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4-10-13 16:53:20 股吧网页版
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吉训明:建立产业基金,缩短临床需求和资本间的距离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季媛媛韩利明上海报道

  在人类“上可九天揽月,下可五洋捉鳖”之际,对大脑这个由上千亿个神经元组成的约三磅重器官未曾停止过探秘,但仍知之甚少。

  《Science》杂志曾公布125个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前沿科学问题,其中超15个与脑科学紧密相关,包括“我们可以治愈神经退行性疾病吗”“精神障碍能否有效诊断和治疗”“为什么我们需要睡眠”等诸多未被解密的关键问题。

  在这背后,脑疾病带来的危害和社会负担正在逐年加重。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显示,全球超过850万人患有帕金森病、超过5500万人患痴呆症、约3.5亿人患有抑郁症……各种神经类和精神类在内的脑相关疾病,已经超过心血管病、癌症,成为人类健康最大的威胁。

  正是由于对脑认知的局限,严重阻碍了对脑疾病机制的理解,脑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面对脑科学这一未被完全开垦的领域,科研人员投入更多精力去挖掘脑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不少由政府主导的科研项目应运而生,产业界也在加大布局力度。

  中国工程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吉训明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加深,重大脑疾病问题也日益凸显。在国家主动拥抱健康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积极规划布局科技创新体制下,未来十年,脑重大疾病从早期检测、药物和治疗设备研发,尤其是适合中国人的干预方面,都将取得长足的进步。”

  我国脑疾病研究走到哪一步?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BD)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有34亿人患有神经系统疾病,影响着全球43%的人口。在我国,脑疾病患者人数众多,其中60岁及以上人群的痴呆患者约有1507万、孤独症谱系障碍人群超过1000万、抑郁症患者约有9500万……

  脑疾病是影响人体健康和寿命最主要的疾病,给家庭、社会造成了沉重负担。吉训明院士介绍,脑重大疾病主要包括脑中风和脑血管疾病、老年痴呆和帕金森等退行性疾病、精神抑郁和焦虑等、睡眠神经疾病、癫痫等。

  其中,脑卒中是我国居民第一位死亡原因,也是成年人残疾的首位病因。《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3)》显示,我国40岁及以上人群脑卒中现患人数达1242万,且发病人群呈年轻化趋势。《柳叶刀-神经病学》预测脑卒中治疗和康复费用以及间接成本在2050年可高达2.3万亿美元。

  为此,医学领域持续发力科研并转化成果。“在脑卒中防治研究中,受益于我国庞大的临床患者数量,通过快速提升规范化临床研究水平,获得大量基于中国人流行病学的证据,在疾病救治和康复有效性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但距离欧美尚存差距。”吉训明院士直言。

  具体来看,一方面,脑卒中在基础研究中,通过持续积累的技术,避开低温脑保护产生的副作用,创建血管内的介入靶向低温,从而实现脑内病变组织定点低温,大幅减少中风致残致死率;另一方面,通过研究证实高氧在血管堵塞早期的有效性,作用于脑中风后期康复中的间歇低压,对促进神经损伤的修复发挥重要作用。

  据了解,上述研究成果已转化为临床治疗方案并写入诊疗指南。同时,我国也已研发出对比欧美更为有效且价优的溶栓药物,产业端在脑卒中的手术和介入器材方面的创新型研发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

  此外,在老龄程度加深的当下,阿尔茨海默病(AD)作为一种进行性、不可逆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难以通过药物手段进行长效控制,患者面临缺医少药困境。预计到2050年,全世界由阿尔茨海默病引起的痴呆患者将增加到近1.39亿人,在病因机制、治疗方法等方面攻克阿尔茨海默病刻不容缓。

  “AD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诊断为AD前有一段漫长的无症状期,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贾建平教授团队通过研究,发现使用一滴血即可提前15至18年检测出早期无症状患者,通过改变生活方式、营养调节等方法延缓出现痴呆的时间。”吉训明院士强调,“目前中重度老年痴呆缺乏有效的干预手段。背靠上述研究成果,研发检测设备,指导体检中心、乡镇卫生进行早期诊断发现十分必要。”

  随着研究深入,我国在脑疾病部分领域正逐步媲美国际先进技术。“在帕金森治疗仪器研发方面,部分技术参数已优于国际;通过人工智能筛查及有创无创的脑电监测,在癫痫的精准诊断方面,与国际差距不断缩小;睡眠相关疾病在研究与诊疗方面也与国际同步。”吉训明院士表示。事实上,在脑重大疾病领域,我国CT、核磁、脑磁图等设备快速发展,并逐步实现国产升级。

  提高创新成果转化效率

  随着老龄化趋势加深,人们对大脑健康和脑疾病治疗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这为脑科学市场打开了巨大想象空间。根据CB Insight的数据,2020年,脑科学领域的全球市场规模为62亿美元,预计将在2024年突破100亿美元,2020-2024年的复合增长率有望达到17%,从而成为下一个有可能为人类社会带来颠覆性影响的产业。

  而当下,我国在脑重大疾病的临床水平和学术研究水平还需要不断提升,同时探索适合我国人群的脑重大疾病防治方法,强化临床应用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以及临床应用转化研究。

  “例如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正在重点探索新的分子核素探针;为降低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对脑部,尤其是神经造成的损伤,研发更精准的新型放射模式;不同于传统的接触式和非接触式开颅模式,创新第三种脑机接口模式……这些先进技术均期待与产业界加强合作并创新转化。”吉训明院士举例。

  与全球先进国家一样,我国源头创新资源主要集中在高校/科研机构、医院,企业则是行业发展壮大有力的推动者。在创新驱动下,如何将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发成果与企业的发展、产业的壮大有机衔接起来迫在眉睫。

  “中国医疗器械能够赶超国际,在于临床专家的强大优势。从这方面看,资本应该加强与临床专家及医科大学的紧密合作,共同建立产业基金,培育新医科学院和实验室,缩短临床需求和资本之间寻找项目的差距,提高研发效率,降低研发成本,共同推进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和药物研究。”吉训明院士表示。

  “实际上欧美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吉训明院士进一步指出,“医学技术必须日新月异,我国可以深入调整并建立更高效的合作机制,让企业资金更往前投,如此才不会让医生的创新智慧随时间延长而缩水,同时保障创新产品持续迭代更新,赶上甚至超过欧美等发达国家。”

  在激活高校创新活力、提升创新成果转化效率方面,吉训明院士表示,下一步将围绕首都医科大学22家附属医院庞大的临床专家资源,加强人才培养,补足基层在精神疾病领域的医疗人才,同时加强对流行病学有效干预手段的研究,包括康复、借助人工智能自我诊断、自我筛查等。

  全球脑科学相关市场较为庞大,且在不断增长,尤其在神经介入、脑机接口、数字疗法等方向具有广阔的增长前景。我国虽然在脑科学方向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市场占比尚小,但随着各种利好政策的落地、巨额资金的投入和技术的发展,国内市场被普遍看好。

  吉训明院士强调,未来医疗体系一定要与医科大学建立深入的合作,通过远程医疗缩短患者、家属和医生的沟通交流成本,同时把高质量医疗服务通过远程医疗辐射到偏远乡村。此外,在机构养老之外,未来的养老产业需培养一支强干队伍,熟知老年健康知识,对老年群体的认知焦虑、睡眠问题了解深入,以适应未来居家养老的需求。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