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家区域重大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10年来,不断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模式,在交通、产业、生态三大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已取得积极进展。“轨道上的京津冀”基本上从蓝图变为现实。2023年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4万亿元,是2013年的1.9倍。
但是,应清醒地认识到,京津冀在进一步挖掘区域经济增长潜能,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缩小内部发展差距,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健全区域生态环境建设长效机制,加大区域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增强北京对天津、河北的创新溢出,发挥好全国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发力。
作为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地区,京津冀应积极提前谋划协同发展。当前,国际环境日趋复杂,科技竞争日益激烈,京津冀在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中的地位愈发重要。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了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科技前沿的发展将进一步提升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地位,也将提升京津冀整体创新水平和新质生产力发展。
在国际局势与科技革命的挑战与机遇下,京津冀协同发展被赋予更大的责任,也对培育竞争优势、提升区域吸引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实现“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高质量发展动力源”的重大使命,“十五五”期间京津冀协同发展应在几大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
在优化提升首都功能领域,通过“一核两翼”建设,有序有效实现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北京城市副中心与雄安新区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提升优化首都功能。
在科技创新领域,优化三省市科技创新功能定位,推进区域协同创新,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和园区布局,推动形成具有强大引擎作用的京津雄创新三角。
在产业发展领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化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深度融合,理顺产业发展链条,处理好北京制造业疏解与津冀协同、承接的关系,形成地区间合理的产业分工和联动机制。
在空间布局领域,构建大中小城市分布合理的多层级城镇体系结构,建设合理的区域分工与协作体系,明确不同等级类型城市的功能布局,促进城市之间的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的充分流动。
在生态环境建设领域,强化顶层设计,推动京津冀产业结构向低碳化转型,以创新驱动京津冀产业绿色化发展,推动环境治理与生态建设的协同立法,提升区域生态治理水平,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上做好先行和示范。
在社会民生领域,探索跨区域统筹基本公共服务互惠共享制度以及共享共营新模式和新业态,着力打破行政壁垒和体制障碍,建立与完善跨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资源统一管理和协调机制,在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做好先行和示范。
(李国平系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冯雨雪系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