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创设以来,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SFISF)和股票回购增持专项再贷款两项工具市场关注度不减。
11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发布了国务院关于金融工作情况的报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报告2023年10月以来金融工作主要进展及成效时提到,创设两项工具“鼓励长期资金入市,支持股票市场稳定发展。市场反应积极正面,社会预期明显好转。”
两项政策工具落地后已取得哪些成效?“预期好转”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工具是否能够真正激发长期资金入市的积极性?带着这些问题,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了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金融学讲席教授田轩。
田轩谈到,金融专家和学者、市场研究机构普遍对政策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央行推出的这两项创新性的工具缓解了市场流动性紧张的局面,增强了市场信心,并将促进资本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
田轩认为,通过对这两项工具的运用,金融机构能够快速获取资金支持,能够缓解市场短期流动性压力,并提高资本使用效率;有了稳定的资金保障,市场也能够更加有效地应对外部冲击与波动风险。同时,这两项创新的货币政策工具也标志着中国人民银行的监管思路向现代央行转变,与国际更好的接轨。
政策正向效应逐步显现
《21世纪》:10月18日,央行支持资本市场稳定发展的两项工具——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SFISF)操作和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正式推出。社会各方反响如何?
田轩:社会各界对近期推出的两项重要的金融工具表现了很高的热情,反响强烈。金融专家和学者、市场研究机构普遍对政策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央行推出的这两项创新性的工具缓解了市场流动性紧张的局面,增强了市场信心,并将促进资本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
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以及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积极响应,行动迅速,首批互换便利申请额度已超2000亿元,上市公司回购增持积极性显著提升,已有合计超百家沪深上市公司与银行签署贷款协议或取得贷款承诺函,涉及回购或增持贷款资金总额约235亿元。
投资者情绪也受政策影响有了显著回升,具体反映到市场表现上可以看到,自工具推出以来,市场指数呈趋势性上行,投资者对政策支持下的市场未来表现充满信心。同时,市场活力的逐步恢复,带动了实体企业投资意愿的增强,获得政策支持的企业盈利能力在边际改善,政策的正向效应正在逐步显现。
《21世纪》:潘功胜行长最新的报告中提到了社会预期明显好转,有哪些指标或者数据能够体现出这一预期变化?
田轩:在政策出台及实施的这段时间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些重要的经济指标已经出现了积极变化。
资本市场端,稳增长政策下市场信心持续提振,自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以来,截至11月11日,深证综指涨幅达35.44%,上证指数涨幅达19.81%,反映了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心。
从已披露经济指标来看,10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1%,时隔五个月再度回到扩张区间,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4.0%,环比上升2.0%,生产活动加速,新订单指数升至50.0%,表明需求端也有所回暖。9月份后服务业持续恢复,10月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2%。制造业非制造业景气度均有回升,显示我国内需持续修复,企业信心增强,生产经营活动活跃,盈利预期进一步改善。
此外,一揽子财政政策出台,强调加大财政逆周期调节力度,重视民生保障,给予未来财政力度较大预期空间,进一步增强了市场对经济复苏的信心,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3.5%,消费者信心回暖,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7.8%,居民购房贷款需求上升。消费回暖和房地产市场的逐步回稳,有望持续改善社会预期,推动经济的全面复苏。
激发长期资金入市积极性
《21世纪》:SFISF目前机构申请踊跃,是否能够激发长期资金入市的积极性?
田轩:SFISF机构申请踊跃,充分表明市场上流动性需求持续增加,且互换便利工具已经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和支持,从侧面也反映出市场活跃度的提升,以及投资者对市场前景的乐观预期,综合作用下将提升市场对长期资金的吸引力。
从直接作用来看,通过互换便利工具,证券、基金、保险公司将更加便捷地获取高流动性资产,吸引更多机构投资者参与资本市场,提升市场的活跃度。同时由于通过互换便利工具获取的资金只能用于投资股票市场,将直接增加市场中的长期资金供给。
从间接作用来看,互换便利将带来资本市场功能性改善,开展互换便利需严格遵守相关监管要求,有助于降低市场波动,同时引导市场关注公司治理良好、经营稳健的上市公司,走向长期价值投资,推动公司治理和经营质量的提升,强化资本市场稳定性,进一步激发长期资金入市的积极性。
《21世纪》: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这项政策对于上市公司的核心利好在哪里?是否能够激发上市公司回购增持动力?
田轩: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政策的核心利好在于,它能够显著降低上市公司的融资成本,增加资金流动性,并进一步优化公司的资本结构,促进产业发展,提高公司股票的吸引力,同时加强投资者利益保障。
具体来看,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和主要股东通过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能快速获得低息贷款,能够缓解上市公司资金压力,大大降低融资成本,增加公司现金流,为公司的经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助力产业发展。同时,回购股票可以减少流通股数量,增持股份可以增强大股东的控制权,有助于上市公司优化资本结构,加强公司治理,更好地应对市场波动,并向投资者传达积极信号,加大股票吸引力。而监管部门对相关贷款资金使用的严格的规定和管理,有助于防止资金被挪用,确保“专款专用,封闭运行”,可以更好地保护投资者利益。
因此,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能够助力上市公司以更低的成本回购股票或增持股份,更加灵活地获取资金和进行财务结构调整,有效提高资本使用效率,提升公司长期竞争力,推动公司价值的提升,将显著激发上市公司回购和增持的动力。
《21世纪》:近期关于股票回购增持专项再贷款的进展也密集披露,除了上市公司披露意向,银行也在积极摸排对接客户。目前已发布相关公告的上市公司有哪些特点?对专项工具的使用情况如何?会对市场带来哪些积极影响?
田轩:已发布相关公告的上市公司一般是各自所在行业的龙头企业,且相当一部份是国家支持的重点领域,如技术硬件与设备、制药生物科技与生命科学、半导体与半导体生产设备等。这些公司市值较大,财务状况稳健,拥有良好的现金流和较强的盈利能力,对未来发展有较强的信心,回购增持规模也较大。
这些公司对专项工具的使用普遍反响积极,并严格遵守相关规定,确保资金有效地投入到回购增持行为,稳定股价,提振市场信心。目前已有超过100家沪深上市公司披露公告,表示公司或控股股东已与银行签署贷款协议或取得贷款承诺函,将使用贷款资金用于回购或增持。
随着这一政策的深入实施,将进一步提高市场流动性,促进股票价格的合理回归,减少市场波动,并向市场传递积极信号,提升投资者的信心,吸引更多长期投资。
建立稳定、高效合作机制
《21世纪》:从长远来看,这两项工具在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中有何重要意义?
田轩:这两项工具的实施,将显著增强金融市场在流动性管理方面的能力,通过对这两项工具的运用,金融机构能够快速获取资金支持,能够缓解市场短期流动性压力,并提高资本使用效率;有了稳定的资金保障,市场也能够更加有效地应对外部冲击与波动风险,例如全球金融危机或经济衰退等,形成常态化的风险缓冲机制,显著提高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同时,这两项创新性的工具之外,将衍生出更多金融创新业务,引导更多资金入市,为金融市场发展注入更多新的动力。
此外,这两项工具的常态化使用,有助于形成良性的市场循环,鼓励上市公司更加关注长期价值提升,加强市值管理,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升公司经营效率和盈利能力,进而引导市场形成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的理念,促进我国金融市场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同时,这两项创新的货币政策工具也标志着中国人民银行的监管思路向现代央行转变,与国际更好的接轨。
《21世纪》:实施过程中,如何确保风险可控?
田轩:要对互换便利、回购增持再贷款流程中涉及的重要主体、业务流程等严格管理,同时构建完善的风险监测与处置机制。
具体来看,应严格筛选参与机构,对参与互换便利和回购增持再贷款的机构设定严格的条件,包括资产规模、资本充足率、风控与合规能力等,符合监管条件的证券、基金、保险公司才能获批参与;按照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证监会联合印发的业务流程和操作要素,加强执行,压实各业务流程主体责任,具体业务中优化操作程序,强化操作的规范性与透明度;对发放贷款对象信用状况进行合理评估,加强对相关贷款金额、期限、利率等管理,并设置相应弹性措施,增强灵活度,同时加强贷后资金用途管控和资金使用效果评估,确保专款专用,合理进行展期等后续操作;建立风险转移、分担机制,充分发挥金融机构主观能动性,完善贷款条件,加强外部协同,合理分散风险;完善金融机构内部控制机制,强化风险预警机制,利用先进的数据分析技术,对各种风险信号进行实时监控和分析,并迅速采取措施处置措施。对不遵循监管要求,违规操作的行为,加强处罚,督促相关机构提升合规管理水平。
《21世纪》:潘功胜行长也在金融街论坛上表示,央行与证监会将探索常态化的制度安排,还有哪些可能的方向?
田轩:预计双方将进一步深化合作,建立更加稳定、高效的合作机制,以应对金融市场的新挑战,满足市场发展新需求。将加强宏观审慎政策,加强货币政策与资本市场配合,充分发挥资本市场作用,强化货币政策精准度,支持重点领域。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出台系统性政策体系,包括壮大科创债规模、支持私募基金股权投资、完善投贷联动机制、降低养老金、保险资金等资本约束,鼓励更多中长期资金进入资本市场,鼓励并购重组、加快发展科技金融等,加大力度推动金融创新,为市场提供更多的金融工具和服务,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制度型对外开放,完善跨境支付和结算体系,简化流程、降低成本,优化外资环境,吸引更多外资进入我国市场,加强与国际金融监管机构的合作,推动国内金融监管标准与国际标准的对接,促进资本流动和市场多元化的发展。强化监管政策协调,建立健全风险预警和应对机制,加强信息共享与交流,加强风险监测与信息披露,及时进行风险处置,防范系统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