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七年参加进博会,东帝汶CST公司CHISHATIL,LDA.(Timor Leste)中国区市场总经理苏雷的咖啡展台依然“袖珍”,不过,今年他添了一个新身份——猫典咖啡创始人。
第六届进博会后,东帝汶CST公司决定在中国落地自主品牌“猫典咖啡”,还在国内拥有了保税区基地和加工生产全产业链。虽然品牌问世仅数月,但是苏雷坚信,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新起点。
过去六年里,他目睹一粒咖啡豆因进博会释放出的巨大能量。在这一平台上,东帝汶咖啡豆成了网红展品,走进更多人的视野。此后,一艘艘满载咖啡豆的货轮从东帝汶出发,经新加坡中转,最终抵达中国。伴随着生意蒸蒸日上,苏雷所在的公司也从最初仅仅是在进博会展示商品的展商,到从事咖啡豆生意的贸易商,再到今年在国内落地生产线并跃升为投资商,成为两国经贸交流繁荣发展的见证。
进口量跑起来
绿地全球食品馆内,苏雷和员工正在展台上给观展商介绍咖啡豆,身后的展示架上摆满了首发新品——贴上猫典咖啡标签的东帝汶高山阿拉比卡咖啡豆,以及“进博老面孔”——号称最昂贵咖啡豆的东帝汶野生麝香猫屎咖啡豆。
苏雷告诉记者,从麝香猫屎咖啡豆到研制自有品牌新品,走过了整整七年时光。
东帝汶在首届进博会参展时,刚刚独立16年,既渴望积极融入国际社会,又感到一定的陌生与挑战。“第一次参展时,东帝汶设立了一个小展架来推广国家形象,为的是了解中国消费者的喜好。”苏雷说。
当时,国内对东帝汶咖啡知之甚少,咖啡豆也只是以小批量散装形式进入国内。其实,东帝汶咖啡早就香飘国际。在咖啡文化成熟的欧美市场,东帝汶咖啡凭借原生态的有机豆品质声名鹊起。有机咖啡豆成为一张国家名片,出口额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约90%。
这几年,中国咖啡消费步入高速增长期,面对潜力巨大的市场,苏雷和身在东帝汶的伙伴决定:做咖啡豆的生意。苏雷深切体会到,进博会带动东帝汶咖啡豆进口量“跑了起来”。“最开始,我们一年进口的咖啡豆量是一个货柜(20至30吨不等),进博会拓展销路后,后面增长到2到3个货柜,然后是5个,接下来的目标是,在一年内增加到10个货柜。”他说。
推动角色转变
随着进口规模越来越大,苏雷和伙伴不再满足于只做贸易商,而是决定成立自有品牌,在国内落地生产线,通过自主把控加工工艺,研制出更好的豆子。
如今,苏雷经常要在苏州昆山和上海之间两头跑,成了两座城市咖啡产业联动的一个例证——
毗邻上海的昆山是国际咖啡产业之都,建有国内最大的咖啡豆烘焙生产基地,逐渐向产业链两端延伸,构建起全产业链生态。东帝汶CST公司在这里投资上千万元,落地了一座生产加工工厂。咖啡果在东帝汶当地经过人工采摘、水洗日晒,变成咖啡生豆,再漂洋过海来到昆山工厂,经过专业咖啡师研制、多道工序加工,变成风味不同的精品熟豆。
据不完全统计,从昆山烘焙出来的咖啡熟豆,90%流向上海市场,本地强大的消费能力可以完全消化这些产品。在和进博会场馆一街之隔的绿地全球商品贸易港,东帝汶CST公司设立了专属展位。“借助这扇更精准、更聚焦的窗口,我们希望在国内寻求更多合作伙伴,对接更多的消费者。”苏雷说。
进博会举办期间,坐落在南京路步行街上的绿地进博集市城市会客厅同步上架“进博同款”。苏雷带来的东帝汶高山阿拉比卡咖啡豆“黑珍珠”和“红珊瑚”系列,是今年进博会上的首发新品,产自埃尔梅拉高海拔地区,和猫屎咖啡同根同源。独特的口味很受年轻人的喜爱,优惠的直销价格更是吸引了很多消费者。
在进博会现场,记者发现,来自东帝汶的咖啡企业越来越多,有的是温州商人,有的是苏州商人。苏雷告诉记者,自己远在东帝汶的生意伙伴同样是中国人。
中国是东帝汶独立后首个与之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不少中国人会去东帝汶寻找商机,在咖啡林里,来自中国的咖啡专家与当地种植户合作,提供技术培训和种植指导,中国商人也不断地把优质咖啡豆引入国内市场。
最近几年,来自中国的订单变多了,东帝汶咖啡种植户明显忙碌了不少。从零散购买,到如今的大规模贸易进口,东帝汶不再担心咖啡在中国的销售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