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4-11-14 02:00:00 股吧网页版
首个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获批 “四座城”要互动协作成“一家人”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11月13日,中国共产党成都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召开,提出构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制度体系时,要求深入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如何实现同城化发展?日前刚获四川省政府批复的《成都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给出回答。

  《成都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是全国首个省级人民政府批复同意的国家级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此前,自然资源智库咨询委员、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张晓玲谈道,“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都市圈规划属于‘五级’之外的跨行政区域专项规划,在我国空间治理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其核心要义是统筹协调。”

  “聚焦‘单核、同城化、宜居地、大城市带大农村’等关键词(组),强化成德眉资互动协作。”四川省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省同城化办”)相关负责人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不是跑形式、走过场,而是原动力、原创性的存在。”

  “1+1+N”规划体系成都都市圈的第三个爆款

  这一规划的批复,意味着成都都市圈建设暨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打造出了继“都市圈建设论坛”“都市圈同城化指标体系”之后,第三个具备高辨识度的爆款作品。

  同时,也标志着成都都市圈“1+1+N”规划体系全面形成。

  所谓“1+1+N”规划体系,第一个“1”,指的是2021年底国家发改委函复同意、省政府批准的《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第二个“1”,即刚刚批复的《成都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国土空间规划》)。“N”则包括了《成德眉资同城化综合交通发展规划(2022-2025)》《成德眉资同城化公共服务专项规划(2021-2025)》《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20-2025)》等13个陆续印发的专项规划。

成都都市圈“1+1+N”规划体系图谱

  获批后的国土空间规划,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法定依据,一经批复,就具有法律效力。省同城化办的前述负责人谈到,《国土空间规划》将在成都都市圈的建设中,发挥“原动力、原创性”的作用。

  和“五级”(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乡镇级)相比,都市圈这一尺度,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特别的存在”。

  国家对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接连作出过要求:

  今年4月,正式实施的《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规程》提到,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应在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一体化协同、突出重点区域、突出重点领域的规划原则下编制,细化重点规划单元空间结构,以分工协同为原则,对创新、生产服务和重大产业集群等功能布局作出指引。

  随后7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对“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基础作用,增强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实施支撑作用”和“建立都市圈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都作出了要求。

  国务院批复的《四川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中,31次提到“都市圈”,4次提到“成德眉资”,9次提到成都都市圈的“同城化”。

  《国土空间规划》是对以上要求的呼应、落实。按省同城化办的说法,这是“为中央决定落地落细,贡献了基层实践和地方智慧”。

  创新制度供给、要素供给 “大手牵小手”推进多层次协同

  在落实各类控制线、保证空间底线的基础上,《国土空间规划》对成都、德阳、眉山、资阳重点领域区域的定位,做了进一步明确。

  从批复来看,《国土空间规划》提出,构建“三区两山,三轴三带”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和“极核引领、轴带串联、多点支撑”的多中心网络化城镇发展格局。

  新的格局将兼顾发展与安全,其中跨行政区域的协同联动是关键。

  构筑安全底线方面,“三区”与“两山”涉及自然地理单元的保护、整治与开发,四市将携手夯实农业安全格局、完善生态安全格局。

  支撑产业发展方面,无论是“极核”成都还是“功能节点城市”的德眉资三市,都正将产业的未来向协同区域布局,为都市圈同城化培育经济基石。

  具体的抓手是“三轴”和“三带”。“三轴”,指的是成渝城市发展主轴、成德眉发展轴、龙泉山东侧发展轴,“三带”指的是成德临港经济产业带、成眉高新技术产业带、成资临空经济产业带。

  这些产业带、产业集群跨市而建,以此形成骨架,推动四市“共同实施产业建圈强链,加快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批复中还特别提及“交界地带”,要求“加强规划引导与管控,推进多层次区域协同”。从跨行政区域统筹协同的角度来看,“交界地带”更能凸显同城化建设的价值所在。

  以交通基建为例。今年9月,都市圈内城际“断头路”的打通计划,正式启动了第三批。相比前两批,这一次打通的重点已经细到乡村道路,而且纳入的重点项目达到42个,总投资额高达3.4亿元。

  不只是“断头路”,S3(资阳)线已于国庆节前夕通车,S11(德阳)线、S5(眉山)线正加紧建设。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市域(郊)铁路均以“地铁”相连。

今年9月开通的S3(资阳)线,出行感受与成都地铁一致图片来源:每经记者吴林静摄

  立体交通体系日益完善,成都都市圈内“如居一城”的通勤体验不断增强。如此一来,经济要素的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就有了更扎实的基础。

  交通方面的改观,是都市圈同城化建设的冰山一角。诸如产业用地、资金投入、制度供给等方面,四市同样在加大要素投入的倾斜力度。

  创新“夹层治理” 发挥日常协调功能,强化互动协作

  都市圈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并非简单把行政区的规划拼凑到一起,而是打破行政壁垒协调好各方利益,从而推动空间协同治理。

  之所以成都都市圈能够率先构建都市圈规划体系,与其创新建立的统筹协调体制机制不无关系。

  2020年初,四川省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领导小组率先成立;同年7月,四川省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揭牌。

  发展至今,成都都市圈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五级工作机制”——包括同城化发展领导小组统筹、省级部门指导、省同城化办公室协调、成德眉资四市主体推进、专项合作组联动。

成都都市圈“五级工作机制”

  今年10月的一场公开演讲中,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副理事长、研究员冯奎总结过成都都市圈的协调特色——“姑且称之为‘夹层治理’”。

  冯奎调研发现,“领导小组”下设的、常态化运行的省同城化办,发挥着日常协调调度职责,为都市圈构建了一种有效的、且深具中国特色的治理主体。

  之所以将其称为“夹层治理”,在冯奎看来,这个机构是“国家和四川省的决策部门与都市圈市区之间的夹层”,是“界于行政单位、事业促进机构之间的夹层”,还是“独立平台和网络形态之间的夹层,既有固定机构,也能灵活调整”。

  今年1月,《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与高质量发展研究》一书出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丁仲礼在序言中,同样提及“省同城化办”这一机构的创新,并将其与长三角三省一市建立的长三角区域协作办公室,共同视为区域协调治理创新的突破性成果。

  对于经济协同基础没那么好的成都都市圈而言,想要推动各个领域实现真正的“跨市”,那就只有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方面下足功夫,打造“协同”的深层次肌理。

  省同城化办发挥的正是协调层中的关键枢纽作用,让“四座城”逐渐成为“一家人”,挖掘更足的可持续发展动能和更大的一体化发展空间。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