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4-05-13 18:41:00 股吧网页版
特海国际谋双重上市 海底捞夫妇指向全球餐厅网络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K图 09658_0

K图 06862_0

  海底捞创始人张勇、舒萍夫妇即将迎来第四个IPO。

  特海国际近日公告称,董事会决定将在美国纳斯达克股票市场上公开发售新的美国存托股份,预计最多发行约1.23亿股,推动特海国际在港股和美股双重上市。

  摩根士丹利、华泰证券为其联席承销商。

  特海国际主要负责海底捞在大中华区以外的餐厅业务。此番谋求双重上市,特海国际在公告中表示,双重上市将扩大股东基础、获得额外资本、提升公司在国际资本市场和消费市场的企业形象和影响力,进一步加强股份流动性。特海国际将通过发售筹集更多资金,主要用于提升品牌以及扩大全球餐厅网络。

  此时距离特海国际2022年以介绍上市的方式登录港股过去仅一年半时间。由于特海国际聚焦海外业务,所以市场早有预期特海国际最终会寻求双重上市,但是这一进程要比预想迅速许多。

  假若特海国际最终顺利登陆美股,将是海底捞创始人张勇、舒萍夫妇的第四个IPO。自2018年以来,张勇夫妇陆续将海底捞、颐海国际和特海国际送上港交所,目前三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超过1400亿港元。

  这也将是中餐界备受期待的事件。火锅虽然是出海的热门赛道,但它的主要消费客群还是华人。资本的加持能否改变当前局面,是特海国际双重上市后市场最为关注的焦点。

  顺势扭亏

  纵观特海国际过往的经营业绩,并不亮眼。在2023年之前,特海国际曾经连亏四年。

  2019年-2022年,特海国际扩店带来营业收入稳步增长,四年间从2.33亿美元上升至5.58亿美元。在此期间,特海国际从5个国家仅24家门店增加到覆盖12个国家115家门店。

  截至2023年末,海底捞已在全球12个国家和地区拥有115家餐厅,包括新加坡、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且均为自营。其中,70家位于东南亚地区。

  但是,大规模拓店在此期间没有带来利润的增加。2019年-2022年,特海国际四年间的亏损额分别是0.33亿美元、0.53亿美元、1.5亿美元和0.41亿美元。

  特海国际持续亏损,既有主观缘由,又有客观因素。不过其招股书将亏损的主要原因指向了客观因素。在2022年的招股书中,特海国际解释称,亏损主要原因是疫情影响以及餐厅迅速扩张。

  2022年当年,特海国际的亏损额有所收窄,在当年的年报中,特海国际解释称,亏损主要是由于2022年前4个月部分国家实施堂食限制令;及年内发生的汇兑损失、上市费用、处置长期资产的一次性损失、减值损失等。

  但是,其时市场也普遍预期,特海国际有望很快扭亏。这是因为,2022年特海国际的门店到访量和翻台率均有明显提升,随着疫情影响的消退,特海国际将恢复正常运营轨道。最终,特海国际也在2023年实现扭亏。

  2023年,特海国际录得营业收入6.86亿美元,同比上升22.95%;归母净利润0.26亿美元,同比上升162.19%。

  对于扭亏的原因,特海国际表示,主要是两个因素:一是餐厅翻台率提升,海底捞海外餐厅2023年平均翻台率为3.5次/天,相比2022年提升0.2次,接待顾客数全年增长了近500万;二是内部管理及运营的改善,餐厅与经营效率相关的成本及开支实现优化。2022年一季度,特海国际员工成本占营收的比例超过40%,2023年四季度,这一数额降至不足33%,此外原材料成本也从2022年占营收比重35.2%降至34.2%。

  双重上市

  消弭了客观因素的影响,实现盈利的特海国际选择双重上市也是顺势为之,毕竟特海国际算是中餐出海中的龙头。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特海国际是第三大中餐餐厅品牌, 按2022年收入计算,国际市场上最大的源自中国的中餐餐厅品牌。

  特海国际募资所投向的方向,也为投资者看好。

  特海国际在招股书中表示,双重上市募集所得资金净额的约70%将用于提升品牌并扩大全球餐厅网络;约10%将用于投资供应链管理能力,例如建设更多的中央厨房;约10%将用于研发,以增强数字化和其他技术在餐厅管理中使用;以及约10%将用于营运资金和其他一般公司用途。

  简而言之,特海国际如果能够在纳斯达克最终实现上市,大部分的资金将用于拓店,以及改善供应链。

  香颂资本董事沈萌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特海国际作为中餐品牌海底捞海外业务的运营平台,在主要资本市场双重上市有助于海外推广,树立品牌形象、增厚品牌价值。

  而在海外投资者看来,特海国际这类业务聚焦于海外的中资企业,也能够支持他们的投资逻辑。

  汇生国际资本总裁黄立冲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类似于特海国际这类业务聚焦于海外市场的中国企业,海外投资者会比较青睐,估值也可以给得比较高。

  黄立冲分析认为,特海国际在海外投资者看来是一个国际化的中国餐饮品牌,那么投资者就会按照海外市场的标准来衡量这家企业,比如店址聚焦于哪些地区、市场竞争程度如何还有成长性怎么样。“这些数据评估下来,特海国际表现还可以,个人比较认可分拆上市的做法。”

  突破瓶颈

  除了现实的推动以外,特海国际能否通过双重上市描画新的增长曲线,也是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一方面,海底捞大中华区的增长曲线已经放缓,另一方面, 作为中餐出海最受欢迎的赛道之一,火锅门槛并不高、竞争壁垒也难建立,特海国际必然要跑得更快一些,才能够坐稳霸主地位。

  可供对比的数据是,截至2023年12月31日,海底捞大中华区共经营1374家门店,而在2022年,这一数据是1371家,经过收缩调整后几无增长。

  而在出海的火锅品牌中,特海国际目前是门店数量最多的连锁品牌,但其他的品牌也在猛攻海外市场。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小龙坎目前在海外也已经有34家门店,呷哺呷哺也在去年正式进入海外战场。

  在这种背景下,资本市场和投资者对特海国际寻求美股上市,都持相对正面的态度。投资者寄望,特海国际能在资本的加持下打开海外的非华人市场。目前看来,海底捞这类火锅品牌,主要的消费对象还是华人客户。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此前在新加坡海底捞观察到的现场情况并结合欧洲华人所了解到的信息,海底捞海外门店内多数消费者以中国人偏多,“外国面孔也有,但不是主要的,主要面对的还是华人。在柏林和巴黎,小龙坎的门店也并不少。”

  海外华人的消费人数或许相对固定,如果能够进入非华人市场,则将是中餐火锅品牌能否持续增长的关键。

  “美国是海底捞重要的海外市场,如果顺利登陆纽交所,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开拓美国华人以外的消费市场。”沈萌表示。

  针对本土市场,特海国际也有相应的改良,会加入当地受欢迎的食材和锅底。例如,在日本餐厅,海底捞会提供味噌汤底,也有本地化食材牛肠等;在新加坡,则有叻沙汤底。

  “如果客人都不习惯吃中餐,在中餐厅里面卖西餐来吃的人也是不会多的,来中餐厅吃饭的人,他是因为喜欢吃中餐才会进这家店。所以,面对海外市场,如何改良和培养用户心智,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一位长居澳洲的中国餐馆店主指出。

  以此为衡量标准,特海国际还有一段路要走。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