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渐近,投资领域对中国汽车行业的关注度持续升温,包括瑞银、野村、摩根士丹利等多家机构对中国车市2025年的发展趋势给予了乐观评价。其中,“以旧换新”、“价格战”和“智能驾驶”成为三大关键词。
今年以来,在“双新”补贴政策驱动下,消费者购车热情被激发。乘联会最新数据显示,11月1-24日,乘用车市场零售163.8万辆,同比去年11月同期增长29%,较上月同期增长4%;新能源车市场零售86.7万辆,同比去年11月同期增长68%,较上月同期增长7%。另据商务部数据,截至11月18日24时,全国汽车“报废更新”和“置换更新”补贴申请均突破200万份,合计超过400万份。
瑞银投资银行中国汽车行业研究主管巩旻认为,从内需角度看,中国内地实施的“以旧换新”和“报废置换”补贴政策已初见成效,但2025年政策力度可能会面临退坡。
“以往来看,刺激政策后常有一年缓冲期以减轻退出冲击。”巩旻预计,报废补贴标准可能从今年的2万元、1.5万元降至明年的1万元、7000元。同时,今年财政预算仅覆盖半年,但明年需为全年准备,预计总体刺激预算金额不变,但单台车补贴可能减半。
野村的报告中提到,受惠于政府的“以旧换新”补贴政策,2024年中国市场的汽车出货量高于该行先前预估。野村认为,2025年汽车市场可能会有进一步的政策刺激。
不过由于刺激政策的不确定性,瑞银和野村均提到了相关补贴政策或将提早透支市场需求。在这种情况下,瑞银进一步指出,在车企加大产能的前提下,“价格战”将会持续。
“2025年即将到来,政策热潮逐渐退却,新一轮车企价格战或将于2025年1月出现。”巩旻表示。
与瑞银的判断相近,摩根士丹利报告同样认为“价格战”尚未结束。“在传统淡季的(2025年)一季度,由于缺乏政策支持和新车型上市,我们认为价格竞争风险较高。合资品牌为了维持销量可能继续进行价格竞争。不过,与往年相比,全行业范围内的大规模价格战可能性不大,更可能集中在主力车型或新车型上市时通过增配减价策略推行。”摩根士丹利称。
11月27日,市场流出比亚迪致供应商降价10%的邮件。尽管比亚迪方面对此回应称,这是基于公司规模化大量采购对供应商提出的降价目标,“非强制要求”,但市场普遍认为,“价格战”或将借此再度升温。
瑞银报告显示,2024年上半年,比亚迪在国内乘用车市场的份额高达14%,,远高于同期特斯拉的4%,仅低于其他所有面向大众市场的在华合资公司的25%。
除或将被动参与到“价格战”,瑞银和摩根士丹利均在提到“智能驾驶”将是接下来车企积极竞争的领域。
“智能驾驶自动驾驶将成为主要亮点之一。目前硬件端差异化难以显现,因此智能驾驶系统成为重要考量标准,包括特斯拉FSD落地、无图导航、去激光雷达及端到端大模型等技术将在高速公路及城市道路推广。”摩根士丹利认为,对于选购20万元以下智能电动车来说,这些功能是必须具备的重要考量因素。
“中国车企会争先恐后的打造更好的车,包括更长的续航里程、更强劲的动力、更好的内外饰、更好的智能化的体验,以及辅助驾驶方面的优势。”巩旻表示,尽管近两年的融资环境不及2020年、2021年,但智能驾驶领域并没有看到任何的倒退。
基于上述对汽车消费拉动的因素,三家机构对2025年中国汽车市场均给出了乐观的估计。
“今年全年汽车销量预计达到2,600万辆左右,其中新能源车销量可达1,150万-1,200万辆,同比增长28%-33%。”摩根士丹利预计,明年乘用车的需求将维持在2,600万辆左右,其中新能源车的增长率将在15%至20%左右。
从投资角度,巩旻认为目前中国自主品牌占全球汽车市场份额约20%、占全球电动车市场份额约60%,但合计市值仅占全球车企的10%左右。“长远看,我们对中国品牌的投资是偏乐观的。”野村也对2025年市场整体需求较保持乐观,并相信需求可进一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