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日国家发改委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发改委新闻发言人表示,随着各项政策特别是一揽子增量政策落地见效,10月份以来,我国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回升向好态势,也展现出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努力实现全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可期。
此前在15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表示:从9月、10月份经济运行变化来看,特别是从10月份来看,进一步增强了实现全年经济发展目标的信心。
9月26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经济形势,部署下一步经济工作,随后一系列增量政策措施陆续推出。其中包括加大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扩大国内有效需求、加大助企帮扶力度、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和提振资本市场等五个方面。
一系列增量政策已经取得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效果。10月份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比上月加快0.2个百分点;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6.3%,比上个月加快1.2个百分点,这也是今年以来服务业生产指数的最高增速;房地产市场出现“银十胜金九”现象;资本市场长期向好的底层逻辑逐渐清晰。
很显然,在这些积极向上的变化中,一系列增量政策起到了很重要的支持作用,同时也让人们对今后增量政策措施陆续出台充满了期待。
对此,包括上述国家发改委新闻发布会在内的多个渠道已经作出了明确回应。
上述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表示,我们有充足的政策空间和丰富的政策储备,精准调控、逆周期调节等工具不断完善,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不断提高,宏观政策系统集成、精准发力,将有力支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在18日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举行的专题吹风会上,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相关人士也表示,一揽子增量政策措施有将近一半已经出台实施,下一步,还将有一批增量政策措施继续出台实施。
而要继续做好这方面工作,首先,今后增量政策措施陆续出台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当前总体经济形势是回升向好,但这在经济运行周期中仅仅是一个回升向好的开端,以后面临的各方面困难会更多、更复杂。9月26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就提出:“正视困难、坚定信心,切实增强做好经济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经济发展一靠政策给力,二靠改革发力,“给力”和“发力”都要增强紧迫感。
其次,增量政策措施陆续出台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了300多项深化改革的目标任务,有的是对过去改革举措的完善和提升,有的是根据实践需要和试点探索新提出的改革举措,并要求到2029年完成《决定》提出的改革目标任务。“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这在增强责任意识方面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再次,增量政策陆续出台要在关键领域取得更为显著进展。
其中,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是一个重要方面。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目的是完善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推动生产要素畅通流动、各类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潜力充分释放。这项工作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
不同所有制经济主体各自发挥优势,实现平等竞争和平等保护是另外一个重要方面。当前,《民营经济促进法》征求意见稿已经公布,国有企业要更加专注关系国计民生重大领域的政策要求也在陆续公布。这些深层次改革措施都是为了持续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由此基于深化改革而产生的增量政策意义更加深远。
总之,宏观政策是我国经济长期保持平稳运行、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宏观政策空间充足;微观支持政策不仅着眼于现在,更着眼于未来,这方面的工具箱中工具充足。人们在感受到一系列增量支持政策带来显著成效的同时,越发冀望于更多、更有效、更长远的增量支持政策陆续出台,所以有关部门、各级政府应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