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记忆中,股市一直是各种先行者的聚集地,当了十来年的伸手党,也是时候把自己的经验和心得分享给大家了,祝愿大家在投资这一游戏中赚的盆满钵满。当然,还是牢记那句话,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吧。现从业于国内一家头部券商,拥有多年的工作经验,应该说对二级市场本身的整体结构还是有不少了解。这次发帖,也是想让大家少走弯路,正确的理解股票市场本身。贴子会持续更新,除了相关知识的普及之外,也会涉及到实际操作的部分。
一、职业选择:为什么你应该选择股票市场
理由很简单,投资的最终目的是赚钱。股票市场,其实是最适合一般人长期投资并且从中获利的市场。
我们先设想一下,一颗全新的韭菜刚刚下决心建立账号时,他能接收到的常见投资频道有:
某银行理财经理推荐的现金理财产品;
某保险经纪人推荐的理财险种;
某证券客户经理推荐的公募基金申购;
朋友之间口耳相传的股票内幕消息;
房地产中介全力推介的大好笋盘;
手机应用推送的某P2P公司项目广告;
可能还有神秘大佬带来的公司融资项目等等。
这些信息可能非常杂乱,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核心信息其实很简单:这些产品项目,到底赚的是什么钱?
都说没有最强的职业,只有最强的玩家;但最强的玩家,通常会选择最强的职业。那么,最适合一般人的投资方式是什么?
事实上,上述产品项目,无非是以下某种或几种投资方式的排列组合,按亏损可能性,由低到高排序:
赚国家兜底的钱:包括国债,地方债,城投债等。国家问你借钱,你还怕国家不还?由于风险极小,国债收益率很低,通常被认为是无风险利率。
赚短期金融品种的钱:包括央行票据,国债回购等。这些品种安全系数高,收益稳定,通常情况下收益比存款略高,亏损几率很低。
赚城镇化进程的钱:包括各城市房产。其逻辑通常来说很简单,认为资源必将向上游集中,且自住房屋在绝大部分中国人眼里视为刚需,所谓“一线城市永远不跌”。
赚企业发展的钱:包括企业股权或债权。国家经济的发展,最终是落到实体的企业当中来,那么拥有企业的一部分股权,就是享受发展红利的最直接途径。企业如果因为发展急需资金,那么向企业借出这部分钱,也会有更好的回报。
赚其他投资者的钱:买卖期货。期货市场是典型的零和博弈,你赚到的每一分钱,都意味着有另一个人亏了这一分钱。
据此,你可以判断这些产品的收益与风险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做出选择。
如果假设东方财富论坛的大部分人,都是在生命中的某个阶段与股票结缘,进而来到东方财富的话,那么一个典型的形象应当是25-35岁左右,已经开始工作或仍在攻读高等学位,在处世经验以及资产上都有一定积累的人设。那么基于这样一个形象,哪些选项更加合适呢?
一个比较合理的做法是,将生活必需以外,用于投资的资金分为两部分,其中收益稳定的低风险资产,占比约等于你年龄的百分比。比如,30岁的你,应该投资30%到低风险资产,70%到高风险资产。这样做的好处是:在年轻抗风险能力强的时候,有较高的期望收益,而当年老以后有稳健的保障。而在高风险资产中,再强调一次,股票市场,是最适合一般人投资的市场,也是你应该长期投资的对象。
为什么不选择期货市场?作为一个普通的投资者,没有内幕信息,也没有高超技术。想要在零和博弈上,战胜包括专业投资者在内的其他人,是梁静茹给你的勇气吗?
而选择股票,理由其实可以很简单。中国股票上市前的资格审批,确保了能够在市场上交易的股票,绝大多数是中国企业中最耀眼的部分。而这些企业的成长,也是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当中获利颇丰的实体的缩影。上市,是企业获得融资的最重要渠道之一,也是一般人能参与的仅有的机会。如果你真正看好中国未来的发展,并且试图从中分一杯羹,那么,除了通过持有股票的形式分享红利,还有什么更好的选择吗?
二、天赋选择:为散户带来收益的核心能力
作为股票市场的新入场者,必须的天赋说起来很简单:相信长期,不看短期。
补充一下论据,世界上最知名的投资者之一:巴菲特,他投资60多年,平均下来的年化收益率是20%多一点。这就是为什么说年化90%并不现实的原因。很多人总是对自己有莫名其妙的信心,觉得20%的年化收益,无非两个涨停板,一年200多个交易日,抓住两天就可以。有人可能谦虚点,觉得200多个交易日,抓住其中20天,每天只涨1%,应该难度不大。这种莫名其妙的自信,急躁的交易心态,是亏损的直接原因。
这一行的老玩家总有一个印象,也就是所谓的7亏2平1赚,简而言之,对绝大部分人不友好,韭菜是割了一茬又一茬。以至于有这样一种论点大行其道:股票市场是零和游戏,散户的钱都被大机构给赚了。但与此同时,仿佛身边又总有朋友通过股票赚到了钱。
之所以有这种怪异的感觉,是因为绝大部分投资者,没有点亮自己合理的天赋树,或是盲目效仿某些成功人士的操盘经验而无所得,或是被股票的诡异波动带歪了心态。如果是你骨骼清奇,天赋异禀,能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当然最好;但哪怕你不是,也可以通过正确的观念,合理的交易心态,成功地获取让你心安的收益。
一个最常见的误区,是每天从开市开始盯着股票,揣测接下来的走势。为什么这样是不对的?还是从实际的例子开始。
如果你存了一笔钱到银行,你会天天看银行利率的变化,从而担心到期又少赚了多少钱吗?不会,因为你知道它的收益非常稳定。你知道大概什么时候应该赚多少,期望值和实际值的偏差非常小。
如果你计划买卖房,你可能会定期在X家,安居X上看房源信息,努力的推算房价走势,试图找到一个价格低点或顶点。如果偶尔出现了异常的波动,你可能暂时会心里一慌,但是并不会动摇你长期的信心。那为什么到了股票,这一切就不一样了呢?
股票之所以在某个时刻呈现出某个价格,其根本原因是在这个时刻,觉得它高估了的人,和觉得它低估了的人,各占一半。一只市值中等的股票,每天的最高价和最低价可能差好几个百分点,而真正能影响股票走势的信息,其变动频率往往低得多;因此,在你盯盘的时候,获取到的更可能是参与者之间博弈的杂音,多空的分歧,而不是真正有用的信息。
一个简单的逻辑是,一样事物在短时间内偏离的可能性越高,那么短期的观察就越没有价值。放到股市里,即是说盯盘本身,对绝大部分人来说,是毫无价值甚至有害的。这个结论看起来反直觉,但我们可以简单的证明这一点。
假设盯盘本身有效,即它会对你的收益有稳定正向贡献。不妨假设收益极小,即你每天能通过盯盘操作带来0.25%的复利收益。这意味着,一年250个交易日,即使在你买的股票全年整体不涨不跌的情况下,你依然能赚到接近90%的收益。很显然,对于一般人来说,这是不现实的。事实上,能稳定高抛低吸的,应该也已经是大师,不需要人指指点点了。
因此,身为散户,要想赚钱,最重要的天赋,其实是不要太在意短期剧烈波动,而是坚持长期投资的理念。
当然,如果股市真的像有些人所说的,兜兜转转十来年,又回到了三千点,等于没涨过;那么,即使你长期坚守住了,确实也挣不到钱。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有一个没有任何投资能力的投资者,他不会选股票,所以只能在股票型公募基金里选择;他不会选择时机,所以定投等高端操作跟他没关系。他运气不好,远离了这几年明显更好的、大家也更熟悉的“漂亮50”之类概念,只是简单的买入一只跟踪中证500指数的ETF并持有至今,那么自2013年2月6日成立以来,收益为75%。能做到这样业绩的投资产品,还是无门槛、无资金需求、所有人都能购买,在市场上难道排不上号吗?
重要的话需要说三遍,在追求长期收益的情况下,目前相比于房产,中国股票市场是散户最好的投资对象,没有之一。
当然,投资者对股票市场的诟病也非常合理。如股市是政策导向,受到太多政策干预,使得市场本身调节机制失灵;股票信息披露机制不健全,追责过轻,导致频繁有股票“爆雷”,等等。这些问题确实客观存在,不过随着金融机制的健全以及市场的进一步对外开放,有理由相信这一切会变得越来越好。
三、游戏环境——其他玩家的行为及影响
不要相信阴谋论。真正有能力,有意愿影响市场的主体其实非常有限。
虽然说股票市场不是零和博弈,但确实也不是完全的PVE环境,要想有好的发挥,除了修炼自己的实力,你还需要知道市场上的其他玩家是谁,他们到底在做什么,作为一名散户,又该怎么看待和应对这些参与者。
笼统而言,股票市场中的所有参与者可以简单的分为两类:主动投资者与被动投资者。其特征也很简单:前者倾向于疯作,后者多半是买了放在那就当忘了。由此我们有一个简单的推论:市场上的走势变化,多半是由主动投资者造成的。
搞清楚主动与被动投资者的区别之后,我们来看看不同的投资主体到底属于哪一类,又分别在做些什么,对市场又有着多大程度的影响。
个人投资者
这个群体绝大多数是主动投资者。在统计学意义上,整体表现出两大特征:大行情下追涨杀跌,其他时候都是鼓噪声。前者很好理解,牛市来的时候卖菜大妈都会给你推荐股票;后者是什么意思?整体来看没有固定的投资风格和策略,没有稳健的交易心态,就是个背景杂音。
这两个特征决定了个人投资者对市场的影响:大牛市里会在市场大幅上涨后更多的买入;大熊市里会扛到难以忍受之后最终完全离场,韭菜就是这么炼成的。同时,市场中任何的投资风格和主题,热点和板块轮动,都不是散户带动起来的。
各大券商
券商的卖方本质决定了它们的投资风格:卖方是让人来买的,不是自己买的。因此,除了理财经理,他会整天跟你说牛市来了之外,券商自身并没有意愿去主动影响这个市场。所谓的龙虎榜机构买卖,并不是券商自己在买卖,而是在该券商开户的其他投资者在买卖。
事实上,券商自营资金80%以上都在从事低风险的类固定收益投资:比如融券业务、做市业务等。这一块赚钱多少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与合作方保持良好的关系,或更好的支持自己的经纪业务。低调的赚稳定佣金,不香么?
公募基金
所谓公募,指的是向全市场公开募集,所有投资者都可以参与买卖。按照之前的分类方法,公募基金可以简单的分为主动管理型基金和被动管理型基金。
公募基金是市场中最大的资产管理主体,截至2018年底规模约12万亿,但主动管理型基金的占比,也就十分之一出头。这意味着,至少在2019年之前,公募基金,或者说明星基金经理们,实际上很难真正影响市场的投资风格。体量就那么大,再抱团取暖又能怎样?
私募基金
广大散户心目中,大神辈出的地方,技术高地。客观说,2019年之前,私募基金的平均业绩确实高于公募,毕竟没有靠山,要想混得下去,怎么也要有两把刷子。这些神秘的策略会影响市场吗?这就要详细说说刷子的问题。
刷子是什么?是别人看不到的投资方法和投资机会。既然是别人看不到的,就一定是不可能广泛运用的。自然,它能够容纳的管理规模就必然有限。因此,随着管理规模的扩大,绝大部分私募基金会面临两难选择:要么冒着巨大的风险扩大战场,要么降低预期业绩缩减仓位。私募基金的业绩优势,大部分来源于较小的管理规模。相比公募,私募更难以去,也不愿意去扰动市场。
险资、银行、信托
市场中真正的资金巨无霸。随着近年来国家政策的鼓励,它们对股票市场的投资比例逐步提高,对整个市场的上涨推波助澜的作用,其中的原因,以后再解释。它们的投资风格是怎样的呢?
险资进入市场的方式,整体看来更偏向于主动投资:绝大多数的投资额度,要么由自身专业团队主动管理,要么配置大量资金到主动管理的公募基金中。前几年大家耳熟能详的宝能、万科之战,本质上是险资大举进入的序幕。
与保险机构完全决定自身的投资方向不同,银行与信托更多的是给客户提供投资的渠道。在过去很多年中,固定收益类策略,是这两类机构进行资产配置的主线,但是随着近两年,国家对于股权投资的大力支持,产品配置逐步向股票类策略转移,已经形成相当稳定的趋势。
可以说,资产总量最大,但一直相对忽视股票投资的保险、银行与信托三巨头,都空前的增加了对股票市场投资的配置比例,而且在不远的未来,随着国家政策的进一步支持,结合这些机构本身的背景,以及由此而来的关键信息获取,这一比重还会继续增加,以国家战略为主线的投资风格,会更强有力的影响市场。比如现在,此时此刻。
国家投资
2015年股灾之前,国家直接或间接投入到A股中的资金,或者说可以追溯来源的资金总量不大。随着2015年应对股灾而产生的国家队,初次登场,而近年来,国家队直接或间接进入A股市场的资金总量有了飞跃式的增长。
从数据来看,我们无法全面的捕捉这部分资金的动向,但不容置疑的是,这部分资金正愈发显著的引领着市场的投资风格和方向。一定程度上,保险、银行和信托等大体量资金的投资方向,也与国家战略投资方向高度融合,这在之前的股票市场中,是从未发生过的现象。
总而言之,真正能影响市场的主体非常有限。那么作为一个散户,跟紧这些主体,难道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吗?
四、输出手法——怎样有效获取市场收益
当你需要完成一项你并不了解的工作的时候,最好的方法是抄作业。作为新入门游戏的玩家,想要尽可能快速有效地提升自己水平,与其随便找一个木桩打输出,不如先去抄抄WOL上出场最多的输出配置。这个道理放在投资上也很简单,既然下定决心要投入股票市场,我们不妨参考基金高玩,根据自身的条件判断先抄哪份作业合适。那么,什么样的作业才有抄的价值呢?
首先,需要关注的是作业本身能不能抄。私募基金由于面向私人募集,在越来越严格的监管下,且不说购买门槛高,连看到的业绩表现,也未必,或一定不是真实或者连续的,这还怎么抄?自然,我们的作业来源,应该是每日业绩可以在各大股票APP上查到的公募基金。
其次,需要关注的是作业的整体质量。上面我们分析了主动投资和被动投资的区别,前者对应的是公募基金中的股票型基金,后者对应的是指数(增强)型基金。对于这两种基金的评价标准也是不一样的。
股票型基金的收益来源,可以简单拆分为两部分:市场本身的收益,及基金经理的操作。因此,容易得出一个结论:判断股票型基金好不好,不是看是否赚了钱,而是是否战胜了市场的平均表现。其超过市场同期的平均收益,以及收益本身的稳定性,两者结合才是对基金表现的真实反映。如果单纯以收益本身来判断基金优劣,很容易掉入陷阱。
美国市场上有一个著名的结论:绝大部分主动管理的公募基金,在10年以上的期限内,并不能战胜市场。也就是说绝大部分专业基金经理长期疯作,最后结果不如直接买入大盘指数。这个结论在中国同样适用,它意味着什么?
简单的说,绝大多数时候,基金经理的业绩表现,不过是因为他们自身的风格、理念,以及运气带来的随机波动。这一年好那一年坏,本质上是符合正态分布的。由此我们有一个推论,前一年全市场表现最好的那些基金,第二年更可能是表现较差,甚至最差的那一批。这个推论看着危言耸听,但非常不巧,它的正确性已经被全球股市所验证,当然,也包括中国股市。
因此,在选择股票型基金的时候,我们确实应该着眼于那些当下更能顺应市场趋势、表现亮眼的基金。但同时,为了避免随机性带来的损失,应去掉其中短期表现过好、或是波动巨大,曾经有过大幅跑输市场经历的那些。持有时间也不应当太长,因为他们最终会回到市场平均水平。简而言之,见好就买,快进快出。
指数(增强)型基金的收益来源非常简单,就是特定行业或板块的平均表现。因此,衡量基金的表现,是看对应指数的偏差有多小。当你看好的行业涨两个点的时候,你更希望买到的基金也涨两个点,而不是在1.5~2.5个点之间随机波动。在没有显著收益的情况下,心理预期与实际表现的长期偏差,会严重影响购买基金者的心态,可说百害而无一利。不过基于市场上的实际状况而言,对应特定行业的备选项往往并不多,目测选择一只偏离对应指数更小的即可。
当然,总体而言,就像我们在前面提到的,一样事物在短时间内偏离的可能性越高,那么短期的观察就越没有价值。为了减少偏离的可能性,我们更需要的是分散投资,永远重注市场当下最热的点,对于实现长期稳定收益的目的而言,并不是最合适的选择。
理论说了这么多,到头来该怎么选,还是需要用实例说明。在任何一个时点,无论看多或是看空,永远都有各自坚信正确,且无法说服对面的理由。我们能做的只有相信自己的投资逻辑,在适当兼顾行情热点,以及国家政策意志的同时,做出长期来看更加正确的选择,也衷心祝愿我们多灾多难的祖国,一路走向繁荣富强。
五、版本回顾——那些曾经最赚钱的人
一代版本一代神,那些曾经引领风骚的玩家,有出彩的基本功固然是基本,但版本的影响也不能忽视,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更为重要。股市里的这些成功者,最根本的原因,是抓住了时代和国家政策的走向。让我们回顾一下历史,看看那些曾经最赚钱的人。
炒垃圾股——活跃年代:上世纪末~2016年之前
垃圾股,简单的说就是市场上最便宜,市值最低的那些股票。顾名思义,这些股票在公司状况、经营能力和发展前景上,即使不简单的归于“垃圾”这一行列,顶多也就是个乏善可陈。然而说到收益,却能简单的亮瞎一般投资者的眼睛。
采用一个最简单的策略,每个月买入市值最低的100只股票,月底换仓。要知道在十几年前,100只股票在全市场中的占比已经不低。然而,在2016年年底前的10年中,如果你真的这么操作了,10年能获得的复利收益,超过500倍。凭什么?
这么操作的收益来源,本质上就是源于版本红利:国家对上市公司股票信用兜底。事实上没有任何上市公司会因为破产退市;而它们在濒临退市之际,一定能找到接盘玩家击鼓传花,通过并购和借壳等操作继续活跃于市场之上,带来新的炒作机会。这段时期,是一部分散户真正能够战胜市场的时期,影响市场方向风格和热点的事件相对较少,只要找到定价洼地,就能长期跑赢大盘。
涨停敢死队——活跃年代:本世纪初~2018年之前
宁波徐翔的大名,甚至某些非股民,可能都耳熟能详。尤其是一些老股民,可能都有很深的感觉,中国股市的监管长期处于基本放养的状态。这使得系统性收割散户这一行为大行其道。
所谓的庄家,或者拥有一定资金优势的游资,在掌握了一定信息渠道(主要体现为各种形式的荐股)之后,能够通过信息与资金协作的模式,抓住股市交易制度的不完善之处,不断通过“盘后散播利好消息”+“开盘一字涨停板”的方式,获取极高的投资回报。挥舞的镰刀,瞄准的自然就是接力跟风的韭菜。
然而,随着市场正规化开放化的需求,随着2017年后,监管力度的加大,一字板会被交易所及时发函问询,信息+资金的双轮驱动模式,变得难以为继。
价值投资——活跃年代:2017至2018年
这两年大涨大跌的行情,着实让白马股出尽了风头。可谓是市场下跌我不跌,市场上涨我上天。一时之间,“价值投资”四个字,仿佛成为了正确投资方式的唯一代名词。不过如果再把时间调至更长的尺度,就会发现问题所在。
过去十年,甚至几十年来看,大白马中,除了所有人都知道的贵州茅台等少数几只股票,能够跑赢市场的并不多。究其原因,涉及到一个根本的问题,一只股票为什么好?或者说,一只能持续稳定盈利的大白马股票应该跑赢大盘吗?
非常遗憾,这个答案是——不知道,更可能的答案是——大部分不能。股票的价格,代表着对股票背后公司成长预期的反映。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年代,中小公司抢占市场,打出自己一片天地,相比大公司稳居高位屹立不倒,无疑前者的可能性,或者说是故事性是更高的。但是在上述这两年中,这个问题变了。
新的问题是,在经济下行,大部分企业水深火热的环境中还能够持续稳定盈利的大白马能跑赢大盘么?答案是能!反观17-18年两年的经济主线,就是去杠杆,降风险,因为客观而言经济正在承压下行。实际上,这才是所谓的“价值投资”,为什么获得如此高的相对回报的原因。
公募基金——活跃年代:2019年——至今
在我们总结之前的各种现象时,会注意到一个现实,即所有的这些“规律”,都仅在2019年之前适用。那么,2019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这一年,是公募基金业绩全面超越私募基金,业绩全面开花的一年。整年下来,没有战胜大盘的公募基金屈指可数,这在统计数据上是前无古人的。之前曾经有过优秀表现的风格和因子,在这一年都没能战胜市场。这一年的赢家行业,属于以国家发展战略为依托的高科技、芯片、半导体等等。再仔细分析的话,不难发现,它们的涨势,是与公募基金业绩、陆股通流入趋势高度吻合的。这一年的公募基金的盈利,本质上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要想知道这样的趋势能否延续,我们应该从国家经济发展变化的方向,以及由此而来的股票市场的定位改变说起,但是在这里,我们先给一个简单的结论吧,那就是:大概率能。
六、前瞻指引——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上一段简单的抛了一个结论,认为公募基金的走势大概率将继续引领市场。为什么作出这样一个判断?需要先从经济发展的根本说起。
经济的发展,最终落实到的是实体的企业。而企业的发展,需要资金的推动。企业发展需要的资金,除去自有的部分资金,大部分都需要依靠融资来完成。融资有两种普遍的形式:我给你钱,要么你打欠条承诺还本付息,要么我直接当你股东。这就是一般所说的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
我们用投资者的视角来看,当你看好一家企业为此投入资金的时候,你更希望获得的是企业的债权,还是股权?在正常的定价系统下,这个问题的答案显然是股权。简单的理解是:在最好的状况下,股权的收益可以无限高,债权的收益只有利息;在最差的情况下,企业倒闭了,无论选择哪个,最后都是什么都没有。
然而,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必须注意到的一点是,经济发展的最大供血方一直是债权融资。能否在银行或者其他信用机构获取贷款,事实上成为了大部分企业能不能做大做强的关键。其原因是国家对于债务违约的高度重视,实质上要求的是债权违约不发生或几乎不发生,即所谓的刚性兑付。在债权融资保本的前提下,参与者的结构和预期发生了变化。
当然,就如前文所提到的那样,国家此时对于上市企业也是兜底的。然而正因为兜底的存在,客观上形成了过于严格及冗长的审批过程,使得大部分企业要想通过上市途径融资面临巨大的问题和风险。结果就是,股票市场在国家经济发展的角度上,一直都不重要,仅仅是作为市场经济的一个固定构成部分而存在。
然而回到当下,情况已经大不相同。随着整个国家债务比例的逐步上升,所谓的兜底被逐渐打破,刚性兑付不再存在,债务违约也可以发生。因此,股权融资重要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同时,金融市场开放的进程加快,也使得股权融资更加市场化,资本逐利的特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换句话说,国家希望股票市场承担起为经济输血的核心功能。在国家经济发展的进程中,担负这样重要的地位,是股票市场从未在有过的现象。
国家意志的有效落实,除了在政策上推出措施,完善市场秩序,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之外,也需要实际的推动力。其实,银行、保险、信托以及国家投资,为何在近两年中破除大部分阻碍,主动流入到股票市场中,就是推动力的一部分。公募基金在股票市场上的独特地位,使得它们天然更容易跟着国家走,甚至其中一部分就是上述机构的直接载体,其优势不言自明。因此,公募基金的优质表现,很可能并不像很多人所想的那样昙花一现。
结语
相信大家在看完这一系列的介绍之后,大家都对金融市场更加深刻的理解,知道其背后的真正含义。同时,也对在什么时候投资,应该投资什么,应该怎么投资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当然,部分投资者可能也会有“环境改变了”,“投资变难了”的疑虑。然而,结论其实恰恰相反。
当我们回顾历史时不难发现,在过去的股票市场中获利,就像在平静的湖面寻找转瞬即逝的浪花,对大部分人而言是一种折磨。然而现在,市场的变化,正清晰地反映出国家的推动,紧跟国家战略投资方向,捕捉大体量资金的动向就能站在浪尖。在没有浪潮的年代,我们在浅滩中艰难觅宝;如今浪潮终于来了,愿大家都能扬帆远航!
最后,老生常谈一句,请朋友们关注一下我,fs灵而妖妖妖,想尽快突破一百粉丝,谢了!
(来源:股市听风者110的财富号 2020-08-05 04:23) [点击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