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举行的2024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上,自然资源部发布全国首批生产矿山生态修复典型案例。15个典型案例涉及煤矿、建材矿、金属矿等矿种,以及地下开采、露天开采、联合开采等各类开采方式,覆盖西北生态脆弱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青藏高原等不同区域,将为全国生产矿山进一步推进生态修复工作提供借鉴。
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副司长卢丽华表示,作为世界矿业大国,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在有力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地质环境破坏、土地损毁、植被破坏和环境污染等诸多生态环境问题。矿山生态修复是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重要工作内容,是建设绿色矿山的题中之义,在推动矿业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国矿山修复治理力度持续加大。从2020年起,支持地方实施历史遗留矿山修复示范工程49个;“十三五”以来,我国已累计完成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治理面积480多万亩。
法治保障基础不断夯实。矿山修复内容被纳入长江、黄河、青藏高原保护专门法律;在矿产资源法及其实施条例修制订当中,专门设立矿山生态修复专章,从国家层面确定地方政府监督管理责任和矿山企业修复治理主体责任。
监督管理机制逐步健全。坚持源头治理、全过程保护修复,建立实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审查制度、矿业权人信用信息监管和惩戒制度、绿色矿山创建制度等,强化生产矿山生态保护修复全过程监管。
政策激励措施不断完善。相继出台矿山生态修复系列激励措施,释放自然资源资产产权政策红利,建立采矿项目新增用地与复垦采矿用地挂钩机制,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和资源要素配置,调动全社会参与矿山生态修复的积极性,变“生态包袱”为绿色财富。
据介绍,本次发布的全国首批生产矿山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包括山西平朔煤矿、内蒙古黑岱沟露天煤矿、辽宁大孤山铁矿、浙江金山石矿、安徽淮南煤矿、福建西朝钼矿、江西永平铜矿、山东邱集煤矿、湖南宝山铅锌银矿、重庆铜锣山矿区、贵州锦丰(烂泥沟)金矿、云南昆明磷矿、陕西曹家滩煤矿、甘肃郭家沟铅锌矿、青海德尔尼铜矿。(经济日报记者纪文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