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护理保险是一项利国利民的社会保障制度,自2016年试点推出以来,为试点城市的失能老人、重残人群提供护理保障和经济补偿,大大减轻了覆盖人群家庭身心负担,受到多方关注。
11月8日,在进博会期间举办的“长期护理保险创新发展论坛”上,由复旦大学保险应用创新研究院、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以及中国太保寿险联合发布的《全国长护险运行模式与体系机制比较研究白皮书》(下称“白皮书”)对外披露。白皮书数据显示,截至去年末,全国已有49个试点城市1.83亿人参与长护险,占全国人口总人数的13%,享受待遇人数为134.29万人;从资金运作层面来看,2023年长护险基金累计收入达到243.63亿元,人均缴费额为132.91元,基金支出118.56亿元。
“长护险制度自试点以来取得了积极的成效,随着我国老龄化推进,根据测算,到2030年我国失能老人将达到2730万人,面对庞大的失能人口,家庭结构小型化导致的传统以家庭照料为主的模式发生根本性转变,此外家庭长期照护的资金压力也十分严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国家再次强调加快建立长护险制度,凸显了这项制度在全国普及推广的紧迫性,因此长护险将在我国社会发展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为更多家庭带来福祉。”在当日论坛上,复旦大学保险应用创新研究院教授王颖指出。
八年试点成果显著
江苏南通,是全国首批试点长护险的城市之一。
2015年1月,家住南通的倪女士丈夫遭遇车祸成为全身瘫痪的植物人,从生活起居到大小便护理,倪女士几乎承担了一切,接近十余年的长期护理,虽然倪女士的丈夫得到了很好的护理,但是也让她比同龄人老很多。
“我只有一个孩子,虽然工作城市距离家里不远,两个小时的车程,十年来孩子几乎每隔一周都要回家帮我一起承担照料他父亲的责任,但是他也有自己的家庭要照顾,两头来回非常辛苦。随着年龄的上升,我丈夫已经69岁了,我也已经66岁了,渐渐有了力不从心之感。好在六年前我们南通开始推行长护险,我孩子听说之后,马上帮他父亲申请了长护险,经过评估之后符合护理标准,从那时开始,就有专门的护理人员每周上门协同我一起照顾孩子父亲,一周两次,每次一个小时,为他父亲洗头擦身洗脚,让我感觉轻松很多,护工的服务态度也很好,家里孩子也放心了许多。”倪女士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作为长护险的受益对象,倪女士切身感受到长护险能够为家庭带来的帮助。此外,长护险也为他们一家每月提供数百元的护理补贴,还可以享受优惠的护理用品申领。
“像我丈夫这样的重残人,每个月要用掉五袋成人尿不湿,还有护理垫,在没有长护险之前,光一个月的尿不湿都要两三百元,还不算其他费用。而有了长护险的补贴后,每个月申领五袋尿不湿只要几十块钱。”倪女士称。
在业内人士看来,倪女士的家庭际遇既是我国长护险制度实施以来的受益群体形象的写照,同时也为这类家庭未来异地照护长护险缺失带来挑战。
11月8日,中国太保寿险发布的《太保优护长护险能力推荐报告》指出,当前我国失能人群占比高,每6个老年人中就有一个处在失能或半失能的状态中,同时我国的失能老人不但在经济上负担重,需要护理的需求也难以得到满足。
“按照3:1的护理配置,需要护理人员近1000万人,而目前全国49个长护险试点城市的护理人员仅有30余万人,持证上岗的更是不到10%。撇开经济因素,照护失能老人本人对家庭而言也是挑战,小型化的家庭结构下,照护老人与养育子女的双重职责让家庭夹心层在时间、精力、能力上均不堪重负。”太保寿险相关负责人受访时坦言。
事实上,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国试点城市的长护险制度已经探索出了一条可全面推广的道路。
白皮书显示,截至2023年,试点城市整体呈现出“四足鼎立”的筹资格局,基本建立了以个人缴费、医保基金划拨、财政补贴、单位缴费的机制;而在业务受理流程上,试点城市也在不断完善,探索出了多渠道一站化办理的流程,比如可以通过线上申请方便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实现“零跑腿”申请,也保留了线下申请的渠道;试点城市已基本解决重度失能老人的基本护理需求,依托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为定点,提供居家和机构两种护理方式;此外业务经办也开始市场化,引入第三方商业保险机构参与试点城市的业务经办。
亟需多方推动形成全国一盘棋
在多位参与上述论坛的业内专家看来,长护险制度全国实施虽任重道远,却也迫在眉睫。
“连续五年,国家层面和多个重要会议都提到要加快建立全国层面的长护险制度,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均有提到健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再往前2021年,国务院发布的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等两份重要文件中也提到加强失能老年人长护险服务保障,稳妥推进长护险制度试点,加大探索力度,完善现有试点,积极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长护险制度。可以说全国多地的试点经验已经为全国推广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不过仍然需要解决不少痛点。”一位参加该论坛的养老服务专家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王颖看来,试点城市长护险制度在筹资渠道上尚未实现全民参保,筹资水平与经济发展不适宜;国家评估标准在实践中亟需统一手势,注意新旧标准衔接;护理员缺口问题需要解决,且当前的护理员资质和培训仍待提高;部分试点城市存在整体支付比例过高,无法实现引导社区居家护理的基本原则等问题。
“当前采取将长护险和基本医保合并征缴的筹资方式,需要明确把握单独建账、单独核算的工作要求,要加快建立起结合失能发生率测算;长护险作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第六险,要完善多渠道受理途径,实现便民化一站式办理,各地区应该逐渐统一失能等级评估和划分标准。在长护险全国推进过程中,需要在国家层面建立统一的制度框架,消除试点的过度差异和碎片化,以确保政策的基本一致性和公平性。”在谈及长护险全国推广的进程时王颖如是建议。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人口流动性的增加,特别是老年人随子女跨地区生活现象增多,异地待遇享受成为长护险全国推广中的必然要求,而当前的试点城市也已经开始探索。
白皮书显示,此前西部地区的成都和重庆两市医保局共同印发《成渝地区长护险评估结论互认办法(试行)》和《关于进一步做好成渝地区长护险评估结论互认工作的通知》两份文件,打破了成渝两地长护险跨统筹经管办理的壁垒;在长三角地区,上海率先发布了《上海市养老服务条例》和《关于本市老人入住长三角区域养老机构长护险费用延伸结算试点有关事项的通知》,增补长三角区域养老机构长护险延伸结算政策。
而商保公司则是参与长护险制度全国推广不可或缺的一环。
“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的意义深远,从南通项目的初探,到全国各地的深耕细作,太保寿险始终走在长期护理保险经办服务前列,太保寿险紧跟国家试点步伐,构建长期护理保险网络,参与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与政策性长护险有效衔接,创新推出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产品鑫长护、鑫无忧、鑫相护等,长护保险服务累计人数超5000万人。”中国太保寿险总经理李劲松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