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工信部发布公告,对《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和《光伏制造行业规范公告管理暂行办法》进行了修订,以进一步加强光伏行业规范管理,推动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推动我国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
公告提出,将引导地方依据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合理布局光伏制造项目,鼓励集约化、集群化发展。引导光伏企业减少单纯扩大产能的光伏制造项目,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新建和改扩建光伏制造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为30%。
新建和改扩建光伏制造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为30%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发现,2024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对《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21年本)》《光伏制造行业规范公告管理暂行办法(2021年本)》进行修订,形成《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光伏制造行业规范公告管理办法(2024年本)》(征求意见稿)。
根据《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的要求,引导光伏企业减少单纯扩大产能的光伏制造项目,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新建和改扩建光伏制造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为30%。
中国能源研究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王卫权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之前,新建和改扩建光伏制造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为20%,现在提升到30%。虽然只提高了10个百分点,但对于投资体量较大的光伏项目,实际上是提高了初始资金或者自有资金的门槛。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周全法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目前就光伏企业而言,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产能过剩问题,有些地方甚至存在弃光的现象,也就是光伏发出来的电不能完全被消纳,最终被浪费。
周全法表示,提高最低资本金的比例,对于行业而言有两个方面的影响。首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控制产能,避免行业的无序扩张。其次是能够提高光伏行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比如要对简单的单晶硅和多晶硅组件扩大产能非常简单,但如果要生产钙钛矿或BC组件,就需要一定创新、资金等方面的能力。所以,提高准入门槛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为了产业的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对于光伏行业的工艺技术、资源综合利用及能耗、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等诸多领域均进行了更加具体的规定。比如文件规定,每年用于研发及工艺改进的费用不低于总销售额的3%且不少于1000万元,鼓励企业取得省级以上独立研发机构、技术中心或高新技术企业资质。
王卫权向记者表示,当前光伏风电行业存在着阶段性的供需失衡问题。少部分企业单纯扩大产能导致行业同质化竞争激烈。设置更高要求的参数和标准,一方面能倒逼企业对原有的生产线做升级改造,降低能耗并提高产品质量;另一方面,对新进入的企业,则要求他们要安装更加先进的生产线。
生态保护红线内零星分布的已有光伏设施严禁扩大现有规模与范围
记者注意到,围绕生产布局与项目设立,《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明确,在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及规划确定或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的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生态功能重要区域,已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及生态保护红线,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禁止建设工业企业的区域不得建设光伏制造项目。
上述区域内的现有企业应按照法律法规要求拆除关闭,或严格控制规模、逐步迁出。生态保护红线内零星分布的已有光伏设施严禁扩大现有规模与范围,项目到期后由建设单位负责做好生态修复。
此外,在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方面,《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要求,鼓励企业参与光伏行业绿色低碳相关标准制修订工作。参照光伏行业绿色制造相关标准要求,开展绿色产品认证、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评价等工作。
王卫权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新的光伏制造行业规范出台迫在眉睫。光伏行业阶段性的供需失衡,导致光伏价格不断下跌,如果企业亏损运营,就很难有大的投入去做研发,这不利于行业长远发展,不利于我国可再生行业保持国际竞争优势。
此外,光伏行业需要进一步提高发展质量,包括不断降低能耗,合理利用、处置产生的废气、废水、固体废物等,做到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这些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