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投资者正在迎来指数化投资的大时代。
Choice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截至11月8日,新成立的权益类指数型基金超过300只(不含QDII),仅场内股票型ETF的规模就已突破2.9万亿元,是去年末的2倍有余。
华安基金总经理助理、指数与量化投资部高级总监许之彦表示,ETF投资越来越深入人心。随着ETF产品逐步多元化,不仅是机构投资者在加大ETF的投资,个人投资者投资ETF的账户也明显增加,很多新开户的投资者也选择了ETF作为投资A股、把握市场机会的工具。
近日,华夏基金发布《ETF20周年指数基金投资者洞察报告》(下称“报告”),指数基金投资者的群体“画像”浮出水面。
指数基金投资者群体“画像”出炉
问题一:哪类人更偏好指数基金?
调研结果显示,指数基金的投资者群体主要集中在26岁至40岁的年龄段,占总调查人数的60%以上。在教育背景方面,超过半数的投资者(55.2%)拥有本科学历。同时,指数基金投资者的家庭年收入多集中在15万元至80万元之间,这一收入水平的投资者占比超70%。投资经验方面,近六成的投资者表示他们拥有3至10年的投资经验。
不过,从投资意愿来看,41岁至50岁的投资者对指数基金表现出更强的投资意愿;家庭年收入越高,投资者对指数基金的投资依赖性越强;超3年投资经验的投资者更偏好投资指数基金,其中10年以上经验投资者的投资意愿最强且力度最大。
问题二:为什么参与指数基金投资?
41.4%的投资者参与指数基金投资的动因是“指数成分公开透明,业绩透明度高”。此外,投资经验较少(3年以下)和经验丰富(3年以上)的投资者参与指数基金投资的次要动因存在差异。前者认为指数基金适用于多种配置策略,令投资更省心;而后者则希望借助指数基金把握更多细分投资机会。
问题三:不同“阵营”投资者有何差异?
场内场外两大“阵营”的ETF投资者看重ETF的原因截然不同,前者主要是看重ETF投资效率高及流动性好的特点,而后者则是因为场外指数基金有利于长期持有。
个人投资者与机构投资者也存在差别。前者在选择ETF时会重点关注对应指数的情况,如指数的成长性、过往表现以及估值,特别是指数的成长性,考虑这一点的比例高达36.1%。此外,他们也会考量ETF产品情况,如基金公司的综合实力、ETF流动性以及交易费率与成本的比值。
而来自公募基金、证券公司、银行理财子公司、保险公司、私募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调研数据及访谈资料显示,他们在选择指数时,会重点看指数的成分股是否匹配他们的投资方向以及是否有相应的对冲工具,而在挑选具体的指数基金时,则会重点关注基金的流动性、规模以及基金费率。
解决指数基金投资者的“痛点”
中国指数化投资发展已进入大时代,但投资者依然有“痛点”待解。
报告显示,投资者对指数基金持观望态度的主要原因是不知道何时购买(40.4%)以及购买哪种基金(36.5%)。
值得注意的是,超七成的个人投资者在投资时会参考他人的建议,这一做法在过去一年中为他们带来了较高的盈利体验。
其中,“客户经理和投资顾问”是他们获取投资建议的主要来源,“平台和基金公司”排名第二,获票率分别为64.4%、57.9%。这些专业人士的建议在提高投资者的盈利体验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参考这些意见的投资者中在过去一年里有八成获得了盈利,平均收益率为8.1%。
同时,报告显示,在指数基金的投后服务上,场内投资者需要及时的交易确认和账户管理通知,以及风险管理和预警服务;场外的投资者对投教服务以及个性化的投资建议的需求较为强烈。
针对投资者投前、投后的不同需求,基金公司在行动。近日,华夏基金推出“红色火箭”这一指数投资服务平台。华夏基金表示,公司汇集了其最懂互联网、最懂用户、最懂指数的员工,组建了精锐的项目小组。通过深入的客户调研、1000多个日夜的锻造、90多个正式版本的锤炼,历经3年,才正式推出了“红色火箭”。
华夏基金李一梅表示,在实际操作中,很多指数投资者面临不知道如何选指数、很难深度理解指数价值、无法便捷收集指数投资相关信息等问题。“红色火箭”作为立足大众的普惠工具,将开放给全行业,希望通过赋能专业从业者进而服务更多的普通大众。
投教服务也成为指数化投资大时代下基金公司的加码重点。以华安基金为例,在9月24日的政策转向之后,华安基金迅速组织团队进行政策解读、投资宣教等活动。“9月27日,我们做了全网大直播,及时向投资者解读政策变化,传递我们对未来市场的看法,更好地服务我们的投资人,此次直播有100多万人观看。”许之彦说,之所以全网大直播,就是因为很多新入市投资者对市场了解不足,需要做好投资者教育服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