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不断有人留言想听我讲讲基金经理季报里的观点,还说现在相关文章少了很多,以前看不过来,现在都不够看的了。
于无声处?
其实没有多少动静这个事儿吧,主要还是因为主动权益不火了。如果主动权益热度高,大家都在关注,自然也会有更多的产出。这个事儿跟基金经理有一定关系,但是比较小,主动基金经理是没有之前那么爱讲,但是被放到没有声响的位置上,还是主动权益关注度降低在作用。
大多数基金经理,还是在业绩好的时候更有表达欲,在业绩不好的时候,就比较词穷。当然这也不完全是基金经理的责任,只是说多错多,为了避免一些麻烦,索性就索然无味一些的好。
毕竟现在的热点在指数基金,尤其是ETF,主动权益这边有热点,也是反面的。这就是当下受欢迎的内容。此一时彼一时,往昔的辉煌得益于当时业绩好,在均值回归期,话语权自然也要回归了。
被不可处
经历这几年的行情,主动权益基金被不少次新基民贴上了“不可处”的标签。而这批次新基民算是当下的主力群体。
2019~2021年的行情,主动权益基金算是极度占优,因为在这轮结构性行情里,尤其是到后半程,占据主导的就是主动权益基金,前期外资流入的作用也不小,但是到了后半程,主动权益基金的销售热潮,带来的巨量资金彻底主导了行情。
当反转来临,承压最大的也是主动权益基金,尤其是当时表现最好的质量成长风格和赛道基金。均值回归的过程对于老投资者并不难熬,但是对于规模急速扩张期进来的大量投资者来说,这实在难绷。要知道当初下手的时候,基金公司和销售渠道描摹的是美好蓝图,把产品和基金经理都捧得非常高,也是把投资者的预期拉满。
当然,现实肯定没有那么完美,何况美颜本身就开很大。这里的落差给到投资者的感受是非常不好的,惨淡的收益情况更是糟糕的体验,不要说信任崩塌了,这是信任粉碎了。
不管未来怎么样,先把现在的负心人拉出去,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跟着骂主动才能提供情绪价值,转向指数则可以收获情绪价值。外界的声响,总是要跟着情绪走的。
漫漫长路
指数基金与主动基金的纷争,现在的诸多观点,大多数在2019年之前就存在,不过那一次指数基金不仅没有消灭主动,还成就了主动权益一次大胜。
万变不离其宗,再怎么争,基本面和资金面也都是根本和直接动力。一如上次的结构性行情,惊人的表现最后源于主动基金的业绩优势和销售热潮。现在指数基金的强势,也是源于指数基金有大买家和相对热度。在这些因素的加持下,指数基金获取了一些相对的业绩优势,这也会吸引更多的关注。
不过我们也要关注到现阶段指数基金投资的一些特质,以及可能的演变,这会对未来的行情走势有比较大的影响,更会对指数与主动投资的强弱态势有比较大的影响。相对明牌的投资,更容易被研究和利用。
当然,想要重新获得投资者的认可,还是得主动权益基金经理自己争气,指望指数基金送人头,那估计主动权益就算是赢了也好过不到哪里去……季报是一个很好的发声工具,其实不谈操作和业绩也无妨,可以讲讲自己想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产品,具体是怎么个思路来实现,聊聊目标和方法论,这其实是现在季报“小作文”里比较欠缺的,也是不太接(潜在)持有人的一点。
这条重新赢回信任的路,或许会很长,或许努力可能没有太好的结果,但是人嘛总是要有点追求和小成就感的,瞄着一个小目标,踏实努力,实现的概率还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