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4-06-07 16:27:11 股吧网页版
薄膜电池要重出江湖?美国光伏薄膜巨头市值突破2000亿拿下全球第一,远超隆基、通威
来源:华夏时报 作者:李佳佳


K图 FSLR_0

  近日,美国第一太阳能(First Solar)股价迎来高光时刻,从5月18日开始,公司一举成为全球市值第一的光伏企业。5月24日,公司市值更是一度突破2000亿人民币。年初以来公司股价已经上涨了58.50%。

  但是,记者调查发现,依据去年Infolink的数据排名显示,First Solar的组件出货量并非居于榜首,而是处于众多中国光伏企业之后,仅位列全球第十。2023年,排名第一的中国光伏企业出货量达到75GW,而First Solar只有11.4GW,近乎七分之一。

  近两年,国内光伏企业出现了产能过剩且竞争加剧情况,而走薄膜电池路线的First Solar却仍在大力扩充产能。另外,有消息表示,国外薄膜技术取得新突破,或许对美国光伏竞争有所助力。

  那么,这到底是何种状况呢?为何First Solar会突然成为市值全球第一?与中国当下前沿的技术TOPCon、BC和异质结路线相比,薄膜技术又是否真的能够颠覆,成为领先的技术路线?为全面深入地了解这一情况,记者对业内专家和企业人士进行了采访。

  市值突破2000亿元

  据悉,5月18日,美国第一太阳能的市值登顶全球,这是2018年以来,外国光伏企业首次超过中国企业。5月24日,First Solar市值突破2000亿元人民币后,公司股价已连续多日在高位徘徊。

  6月5日,其收盘价报273.06美元,上涨2.59%,总市值292亿美元(折合人民币2115亿元)。而在6月6日收盘时,中国光伏企业超千亿有两家,分别为阳光电源(总市值1484亿元)、隆基绿能(总市值1302亿元)。

  从Infolink数据排名来看,First Solar出货量并不高,仅位列第十,然而,为何它的市值突然涨超中国光伏企业,一跃成为全球第一了?这似乎有些不可思议。

  记者翻阅研报时发现,First Solar是世界最大薄膜电池企业,同时也是美国和西半球最大的太阳能组件制造商,专营碲化镉路线。若从业绩、毛利率、订单量、宏观政策等因素来分析,确实存在一些基本面的支撑因素。

  业绩层面,公司利润增长迅速,2023年归母净利润8.3亿美元,同比出现了1981%的暴增。2024年一季度,受益于组件量价齐升,归母净利润达到2.4亿美元,同比增长456%;公司的毛利率也大幅提升,达到43.6%,同比增长20.5%。

  美国光伏装机需求旺盛,EIA预测,美国2024年新增光伏装机44.7GW。本土企业每生产1W薄膜组件可获补贴17美分,补贴额丰厚。据统计,First Solar的订单交付期最远排到了2030年,在手订单充足,能够支撑后续持续增长。产能方面,截至2023年末,公司光伏组件产能16.6GW,同比增加69%。2026年底,公司名义产能将超过25.2GW,其中美国产能14.1GW,超过50%。

  技术方面,First Solar掌握碲化镉薄膜技术,还布局了钙钛矿/叠层电池,已完成对瑞典钙钛矿企业Evolar AB的收购,并计划利用Evolar的技术开发结合CdTe和钙钛矿材料的串联电池,转换效率有望超过25%。

  对于国内外光伏企业市值方面差距,金辰股份常务副总裁祁海珅则认为,美国First Solar专注于薄膜产品,与中国的晶硅路线截然不同。作为薄膜龙头企业,First Solar具备较强的技术壁垒,其市值高达两千亿,这主要归因于其技术的先进性和一定的技术壁垒,体现了其科技属性。而中国的光伏企业更多是基于产业规模、盈利能力、行业贡献和综合竞争力等因素来给予一定的估值。

  祁海珅还表示,“中国的光伏企业绝大多数都选择了晶硅路线,总体来看,中国晶硅路线的同质化情况相对较为突出。并且产能呈现出一定的结构性过剩,行业内部也有一些内卷,当然,也有优胜劣汰的趋势存在。”

  上海交通大学太阳能研究所所长、上海市太阳能学会名誉理事长沈文忠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在10年之前,中国所有在美国的上市公司的市值加起来的总和也低不上一个First Solar,不能仅以市值、业绩、出货量去衡量,这并不代表着其竞争力有多强。”

  在沈文忠看来,美国企业之所以活得越来越滋润,主要还是因为非公平竞争导致的,他们的产品价格和成本是非常高的,所以在他看来,这些企业并不一定有多强大,主要还是非技术因素比如政策方面等引起的。

  离不开中国光伏

  实际上,美国光伏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早有迹象。今年3月,美国太阳能制造商联盟(SEMA)呼吁美国政府加大对本土光伏制造能力的支持力度,美国财政部长耶伦也表示不排除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额外关税或设置其他贸易壁垒。

  5月14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宣告对中国出口的太阳能电池提高关税,由此前的25%提升至50%;5月16日继续宣布,自2022年6月开始的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部分光伏产品进口免税政策,将于今年6月6日到期后结束。

  美国光伏关税政策发生调整之后,一方面如First Solar这样的本土企业,有望因为供给侧收缩而受益。另一方面,由于中国组件企业主要通过东南亚出口美国,随着免税到期,企业要面临关税的大幅提升。

  近日,头部企业在东南亚关停工厂的传闻闹得沸沸扬扬。据媒体报道,6月4日,隆基绿能在马来西亚的光伏组件厂将从本周开始逐步关停,公司在越南电池片工厂的五条产线也已经全部停工。6月5日,天合光能位于泰国的工厂也被传出进入了停产阶段的消息,其组件生产线5月底已经停产,电池生产线计划6月13日左右停产。

  对此,祁海珅向记者表示,“国内企业在东南亚的工厂关停是有一些可能性的,因为从两三年前到如今的这一过渡阶段,相关政策都是明朗的,这可能会成为未来确定性较大的发展趋势,美国政府强力支持自己的企业回归本土制造也是大的趋势。不过,美国政策的可持续性未必确定,因为美国政府选举后的政策可能存在差异,不同政府的决策可能会有些不同。”

  美国这样扶持本土企业,是不是真的能够脱离中国的光伏产品?沈文忠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应该脱离不了,因为中国光伏企业的竞争力太强了。如果没有美国的贸易保护,对中国的双层关税,以及对其本土的制造业给予大量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一般在行业内看来,First Solar不可能活得这么好。”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专家组副主任吕锦标指出,由于美国本土光伏制造能力不足,一旦未来出现组件供应短缺、价格飞涨的情况,还是有可能给产于东南亚的光伏组件放开口子。

  薄膜技术能否带来颠覆性?

  5月30日,一篇标题为《The Solar Breakthrough That Could Help the U.S. Compete With China》的文章在券商圈流传。文中指出,美国太阳能制造业的最大投资者将利用新技术来削减成本,韩华Qcells正在美国花费数十亿美元制造太阳能电池板。据悉,这项新技术来自一家以色列初创公司,该公司承诺简化太阳能制造中最繁琐的步骤之一,并通过减少在电池板上捕获阳光所需的银量来降低成本。

  据记者了解,早在十年前,中国就走过薄膜技术路线了,昔日的新能源“巨头”汉能集团也正是选择这一路线,最终彻底陨落。薄膜技术又要东山再起?

  祁海珅告诉记者,晶硅光伏电池的发展路径,相对来说比较稳扎稳打,是逐步地进行迭代与升级,其路径是相当明晰的。然而,薄膜光伏行业极有可能会涌现出各种不同的技术,出现具有革命性技术的可能性还是相当大的。只不过,一项技术从实验室阶段发展到中试阶段,再到产业化以及规模化,这中间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进行验证,不管是度电成本、发电效率,还是未来产业化的整体运营能力、供应链能力等等,需要一系列的举措协同作用,才能够支撑其最终成为主力能源或者主力产品,是众多因素综合在一起才能够得以实现的。

  沈文忠认为,西方向来存在一些哗众取宠的技术,这是由于西方人在追求创新方面的基因相较我们更为强烈,所以常常会有一些吸引众人眼球的、看上去似乎要颠覆光伏技术的报道涌现,但实际上所讲的这些技术本质上就是薄膜电池技术。他表示,在当前中国光伏产业如此强大的情形下,在短期内,即在全球范围内不会有能够颠覆中国光伏产业的技术出现,这里的短期并非仅仅一两年,或许是长达一二十年这样的一个时间跨度。

  谈及薄膜电池的先进性,沈文忠向记者介绍,以汉能为代表的中国的企业也走过都失败了,薄膜电池技术是一种先进的技术,但是先进性还是要跟价格和性价比挂钩。可能二三十年以后,当镀膜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薄膜电池可能会有一定的机会。但在目前碳达峰、碳中和的期限范围之内,还是晶硅电池为主,薄膜电池为辅这样一个局面,所以我们中国以TOPCon、BC和异质结这种技术路线为主,应该讲是个非常有性价比的技术。

  沈文忠强调,“中国光伏技术之所以能做成这么好的性价比,最大的原因是国内全产业链的配套齐全,这是中国特色的优势。美国的First Solar基本上是独家在做,犹如闭门造车,甚至包括国内的薄膜企业,他们自认为拥有自身的技术,却没有达成产业链的协同效应,故而其性价比是难以提升上去的。”

  薄膜技术缺点明显

  相较于晶硅电池而言,薄膜电池技术的优缺点究竟是什么?

  华泰证券研报中提到,薄膜组件差异化竞争优势凸显,且仍有降本增效空间。相对来讲,碲化镉组件具备差异化竞争优势,其外观和材质更适配BIPV等应用场景,具备污染排放低以及能源回收周期短等ESG属性。碲化镉与CuRe技术结合,可相对同功率TOPCON增益4%以上全生命周期发电。2024年,该公司计划将Series 7系列引入CuRe技术,预计将提升发电能力5%。

  沈文忠告诉《华夏时报》记者,薄膜电池有很多的优点,材料仅为晶硅的1%,且可以做柔性,应用场景比较特殊。柔性方面,沈文忠指出,晶硅可以做柔性,但目前相对于光伏几百吉瓦的市场来说,柔性市场规模太小了,First Solar的绝大部分也并非柔性的,大多也是刚性在玻璃上进行制作。First Solar自身实力也很好,但放到全球市场上来看,它没有竞争力,不过在规模上是不错的。

  沈文忠进一步表示,首先,薄膜电池的主要问题在于设备投资昂贵。晶硅每吉瓦的投资约为1.5亿,而First Solar的投资可能超过五倍。其次,尽管薄膜材料较薄,但其沉积过程是通过气体进行,时间和成本并不低。晶硅虽然较厚,但其材料价格便宜,相对来说,薄膜镀膜成本并不低。晶硅上也会使用薄膜,但厚度非常薄。另外,First Solar所采用的碲化镉材料在地球上的分布有限,与硅相比相差甚远。

  沈文忠认为,总的来讲,薄膜电池一般都宣传它的优点,但很少宣传其缺点,虽然一家受美国贸易保护和补贴的企业,能够这么滋润地活下来,但其他的如国内薄膜电池工厂都破产了。

  另外,就转化效率而言,沈文忠分析表示,薄膜电池的量产效率与理论效率存在极大的差距。其理论极限相对较高,然而薄膜要实现大面积制作,通常情况下效率损失会比较大,First Solar组件最高效率是19.4%,平均量产效率可能或许还不到19%,而国内组件效率现在都朝着24%的方向发展,常规达到 23%以上的组件效率比比皆是,即便是已经淘汰的PERC电池,组件效率也在21%以上。

  “薄膜电池量产的效率没有优势,如果将其放在晶硅领域中,19%的效率早就被淘汰了,这主要是制造困难所造成的,因为薄膜电池在进行大面积制作时,难免会出现空洞或者不均匀情况,晶硅是制作小块的,可以通过分选将好的集中在一起,而薄膜电池的均匀性却很难加以控制,这也是其具有致命性的一个问题。”沈文忠说。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