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4-09-02 20:50:16 股吧网页版 发布于 山东
还敢想牛市吗?今天跌得不冤。存量房贷利率进一步下调的传言,上周我已经给大家分析过

还敢想牛市吗?

今天跌得不冤。

存量房贷利率进一步下调的传言,上周我已经给大家分析过,就是个小政策,利好度很有限。

原因很简单,这两年房贷利率从5%~6%一路下调到3%~4%,楼市和消费依然稳步下行。说明这个幅度的利率下调已经很激活麻木的经济了

关键是,今天上午招行开业绩会。行长直接一套否认三连,把小作文给否了。

如此,市场连盼头都没了,只能从哪来回哪去了。

那就从楼市说起吧。

现在单看新房销售数据已经不准了,因为部分新房需求转到二手房那了。如果看新房+二手房,相较于2019年下降30%,相较于2021年下降40%。




这点可以跟老美2008年次贷危机时的楼市做个对比。

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后,老美的二手房销量从720万套暴跌到最低点的360万套,实现腰斩。



而老美的新房销售从130万套下降到30万套,下降了70%多。



新房+二手房,老美楼市整体成交下降了55%。这个惨烈程度不亚于当下中国楼市。

即使对于美国这种发达国家而言,楼市也是周期之母。所以那会儿,美股也跟着狂跌。

2007年次贷危机再到金融危机,标普500最多下跌了58%。

标普500指数2007年到2009年各季度指数涨跌幅和估值涨跌幅如下图。



标普500指数点位连跌了6个季度,连个反弹都没有。

估值时有反弹,且跌幅普遍小于指数点位。

公式已知,股价=盈利*估值。意味着这6个季度美股盈利杀得更厉害,每个季度企业盈利都在下滑。

简单计算可知,2007到2008年每个季度都下滑了6%。2008年第四季度甚至下滑了22%。

不过,这也是企业盈利的最后一杀。该季度杀完后,随着一切的源头楼市阶段性见底,企业盈利见底,美股估值也开始企稳,2009年上半年美股完全触底。

好的,现在可以来看中国股市了。上半年财报已出完,A股企业盈利变化如下图。




相较于去年,企业盈利整体下滑3%。刨除银行和两油,下滑幅度超过6%。一季度和二季度都如此,二季度更糟糕一些。

就这盈利下滑程度,和2008年的美股几乎一致。你就说巧不巧吧

当然,A股估值杀得更厉害。特别是成长股,茅指数的整体估值已经从2021年的近40倍杀到了现在的17倍。这个估值已经是按照低成长或无成长给的,绝对到位了。

所以今天看A股,股市企稳的核心是盈利的企稳。而核心的核心是楼市的企稳。

当然,历史从来都不会简单的重复,中国不会是美国,也不会是日本。

中国和美国楼市有两个最大的区别。

第一,中国经济对楼市更为依赖。

中国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有40%来自于卖地收入。这块收入已经腰斩。如果把政府想成一个富可敌国的超级富豪,这个富豪的收入下降,对经济影响很大。

而美国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存量房产的房产税(房价的1-3%)。这种税收收入更为稳定,不管美国老百姓还买不买房,买新房还是二手房,只要你不想流浪,那就得老老实实交税。

第二,美国楼市的底部更确定。

和中国还在城市化不同,美国是个熟透了的国家。大家可以回看美国的新房销售面积,从1960年代开始,美国每年新房销售面积均值稳定在50~60万套。

虽然在2006年吹出了130万套的40年大泡沫,透支了部分需求。但在2009年新房销售跌到30万套,远低于正常需求,泡沫大概率也消化完成了。

而中国楼市就不同了,中国楼市增长了很多年,并没有稳态,谁也不知道底部在哪,或者说合理值在哪。只能说,从销售面积看,泡沫已经消化了一半。根据很多经济学家的分析,现在很可能是底部区域了,但谁知道对不对呢?

最后,再多说一点点吧,楼市再怎么周期之母,它也只是大周期,而非经济的核心。如果搞房地产就能成为世界第一,那就是个笑话了。真正的核心一定是产业。

同样是楼市泡沫破灭,为什么日本下去几十年,美国却能反弹。根本原因是日本产业被遏制了,且毫无反抗之力,同时自身市场太小,根本无法扶持出新产业。上限就被钉死了。

观察几个高端产业就知道了:日本的半导体被阉割,消费电子被甩下,互联网被美国把控,新能源车被中国超越,AI继续当局外人。

所以,也许周期是看不清的,但只要我们的产业是坚实的,那么在周期出清后,机会就是确定的。

最后报下格指2.37,投资机会S+。感谢各位长期以来的支持,陪各位一起归零。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