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4-10-17 21:33:50 股吧网页版
单月销量同比降幅超四成!本田在华遭遇阵痛,全球首个新能源工厂已投产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作为日系车企的代表之一,本田在中国市场正遭遇阵痛。

  来自官方的数据显示,今年9月,本田在中国的终端汽车销量约为6.26万辆,较去年同期(10.97万辆)下滑了42.93%。这一数字不仅未能跑赢大盘,也远不及当月主流合资品牌零售增速(-22%)。而从前9个月整体数据来看,本田在华表现同样承压,终端汽车累计销量约为58.8万辆,同比下降29.3%。

  实际上,自今年下半年以来,本田在中国市场中的销量一直未能回归正向增长轨道。从7月份开始,本田单月终端销量的同比降幅就已超过四成。今年7~9月,本田在华销量的同比增速分别为-41.39%、-44.3%、-42.93%。而在今年二季度,本田在华销量的同比增速也出现了高两位数下降。

  制图:每经记者裴健如

  根据此前披露的信息,本田2024年在全球范围内的销量目标为412万辆。对于中国市场,本田暂未披露明确的销量目标。但若以2023年全年销量(123.42万辆)来推算,今年前9个月,本田在华累计销量仅完成了去年全年销量的约47.64%,尚不足五成。

  “本田在中国市场中出现较高的销量降幅,应该有一部分原因来自于产品线。一方面,本田在新能源领域相对迟缓,建树不大,而中国市场的新能源车仍处于较快的增长之中,错失这部分销量增量,就会使其在销量上处于弱势。另一方面,本田在混动领域比较强势,但面临丰田等较强的竞争对手,市场份额的争夺不易。而且,其产品种类也有待进一步丰富。综合因素影响下,本田在华的销量可能会面临较大的压力。”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成员颜景辉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分析称。

  值得注意的是,本田面临的困局在合资车企中或存在共性。乘联会最新数据显示,今年9月,主流合资品牌零售销量约53万辆,同比下降22%。其中,德系品牌零售份额为16.5%,同比下降3.6个百分点;日系品牌零售份额为12.6%,同比下降4.0个百分点;美系品牌市场零售份额达到5.7%,同比下降1.7个百分点。

  与之相对应的是,当月,自主品牌零售销量约134万辆,同比增长25%,环比增长11%,自主品牌国内零售份额为63.5%,同比增长10.1个百分点。乘联会方面认为,自主品牌的亮眼表现,得益于其在新能源市场和出口市场获得了明显增量,头部传统车企转型升级表现优异。

  颜景辉也解释称,“拿本田来说,它的产品线方向和种类有一些缺失,或者说有一些非常弱的地方。而这个弱的地方,比如说新能源,正是目前销量提升潜力很大的市场,这就会导致它在销量和份额的争夺中优势比较小”。

  从本田的一系列调整和动作来看,其也意识到了问题所在。早在今年4月,本田发布了专为中国市场推出的全新电动品牌“烨”,欲通过e:N和“烨”两个不同的品牌,加速电动化转型,应对中国市场的竞争。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裴健如摄(资料图)

  彼时,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执行役常务、中国本部长,本田技研工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本田技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五十岚雅行曾表示:“我们认识到,在中国,本田在新能源产品阵营布局方面相对于市场有些缓慢。从经营层的角度来看,现在本田有两个策略:一是通过e:N和‘烨’两个纯电品牌,快速应对新能源车市场份额扩大的现状;二是现在燃油车销量降幅很大,我们会考虑是否在生产力方面作调整。这是我们现在面临的,也是需要去解决的两个问题。”

  随后,在今年7月,本田中国宣布,将实行产能优化,加速电动化转型。调整后的本田在华总产能将由149万辆变为120万辆,具体举措包括关闭年产能为5万辆的广汽本田第四生产线,以及将年产能为24万辆的东风本田第二生产线停产休业。

  今年10月11日,本田中国方面宣布,本田全球首个新能源工厂——东风本田新能源工厂正式投产。据悉,该工厂位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占地面积约63万平方米,具备年产12万辆新能源乘用车生产能力,初期投产车型包括灵悉L、烨S7等多款电动车型。

  按照规划,到2027年,本田在中国市场中的纯电动产品将达到10款,涉及e:N系列和“烨”品牌。到2035年,本田计划先于其他地域,在中国实现纯电动车销售占比100%的目标。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