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广州开发区、黄埔区举行打造用电营商环境改革综合示范区新闻发布会,会上正式发布《广州开发区广州市黄埔区国际一流用电营商环境改革综合示范区行动方案》(简称《行动方案》),推出23项措施,推动“获得电力”在区域实现全场景多方向综合提升,打造以市场为轴心、以法治为支撑、以国际标准为导向的一流用电营商环境。
本次出台的《行动方案》以树立“获得电力”领域示范标杆为目标,重点围绕打造“电力服务产业项目高质量发展标杆”“电网坚强可靠供电标杆”“‘双碳’综合用能服务标杆”“‘百千万工程’电力建设标杆”“电力行业产学研综合示范”等,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
广州开发区企业筹建服务局副局长党晓玲表示,《行动方案》从升级政企“联席办”用电服务模式、推动产业项目配套变电站建设及提升用电 “主动办”服务水平三个维度,为企业降低办电成本,提升电力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预计可为每家企业节省100万元以上电力建设成本
《行动方案》提出,推广“临电联办”,即对集中开发的区域,联合多家地块分布、项目开工、竣工时间接近的企业,通过共享临时用电租赁服务,实现业务申请、方案设计、建设施工多家企业一次办理。据了解,该模式属于该区创新,此前已在区内试点推行,参与试点企业,预计平均可以节省临时用电投资成本约30%。
以此为基础,黄埔区还创新独立开关房“临永结合”模式,企业在办理施工临电阶段先行建设独立开关房,供电部门按照永久用电的标准设计供电路径、实施电力接入工程,实现在开工阶段即可享受永久用电接入,该模式预计可为每家企业节省100万元以上电力建设成本,并可提前2个月以上完成永久用电接入。
“通过应用独立开关房‘临永结合’新模式,我们节省了近400万元的投资,希望这种模式能得到大幅推广。”知识城(广州)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代建项目负责人邱桂全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该集团在迳下村附近开发的颠覆性技术创新园,通过新模式由供电局建设外线,企业只需投资开关房土建,即可在临时用电阶段享受供电局延伸投资外线建设,不仅降低项目投资,更为后期接入永久用电节省了外线建设的时间。
此外,《行动方案》还推出包括电水气热网“六联办”、优化产业项目外线工程投资界面、推广“信用办电”等一系列为企业办电降本增效的具体措施,其中“六联办”即指在电水气热网联合报装的基础上,将报装、踏勘、设计、报建、施工、检验一揽子接入联合服务,为企业提供更加“省时、省力、省钱”的综合服务体验。
推动政企新能源充电设施联合创新
《行动方案》提出了依托数字化手段“阳光办电”系列服务措施。黄埔供电局联合区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在区内一站式数字化企业服务平台“埔企通”小程序中搭建“企业用电”特色专区,进一步细化可查询的办电事项,率先推出办电全过程可视化、全流程透明化服务。同时,办电过程中如有诉求,可与黄埔供电局的专属客户经理或线上客服实时沟通反馈,真正实现“零跑腿”“一次办”。
广州市黄埔区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副局长邓家望表示,“阳光办电”服务是黄埔区运用数字化、智能化推动用电营商环境大提升的重要举措,可大幅提高办电便利程度和透明程度。
广州智光储能科技有限公司经营管理部总监孙小营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通过小程序,企业能够实时查询办电全过程,清晰度和实时性都非常高,类似于线上购物时随时查看物流进度的体验,加上小程序还会在企业办电环节滞后时发送温馨提示,非常贴心。
《行动方案》提出,加强主网供电能力和配网数字化建设,以推动区域目标网架变电站规划布点以及满足重大项目建设需求为核心,同步规划、立项、实施建设变电站。同时,结合产业特点和用能需求,融合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新电气化”进程,打造国际“双碳”能源示范区。
在加强主网供电能力方面,据悉,该区将全力推动“志诚”“揽月”等一批变电站开工建设、“依利安达”“鱼码头”等一批输变电工程投产,全力服务黄埔区“三城一岛”发展战略,满足知识城片区企业双回路高可靠供电需求、提升科学城片区坚强网架、增加海丝城片区变电站布点,实现全域主网供电能力提升。
在配网数字化建设方面,南方电网广东广州黄埔供电局副总经理周鑫表示,将推进全区577.5公里管廊信息化工作,完善一键规划、一键交底、故障辅助查找、三维建模等功能。在电力线路沿线累计安装摄像头1500个,实现隐患点、重要通道、架空线路主要设备“视联网”全覆盖,保障电力线路安全可靠运行。
在绿色低碳方面,黄埔区将持续发挥政府与供电部门协同优势,开展综合能源联合服务,通过“自发自用、余电上网”“削峰填谷”等降低用户用能成本;建设“多站合一”新能源变电站,充分发挥变电站能源配置中心作用,实现综合能源服务延伸;创新新能源充电设施合作模式,政企在超级快充、车网互动、载人无人驾驶航空器充电、充电机器人等方面开展联合创新。
此外,黄埔供电局还推出企业电力故障快速复电服务,推广应用“用电无忧”“电能保”等电力综合保险,力争实现企业快速抢修、及时复电。探索由头部企业牵头、下游企业跟随负荷管理的“产业链模式”,将闲置负荷转移到有需要的企业使用。同时发挥黄埔区电力产业聚集优势,提高电力行业产学研全链条服务水平,吸引更多上下游企业落户黄埔区,逐步形成电力产业综合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