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蟹、斑节对虾、香鱼……2024年,宁夏“海鲜”产量超1800吨,成为西北地区水产品种最丰富、单产最高的渔业主产区。
虽然远离大海,但是宁夏拥有丰富的盐碱地资源,具备把“海鲜”变为“陆鲜”的天然优势。凭借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不断演进升级的养殖技术,宁夏成功模拟出海水环境,实现了多种海鲜的内陆养殖。
“海鲜”游进盐碱地
由于盐度和pH值范围适中,宁夏的宜渔盐碱水土资源为水产品养殖提供了天然优势。为了发展独具特色的水产养殖业,宁夏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措施,积极引进推广先进养殖技术和管理模式,推动水产养殖业向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区别于传统的淡水养殖海水品种方式,我们开发出内陆盐碱水模拟海水环境设施化养殖模式,成功养殖青蟹、斑节对虾、香鱼等多种海鲜,也为西北地区盐碱地综合利用蹚出了新路子。”宁夏农业农村厅副厅长林栋说。
近年来,宁夏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集美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等国内科研院所开展科技合作,围绕盐碱地开发利用、海鱼陆养、先进渔机设备等开展技术攻关,重点打造了永宁县闽宁镇、贺兰县蓝湾生态等多个区域协作示范基地。
“不仅要向江河湖海要食物,也要向盐碱地要食物。”林栋说,通过科技攻关,宁夏成功实现了大黄鱼“海鱼陆养”,取得了大黄鱼超2千公里苗种调运成活率超85%,调配盐碱水模拟海水养殖达11个月以上,盐碱水养殖部分营养指标超主产区数倍等成果。
据统计,2024年宁夏“海鲜”产量达到了1838吨,海鲜产值约2.3亿元,水产苗种数量占西北地区比重达42%。在模拟海水循环设施化程度、工厂化“海鲜”养殖单产、盐碱水模式养殖产量等方面均位居西北地区第一。
记者采访了解到,宁夏黄河大闸蟹中秋节前后主要销售至本地及南方市场,每斤价格为73元左右,可销售60%以上产量;而鲜活南美白对虾则以本地销售为主,每斤价格为30元至40元。
此外,宁夏还不断深化东西合作,开展盐碱地“海鱼陆养”设施化养殖先试先行,目前已将渔业纳入闽宁协作框架,成为第二大协作产业。
“陆养”提标又扩面
模拟海水环境的技术突破不仅丰富了水产品种类,还提高了养殖效率和产品质量,让宁夏水产养殖业独树一帜。
如今,宁夏“海鲜”养殖业发展势头强劲。“不过,在大力发展盐碱地水产养殖新质生产力的道路上仍须爬坡过坎。”林栋说,比如由于海鲜苗种通常需要从沿海地区引进,就会增加运输成本和苗种适应新环境的风险,所以要建立稳定的苗种供应渠道,并加强苗种的本地化繁育和驯化工作。再比如需要对水质进行精确地控制和监测,以确保海鲜的正常生长和发育等等。
宁夏提出,2025年,要确保50万亩养殖水域,保障水产品总产量增速达5%以上。为此,宁夏将开展稻渔综合种养、菜鱼共作等模式,扶持建设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设施,积极挖掘盐碱地等宜渔资源,为宁夏稳定保供基本盘提供强力支撑。
与此同时,宁夏继续优化调整养殖结构,提高“名特优新”产量占比。“一定要坚持市场导向,引导调减低效益、产能过剩品种,发展适销对路、高附加值的优新品种。”林栋说,下一步,宁夏将持续支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及区内外线下体验店创建,实施南美白对虾、虹鳟等优新品种扩量增收行动,试点开展稻田-罗氏沼虾养殖、三文鱼等冷水鱼工厂化养殖。
宁夏还将持续发展低洼盐碱地和盐卤水养殖,开展盐碱地水产特配苗种培育、饲料配方、设施工程、养殖模式等标准制定,实施盐碱“海鲜”品质鉴定,培育西部盐碱渔业品牌,不断提高产品价值,树立西北盐碱地综合治理渔业高质量发展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