7人;话题高涨的无人区罗布泊,4人自驾穿越却最终遇难等。这样被“种草”视频、打卡攻略带入险境的情况,越来越多见。社交媒体上,博主们将“新奇怪特”与流量画上等号,以此来吸引用户的关注度。而一些平台,为了短时间的高关注度、高点击率和高流量,也放松了对相关贴文的内容审核,让原本真诚分享的“种草”成为了“乱草”。这些惨痛的教训,都在提示着人们,人生是旷野,却也不可“铤而走险”,网络打卡也当有边界、知敬畏。
社交媒体的旅行“打卡”,初衷是网友们真诚的生活分享,帮助他人发现一些小众旅游地。但是,厘清“打卡”的边界感,具备对自然生态的敬畏同样重要,追求刺激、极限挑战不是勇敢,也不是擅闯禁区的借口。对此,各大平台不能坐视不管,对“种草”“打卡”“体验”类的相关贴文分享应当进行严格过滤。商家和博主应当跳出“流量圈套”,以质取胜才能行稳致远。
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写道:“从圆心能画出多少条半径,就有多少种生活方式。”网络“打卡”也好,探索未知也罢,追求诗与远方固然美好,但都不能偏离“安全”这个圆心。此次哀牢山的爆火更是提醒我们,“打卡攻略”不能指向“禁区”,因为生命安全永远比流量更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