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资本市场特别是香港市场的打压,再加上美联储降息消息的反反复复,让国内不少生物医药上市企业都憋着一口气。回购,已成了自救的一种集体行动。回购公告中“委屈”的共识是:看好公司发展前景,目前股价低于公司实际价值。
和药明生物、石药集团等公司的回购计划比起来,同在港交所上市的三生制药(01530.HK)的气或许憋得更甚,因为它出手更早,下手也更重。
算上近年来持续执行的回购计划,三生制药为此消耗了近十亿元人民币。巨额回购,也让三生制药贴上了生物医药“回购第一股”的标签。
遥想当年,三生制药可谓是苦“低估值”久矣!作为首家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生物技术公司,三生制药自2007年上市6年以来,股价长期低迷,最终于2013年6月宣布私有化退市。
经过两年的休整后转战香港市场,于2015年成功登陆港交所。但近年来,营收盈利持续增长并维持稳定的分红派息政策的三生制药,再一次陷入被冷落的失意中。 “回购第一股”财大气粗的背后,究竟有着哪些被误读的“憋气”?它的投资估值,又该如何理性地正视呢?
01/
携两销冠产品进军美股市场
资本不买账只好私有化退市
和很多地方“药王”销售代表出身不一样的是,三生制药两代创始人均为科班出身,专业素养高。
初代创始人娄丹,曾是国家医药评审委员。他在沈后军事医学研究所工作了30多年,曾任微生物免疫研究室主任。1993年趁着知识分子下海热潮,在57岁将近退休之际,下海创立三生制药,成功研制了重组人干扰素α2a(因特芬),以生物制药起家。
1998年,三生制药的第一款拳头产品“益比奥”一炮打红。这是一款仿制美国医药巨头安进研发出的人蛋白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主要解决肾功能不全、肿瘤放化疗引起的红细胞不足的问题。当时EPO国产替代的赛道上,挤满了大大小小的跟风玩家。如何在一片混战中突围,娄丹率先祭出低于其他产品60%的价格大杀器,瞬间成为“行业敌人,人民福星”。为此,行业协会在短短4个月内,两次召开“EPO价格座谈会”。
伴随着益比奥的成功,二代创始人娄竞也开始崭露头角。娄竞是娄丹之子。他在上海第二军医大学任教3年后,赴纽约fordham大学攻读分子与细胞生物学博士学位。1995年,娄竞结束了在美国国家健康研究院的博士后研究,回到三生制药担任研发主管,此后逐步接手公司的管理工作。
在娄竞的建议和全程主持下,三生制药立项研发血小板生成素(TPO)—— “特比澳”,这个产品主要解决肝肾功能不全以及化疗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的问题。该药共获得 4 项国家发明专利,三次获得国家 863 计划和十五重大科技专项课题支持的国家一类新药,填补了对骨髓三大血细胞系中缺乏调节巨核细胞特异性药物的空白。
正是得益于这两大肾科用药明星产品,三生制药头顶“中国安进”的光环,顺利撬开了美国资本市场的大门。尽管五年间销售额增长了5倍,利润也翻了近5倍,但美股市场不认可这种过于单一的产品模式。面对纹丝不动的股价,三生制药最终选择了私有化退市。
02/
痛定思痛持续打造多款创新产品
却被市场嫌弃过分依赖核心产品
铩羽归来后的两年间,痛定思痛的三生制药踏上了并购之旅,开启了集团化改造之路。2014年9月至2016年3月,三生制药相继收购了中国生物制药公司深圳赛保尔生物、意大利医药制造商Sirton、浙江万晟和上海中信国健。
回头看,这些并购之举对三生制药未来的发展影响甚是深远,不仅为三生制药搭建起了生物制药、毛发皮肤类、CDMO业务三大业务板块,还带来持续、可靠的现金流。特别是生物制药这块,纳入囊中的深圳赛保尔的赛博尔,与益比奥一起成为三生制药促红素“双雄”;中信国健的益赛普,作为中国首个上市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药物,则替三生制药开辟了另一利润增长点,成为自免赛道上又一明星产品;浙江万晟的毛发类产品、中国大陆首款非处方脱发治疗药物蔓迪,更是后来者居上。
并购的不少产品,与特比澳、益比奥一起,共同为三生制药构筑起强大的护城河。2023年,这些核心产品占三生制药总收入的87%。当中尤以2005年全球独家上市的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特比澳为重。
爱恨情仇一念间。在有些投资者看来,这些数据彰显出三生制药过分依赖上述核心产品,而且靠这些“古董药”一吃就是十几二十年,毫无创新精神,缺乏更具前瞻性的新药布局。
特别是核心产品之一的益赛普,因受国家医药集采和不少竞品也进入医保的影响,2020年业绩同比下滑46.2%,从前三年的10亿+明星产品陡降至6亿多元。受此拖累,公司利润从2018年的12.8亿元降至2020年的8.4亿元。市场对此迅速作出反应,股价应声下跌70%。
在三生制药看来,益赛普并没有市场想象的那样不堪大用。在积极推进市场下沉策略后,2023年益赛普销售收入5.65亿元,虽不及巅峰时的一半,但同比增长 10.5%,重回增长轨道。
最重要的是,作为国内首款上市的 TNFα抑制剂产品,益赛普主要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和银屑病。据三生制药控股公司三生国健2024年中报显示,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银屑病这三种疾病的患者数超过1500万人,免疫疾病治疗需求在快速增长,用药方案逐步从化学制剂向生物制剂/新一代靶向药升级,留给价格较低的益赛普的增长空间很大。
而且,益赛普水针剂已经于2023年5月成功上市销售,最大的优势是患者无需去医院,在家就可以打。“便宜+好用”会不会吸引更多的患者?同样值得期待。
不同于一些科技领域中的颠覆性创新,医药行业特别是针对特定疾病的治疗方案,往往更注重于现有技术基础上的逐步改进和完善,这意味着即使出现新的治疗方法也不会完全取代现有的有效疗法。
这一点在三生制药的其他核心产品上同样体现明显。哪怕是公司初代产品促红素益比奥,虽然受集采影响业绩下滑,但在慢性肾脏病(CKD)贫血治疗上,至今仍具有显著的给药和性价比优势。其围手术期贫血适应症纳入2023版医保支付范围,相当于打开了千万人群潜在市场。与此同时,三生制药自主研发的二代长效促红素获得了Ⅲ期临床试验的成功,目前也已向国家药品审评中心递交了上市申请并获得了受理。
所以,注重深耕这些具有独特优势的老牌产品,似乎不能成为低估三生制药价值前景的理由之一。事实证明,基本功扎实、稳健的创新作风带来持续稳定的现金来源,也是企业长青的重要保障。
03/
奋力冲击60亿级市场的王者
却被视为缺乏创新精神的注脚
从上述认知逻辑出发,对三生制药核心产品的估值,就不能刻舟求剑,而是要理性评估其被激发出的“生命张力”。但市场的刻板认知,让三生制药再次感到憋屈:一边是益赛普的利空被无限放大,另一边却是“王者”特比澳直接被无视甚至被唱空。
在市场看来,特比澳长期作为三生制药“扛把子”产品的存在,正是三生制药的“不上进”的最佳注脚。自2018年特比澳纳入医保后获得71.28%的爆发性增长后,市场直接就预判它后继乏力,不足以支持公司继续维持高增速。
全球唯一商业化的rhTPO产品特比澳,为何卖了18年后还能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它的经验或许值得同行学习、总结。
他们似乎不曾看到:这款TPO产品,在卖了18年之久后,去年还强劲增长23.8%,销售总额逾42亿元,与2019年相比,近乎翻倍增长。今年上半年,特比澳继续维持两位数增长,全年销售增速有望在20%以上。
他们似乎也不曾去探究:为何特比澳这头妥妥的“现金奶牛”竟有着如此长的生命周期且活力无限——
尽管2021年开始有专利到期,但至今还未有哪家药企能破解并生产出这个全球唯一商业化的rhTPO产品。特别是从2022 年开始,特比澳还在CSCO指南中获得肿瘤治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CTIT)用药A级推荐,覆盖了更多肿瘤血小板减少的患者,扩大了临床应用的范围,使得它在中国血小板减少症治疗市场中占据着绝对的领导地位,市场份额高达65.0%;
尽管是一款上市18年的老药,但其新适应症却不断被成功拓展,产品的王者优势将进一步得到巩固。其中一个新适应症有望在今年年底通过谈判纳入医保上市;另一个适应症的Ⅲ期临床试验研究已达到主要终点,于8月递交NDA后已获得受理。
得益于市场的垄断地位、适应症的拓展和肿瘤领域渗透率的提升,再加上国际市场的不断拓展,特比澳并非盛况难再。三生制药自信地评估认为,2024 年特比澳的销售收入有望维持超 20%的快速增长,预计在 2024E/ 2025E/ 2026E 的销售收入将分别达到 50.9/ 56.0/ 63.2 亿元 。
除特比澳之外,老树开新花的典型还有三生蔓迪。
这个品牌的产品主要用于治疗男女AGA和斑秃,主打OTC产品蔓迪米诺地尔溶液剂,累计销量已超过4000万瓶,为国内毛发健康领域的扛旗手。特别是近年来发力电商平台,蔓迪更是把国内米诺地尔市场的另一寡头振东的达霏欣(去年终端销售额为3.03亿元)远远甩在后面。今年,又推出国内唯一获批上市的米诺地尔泡沫剂型OTC产品。
据研究机构预测,中国脱发市场规模预计在2026年将达到412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接近12%。但2022年我国药物防脱发产品市场规模只有19.3亿元。2023年, 蔓迪共卖出11.24 亿元(增速25.8%),就占据了国内医疗机构72.6%的市场份额。
站在风口上,有差异化的剂型,还有强劲的市场营销能力,生发老药“蔓迪”这棵老树何愁没有足够的成长动力呢?其想象空间或许不是止步于倍增到20亿级的市场规模这么简单。
三生制药四大核心产品总体业绩连年向上。虽然有些产品业绩出现波折,但三生制药并不认为这些“老药”的市场在不断萎缩,反而积极地强化产品的“生命张力”,延长它们的“生命周期”。
04/
十几项在研新药进入冲刺阶段
预计2025年起陆续有新药上市
三生制药股价没有起色,二级市场就有投资者武断地说:投资不过山海关。有意思的是,三生制药虽然是一家东北企业,但它似乎不擅长开新场子讲新故事。但作为技术派出身的两代创始人,创新的灵魂却是一以贯之。像精心培育“老树”开新花,何尝不是一种创新精神的表现呢?
有一个不被外界所知的情况,它的创新精神还体现在生产工艺上。据知情人士透露,特比澳的分子结构专利虽然到期,但同行至今仍无法破解其独特的生产工艺。正是创新带来的高标准的生产工艺,成为了三生制药产品稀缺性的重要保障。
说回到所谓前瞻性的研发布局,三生制药除了重在深耕起家的肾科用药,并积极拓展核心产品新的适应症外,其创新药物管线的布局亦有其可圈可点之处。如三生国健2020年上市的赛普汀,这是历经18年研发成功的中国首个自主研发的创新抗HER2单抗,用于治疗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虽然这条比赛道上充满挑战,但这款国产首仿药上市后市场增长极快,2023年销售收入2.26亿元,同比增加41.8%。从上市后增长态势来看,未来可期。
据2024年年中财报显示,三生制药研发管线拥有28项在研产品,包含血液及肿瘤科12项,自身免疫及眼科10项,肾科4项,皮肤科1项,代谢科1项。其中有12款新药推进至临床Ⅲ期或新药上市申请(NDA)申报阶段,2款仿制药品种处于仿制药注册申请(ANDA)申报的阶段。
另据南都健闻了解,三生制药的自免管线研发成果即将迎来收获,预计从2025年开始将陆续有新药获得批准上市。
保持几大核心药品领跑状态合力向百亿市场冲击,然后在肿瘤、糖尿病、肥胖这几大热门赛道上加强发力,三生制药怎么看也是很“好强”的。至于何时才能出现像特比澳那样的爆款出来呢?似乎不好预测。在一次调研活动录上,公司管理层曾回应说:(创新)慢是因为成本控制,主要还是大家太心急了!
三生制药的研发能力又该如何评价呢?这些荣誉似可窥一二:2016-2023连续八年入围工信部认定的中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现排名46位;连续八年入围中国医药研发产品线最佳工业企业,并跻身中国医药研发20强。2022年,董事长娄竞博士荣膺第十五届“谈家桢生命科学产业化奖”。
05/
“捡漏”的背后有着被低估的“钞能力”
亦有憋着一口气要打造的CDMO平台
据2023年年度财报显示,三生制药共发放股息和回购合计8.6亿港元,合计占2023年度经营溢利超过40%。在现金为王的当下,2024年上半年的财务报表上79亿港元的现金“钞能力”同样不应该被无视。
三生制药依靠核心产品积累了较强大的“钞能力”。与此同时,其他业务也在逐年增长,比如目前相对“隐形”的CDMO业务。
这笔财务资金,既能带着三生制药很好地穿越周期,也能让它在创新药时代,借助“钞能力”再次“买买买”,从而进入当下最热也是最卷的GLP-1赛道,完善自己的管线拼图。
比如去年11月,取得了基石药业PD-1单抗nofazinlimab在中国大陆地区的独家权益。此次交易的研发及注册里程碑付款将接近1亿元,首付款为6000万元。今年5月,旗下三生蔓迪与翰宇药业就司美格鲁肽注射液(减重适应症)达成合作,取得该产品的临床前技术成果,并负责该产品在中国等地区的商业化。首付款为4500万元,里程碑付款共计最高2.7亿元。这两项合作,均被外界视为“捡漏”。
“捡漏”的背后,让合作方更看重的,或许是三生制药的另一大优势:强大的商业转化能力,包括销售渠道的拓展能力。这一点,从三生制药核心产品的商业化进程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进入电商时代,作为老牌药企也不落人后。像三生蔓迪就在拥抱数字化营销方面展现了强大的实力,成为多家知名电商平台的销冠。
此外,三生制药旗下还有一个相对“隐形”的平台——CDMO(合同研究生产组织)。和药明系不一样的是,三生制药的 CDMO 业务建设覆盖细胞株开发、到注册、临床、生产的全流程,尤其在后端商业化领域竞争优势明显。与此同时,三生制药还规划旗下的包括沈阳(2 个)、上海、广东、苏州和意大利在内的六大基地。据知情人士介绍,这六大基地按高标准建设,其成熟的生物药产能,在同行中数一数二。如上海张江基地,拥有总计3.8万升大分子产能,是国内目前最大的生物药产能基地之一。
强大的产能意味着拥有成本优势。自2021年起,三生制药的CDMO终结被动接单状态,当年实现营收1.11亿元;2023年收入约1.74亿元,已签订的订单金额约2亿元。
上述这些优势,均体现在业绩上。据2024年半年报不完全统计,在营收TOP30的国内上市医药企业中,只有7家实现营收、净利双位数增长,三生制药就是其中一家,另六家分别是中国生物制药、恒瑞医药、新和成、翰森制药、片仔癀和华海药业。
虽然半年报发布后,三生制药的股价一直上涨,但在国庆期间冲至7.85港元后就一直处于回落状态。截至10月21日收市前,三生制药报收6.250港元,距离它9.1港元的发行价尚有不小的距离,动态市盈率只有6.67倍。
回购,是一种自救,有憋气的成分在,但相信三生制药更是憋着一口气,想让业绩更上层楼。不然,它又何必在意股价呢?
出品:南都健闻
策划:李阳尹来
统筹:王道斌游曼妮
南都制图:严丽萍
制图数据来源 :三生制药相关公告
投资免责声明:投资有风险,文章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