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上海11月1日电(李一帆)10月31日,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印发《高水平构建质量基础设施赋能新质生产力因地制宜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提出到2025年底基本构建起涵盖“(2+2)+(3+6)+(4+5)”现代化产业及其科技创新的质量基础设施要素框架,能有效应用和服务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实现覆盖面更广、融合度更高;到2026年底基本形成横向协同、纵向联通的质量基础设施体系化功能,能综合应用和集成服务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实现支撑力更大、引领性更强。
上海市明确了未来3年主要工作指标:
——综合应用水平明显提升。打造30个改造提升传统产业、60个培育壮大新兴产业、45个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最佳实践”,打造30个赋能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等科技创新应用场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研究成果。
——集成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建设19个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建设国家标准验证点3个,新增15家新型标准化技术组织,建成100个质量基础设施集成、“一站式”服务项目,打造5个产品质量可靠性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培育建设20个上海市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
——支撑引领能力显著增强。研发、应用、推广50项质量基础设施关键共性技术,建有8项具有基准水平的计量标准、320项华东地区及上海市社会公用计量标准,拥有1100项国家标准物质,推动培育30项上海标准、新增牵头制修订20项国际标准,新增100项“上海品牌”培育、认证产品和服务。
具体到重大行动和安排上,提出了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突破、强化成果转化推广、助力打造产业创新高地、助力打造产品质量高地、提升产业链创新链韧性、深化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11项行动任务。
具体到产业领域,包括在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信息通信、新材料等重点领域,研制一批技术自主可控的关键技术标准;推动建设一批国家和上海市先进测量实验室,开展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新材料、新能源、先进制造等精密测量技术研究;前瞻布局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空间、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标准研究和验证;率先在钢铁等重点领域编制国际通行的高质量产品碳足迹认证规则,完成20个与国际接轨的产品碳标识认证配套技术文件,推动形成30个产品碳标识认证试点应用示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