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4-10-10 22:04:21 股吧网页版
行业风口丨呼之欲出,财政政策将如何接力?机构这么预测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摘要

  9月24日三部委新闻发布会以来,中国在货币金融、资本市场和房地产等领域,都有超预期的放松。9月24日-10月8日,市场大涨,9日市场大调整,10日市场宽幅震荡。10月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预告:10月12日(星期六)上午10时举行新闻发布会,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将介绍“加大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万众期待的财政刺激政策呼之欲出,作为逆周期扩大总需求的关键,市场对当前市场对财政政策如何接力倍加关注,机构认为增量财政的规模与投向也将成为影响10月市场预期的关键。

投资要点

  ① 当下财政政策加码的必要性明显增强

  ② 财政政策在“量、方式、怎么花”上如何发力

  ③ 利好行业:这个板块及及细分方向被多家机构提及

  当下财政政策加码的必要性明显增强

  对于当下资本市场和宏观经济状况,多家机构认为未来财政政策加码的必要性明显增强:

  资本市场角度,自9月24日三部委新闻发布会,9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后,一系列政策“组合拳”的出台使全市场风险偏好明显反转,股市表现强劲,成交量创历史新高,9月24日-10月8日上证指数上涨已超过25%。但10月9日市场大调整,10日股市宽幅震荡。

  万和证券认为,考虑到本次股市上涨又急又快,预计仍将有踏空资金持续入场,短期股市的热度预计维持高涨,但国内基本面仍待实质改善,经济动能尚未完成切换,内需不足的问题仍比较突出,并且之后解套、止盈、减持压力将逐渐显现,后续需要重点关注财政政策的发力。

  华泰证券:若想从根本上解决需求不足的问题,仅依靠货币政策和中央银行提供流动性尚且不足,还需财政逆周期加杠杆。在股市初步企稳后,市场期待政策制定者能够及早推出有效的政策工具,以切实应对当前经济周期性、结构性、体制性问题。

  中金公司:货币政策的调整,叠加金融监管与资本市场改革措施,已经对股票市场的预期产生了积极影响。金融周期下半场,财政扩张对提振增长、缓解金融风险非常重要,近期必要性也显著上升。

  从当下经济发展角度,多家机构认为财政政策加码必要性明显上升:

  中邮证券:财政政策加码必要性明显上升。反思当下,与2014年相似,我国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均是有效需求不足,但目前我国经济步入结构调整深水区,以房地产投资、基建投资为核心的传统经济增长动能较2014年明显放缓,以新质生产力为代表的新经济增长动能尚处于培育阶段,新旧动能转换阵痛尤甚2014年。虽然不再追求经济高速增长,但实现全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仍有必要。在此背景下,财政政策加力提质必要性明显增强。

  粤开证券:货币金融政策已于9月24日提前宣布并陆续落实,市场对下阶段的财政政策抱有较高期待。事实上,经济下行期,相比货币金融政策,财政政策能够发挥出更大的效果。单纯依靠货币金融政策,若无财政、房地产政策的配合和预期管理的加强,信心和预期不稳,也难以推动市场主体增加消费和投资。

  中泰证券从多个角度分析当下出台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必要性:近期所出台的各项政策,对资本市场的影响立竿见影,也提高了房地产市场的活跃度。但从托底经济的角度看,需要财政政策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   需求视角看,今年四季度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预计将减弱。

  •   生产视角看,四季度企业可能转向去库存,由于季度GDP和年度GDP初值使用生产法核算,这增加了全年实现5%左右GDP增速目标的难度。

  • 有效需求不足,也使得中国面临低物价压力。推动物价温和回升,是当前宏观政策的重要任务之一。以史为鉴,中国在1998年到2002年,也面临低物价的困扰。相比于货币宽松,财政政策发力,对于当时中国摆脱低物价,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

  二、财政政策如何发力

  呼之欲出的财政政策,投资者能期待些什么呢?梳理机构研报看,可以从机构对财政政策从“量(规模)”、“什么方式(资金来源)”、“怎么花(资金投放)”等角度的预测进行分析:

  1、量(规模)预测

  中邮证券认为增量财政政策力度或在3万亿元以上:一方面弥补今年财政收入资金缺口,保证必要的财政支出,同时施加额外的增量政策刺激,拉动经济恢复到新的良性增长路径。具体分析看,今年我国财政收支两端均持续走弱,财政收入和支出均不及预算水平,为保证必要的财政支出,需要约2万亿弥补资金缺口。

  另外,在弥补全年财政收入缺口的基础上,认为仍需额外的适度增量财政资金支持,才能有效扩大有效需求,实现经济良性循环。通过测算,若增量财政政策力度在3万亿以上,如4-5万亿,不仅可有效维持预算内财政支持,亦可有效拉动经济增长,对经济拉动作用或在0.58个百分点以上。

  华泰证券:2万亿或是一个合理预期值。增量财政政策:短期看,按照保证必要的财政支出要求,实现年初制定的预算目标,那么年内潜在的增量财政支持规模或需1-3万亿,2万亿较为合理。中长期:增量财政政策应当聚焦长周期和跨周期安排,统筹考虑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以及人口、养老等中长期因素,未来几年每年或需要2万亿以上的增量财政刺激力度。

  2、什么方式(资金来源)

  方式上看,券商认为主要通过政府加杠杆,具体方式上部分机构认为应该通过提高赤字率、增发国债等方式:

  中邮证券:从方式来看,我们认为中央政府加杠杆概率更高。截至2024年6月末,中央政府杠杆率为24.6%,处于合意水平。

  华金证券:9月26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将重点放在财政政策上,强调“要发行使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带动作用”,认为政策方向较确定:四季度财政政策的发力将会加快,资金来源为超长期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

  粤开证券:打破赤字率3%警戒线的观念认知,充分发挥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的功能。赤字率3%不是“铁律”,欧美国家在国际金融危机时期都突破这一界限。突破3%不是不讲财政纪律,财政纪律约束的主要力量在财政激励约束机制和管理制度。

  中泰证券分析则认为未来财政可能的方向有三个:

  •   一是调整预算增发国债,关注大概率将于10月召开的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否会审议通过;

  •   二是盘活财政存款,2024年8月隶属于各级政府部门的财政存款有6.8万亿,处于历史高位。近年已有多个地方政府发文推动财政存款盘活工作;

  •   三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消费领域的倾斜。可能的具体措施,包括适当增加公共消费、在大宗消费品以旧换新基础上加大对消费的补贴支持力度、增加对特定人群的现金发放等。

  3、怎么花(资金投放)

  财政增量资金的投放上,化债、促消费等方向被机构反复提及:

  中邮证券:从资金投放方式来看,资金无论用于化债,还是转移支付的话,都有助于政府投资重回增长;若资金用于以旧换新、居民现金补贴等,直接促进消费,则对经济拉动作用更为明显。

  浦银国际:我们预计接下来政策刺激还将继续加码,财政政策上,预计在10月下旬召开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或会宣布增发2-3万亿元特别国债用于刺激消费和化解地方债务风险。

  华金证券:扩内需、促消费、惠民生,9月26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对内需、消费和民生领域的重视程度加强,预计生育、失业等相关补贴以及对中低收入人群的转移支付等措施可能会有落地,另外养老、教育、医疗等民生工程和社会服务项目的投入也有可能会进一步加大。

  但也有机构提示,需要关注财政政策的“预期差”。华泰证券认为,相比货币政策等,要提醒财政政策推出的难度和不确定性显然更大。首先,在财政收入下降的背景下,只能直接或间接提升赤字,但财政赤字等调整的流程更复杂;其次,明年美国大选之后的全球经济、地缘形势依旧复杂,需要留有“子弹”;第三,2009、2016年大规模财政货币刺激产生的房价上涨、债务攀升等“后遗症”仍记忆犹新。因此,财政政策加码有必要性,市场给予了较高期待,但仍需要关注。

  三、利好行业:计算机及细分方向被多家机构提及

  平安证券:我们认为,9月26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加大财政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后续政策发力可期。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行业未来有望迎来业绩和估值的双重提升。建议关注三个板块:

  1、金融IT板块:受益资本市场的活跃,关注恒生电子、顶点软件、宇信科技、东方财富、同花顺;

  2、信创板块:受益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关注海光信息、龙芯中科、中科曙光、神州数码、金山办公、太极股份

  3、AI板块:受益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关注中科创达、盛视科技、启明星辰等。

  财通证券:财政政策发力,近水楼台先得月,关注财政IT。随着财政刺激政策的陆续推出,财政IT的客户资金压力或将缓解,电子凭证改革的全面推广或将迎来资金保障。建议关注财政IT双雄,博思软件和中科江南。

  海通国际:系统落实一揽子增量政策彰显政府扩大投资、拉动内需、稳定就业的决心,“两新”建设和“两重”建设有望持续推进,其中“两重”建设重点聚焦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补短板”,推进自主创新,有望持续推进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重点产业发展。建议关注:金融IT、信创、AI、工业软件、低空经济、车路云、数据要素等细分方向。

  风险提示:资本市场大幅波动;政策落地不及预期;居民资产配置迁移不及预期等。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