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4-10-14 09:40:51 股吧网页版
股市“降温” 债市的调整结束了吗?
来源:天天基金

  近期,市场股债跷跷板效应明显,债市出现了一定幅度的调整,不少投资者持有的债基也出现了净值的回撤。

  随着这几天股市的冷却,债市也似乎展现出企稳的迹象,那么这一轮债市的调整,快结束了吗?

  先复盘一下本轮债市调整的主要原因:

  1)货币政策落地,降准降息后,债市止盈的情绪比较浓厚;

  2)股市支持力度超出预期,股债跷跷板效应充分放大,资金出现从债到股的搬家趋势;

  3)大家对后续财政部的细则有较大期待,市场开始交易基本面修复预期;

  那么对应上述这几点,当下又出现了哪些变化呢?

  1、降准降息空间犹在

  正如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9月24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所言,降准政策实施后,银行业平均存款准备金率大概是6.6%,这个水平与国际上主要经济体的央行相比,还是有一定的空间。

  在存款准备金率的工具上,到年底之前还有三个月时间,我们也会根据情况,有可能进一步再下调0.25-0.5个百分点。

  2、“卖债买股”阶段性熄火

  债市逐渐企稳,对股市行情的反应钝化。从国庆节前的最后两个交易日看,股市继续大涨,但债市反应平稳,涨跌幅度不大,说明债市对股市行情的反应逐渐钝化。

  国庆回来后,权益市场大幅波动,大家“卖债买股”的资金搬家行为也出现了阶段性熄火,银行理财赎回推动的信用债超调可能告一段落。我们建议大家可以关注剩余期限为3-5年的国有大行发行的二级资本债的到期收益率,作为观察理财资金申赎行为的“代理指标”。

  按照历史经验来说,3-5年大行二级资本债收益率大幅上行,很多时候都伴随着理财产品/公募债基面临赎回的压力,但10月11日日内二级资本债到期收益率显著下行恰恰说明赎回冲击可能阶段性熄火了。

10月11日日内金融机构债到期收益率显著下行

图片

数据来源:Qeubee。数据日期:2024年10月11日

  3、财政部政策预期已充分消化

  债券市场对于增量财政政策已经有了较为充分的预期。对债市来说,这一轮最大的影响因素可能就是对经济复苏的预期,大家都在等财政部的细则。不过,债券市场的参与者几乎都是机构投资者,而机构投资者向来都有一个买预期卖事实的特点。所以,财政刺激政策预期对债券市场冲击最大的时候可能就是此前大幅波动的阶段,等10月底或11月政策落地后,反而冲击就会慢慢变小,甚至有一些反向博弈的机会。

  另外,我们也观察到保险等配置盘近期国债净买入量有所上升,表明机构对国债的需求还是很大的,这也为债市利率的下行提供动力。

  因此,综合上述几点来看,我们认为债市这一轮的剧烈调整行情可能已经告一段落,但接下来10月是政策出台密集期,债市仍面临扰动风险,大家还是要做好一定心理预期。

  从债券的配置价值来看,经过这一轮快速的调整之后,我们认为债券的配置价值还是有一定吸引力的。

  最后,我们想结合这两周市场的“疯狂”,和大家再唠叨两点:

  第一、不管股还是债,追涨杀跌都不可取

  因为股市的大幅上涨,有些投资者可能急于冲进股市,为了资金的周转,选择了赎回债券基金或者理财产品,甚至节前还有新闻说有大量定期存单的转让或提前赎回,这些行为,确实对债券市场也产生了一定负循环的影响,而有些客户也因为时间节点踩错,导致承受了双重损失。

  如果你是在股债之间摇摆的客户,在纠结要不要卖债买股的,简单来说,股票不宜追高,可以考虑回调再介入。同理,债券如果恐慌割肉,可能就会卖在最低点,需要谨慎。无论是股还是债,追涨杀跌都不可取。“切忌追高、宜等回调”可能这一轮大家感触最深的教训。

  第二、从资产配置+债券风险收益特征的角度,债券作为底仓配置的价值始终没变。

  股市的收益看着诱人,但同样它的下跌也远胜于债市。不同的资产有不同的作用,债券和股票是底层逻辑完全不同的两类资产,我们不宜“非此即彼”地去做选择。

  如果牛市真的来了,也切忌把子弹都打到权益资产里,债券也是资产配置的重要压舱石。这一点,经历了过去三年市场波动的投资者更应该有体会才是。做好与自己风险偏好能力相配的股债配置,在任何什么时候,都是更稳妥的上上之策。

  (文章来源:中欧基金)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