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即将结束,6年时间内,中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量由百万辆飙升到1000万辆,实现历史性飞跃。而汽车行业也迎来历史性时刻,新能源车渗透率连续4个月突破50%,站稳市场主导地位,油电之争结局俨然已分。
与此同时,市场也在经历一次前所未有的大洗牌。如何在空前“内卷”的竞争中求生存发展,成为车企及上下游产业链企业正在解的难题。卷,不仅仅表现在价格上,也体现在技术、营销等多个层面。今年,多家车企先后在插混产品的续航里程及综合油耗上取得突破,携手开启了“续航2000+、油耗2升时代”。与此同时,车企大佬们“卷”到了台前,亲自直播带货,将车圈的流量营销发挥到极致。
数据
连年飙升!新能源车年产量已超千万
利润下降!汽车行业“卷”上新高度
在中国新能源汽车正式达成1000万辆里程碑的光鲜背景板下,是行业利润率不断下降的刺眼数字。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过去三年间,中国汽车行业的利润率分别为6.1%、5.7%和5%,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今年上半年汽车制造业销量、收入增长,但利润率仅为4.98%。今年前三季度,汽车行业利润率更是跌至4.6%。
如果说,去年“史无前例”的价格战开始让大家闻到了浓烈的硝烟味,今年“升级版”价格战,不仅使车市竞争格局发生改变,更进一步影响到大伙儿的生存环境。
比亚迪去年出冠军版、今年推荣耀版,车圈价格战升级。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统计,今年1-3月,共有67款车型降价,已经超过去年全年降价车型的60%。而1-11月累计降价车型数量达195款,超过2023年全年的150款规模,更大幅超越了2022年的95款降价总量。他指出,影响降价的主要是纯电动和插混等新能源车型,燃油车降价也逐步增多。
对于价格战引发的“是否应该卷”,包括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等众多车企掌门人,在重庆论坛上形成了两派观点。
有车企大佬表示,其实市场经济核心就是竞争,就是卷!卷是自然规律,是良币驱逐劣币的过程。只有在卷之中不断进步,卷出中国品牌新高度,进而卷出消费者的利益最大化。但有车企大佬直言,价格竞争是市场供求关系和市场规律的自然结果,必须保持理性和底线,过度的让利是不可持续的。也有大佬指出,无穷无尽的内卷、简单粗暴的价格战,其结果就是偷工减料、造假售假、不合规的无序竞争。而在这场业界大佬们的“互怼”戏码之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特别提到要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
实际上,产品光靠价格吸引人,而没有过硬的技术含量,同样难以在市场立足。今年的“卷”,更体现在技术上。尤其是在新能源车的续航里程及插混车型的油耗上,大伙继续“死磕”。
比亚迪在5月份再放大招,发布第五代DM技术:最高发动机热效率达到46.06%,最低百公里亏电油耗更低至2.9L,最长综合续航2100公里,从而开启“续航2000+、油耗2升时代”。奇瑞、吉利、东风也先后推出了2000公里续航能力的新产品,并以“实测”说事。与此同时,大家也纷纷在“2升油耗”上较劲。数据更惊人、价格更吸引,使自主品牌大厂们合力“卷”出了新高度。
产业链
价格战下供应商被要求降价
二手车行业迎来“最难的一年”
前段时间,网上接连传出比亚迪、上汽大通等主机厂要求供应商降价的邮件截图,引发业界热议。根据邮件内容显示,比亚迪对供应商提出降价要求:供应商所供货产品从2025年1月1日起降价10%;上汽大通汽车有限公司也爆出曾向其供应商致信,称“目标降本10%”。
随后,特斯拉高管在社交平台透露,该公司对供应链企业的付款周期较去年进一步缩短,只需90天左右。不过此前特斯拉超级工厂最重要的供应商之一——宁德时代就爆出消息,在第三季度对特斯拉供应的动力电池进行了10%降价。
对此,有市场分析人士称,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急剧扩大,新品推出速度较快,在原材料价格下跌导致成本逐渐下降的情况下,车企要求供应商降价10%,也属于合理范围内。
相比起新车,二手车行业迎来“最难”一年。有行内人士指出,对于二手车商来说,比起前两年,今年是最艰难的一年。
“这主要是因为受到价格战升级、购买力下降等因素综合造成。”广东省二手车商联谊会主席何启明表示,虽然去年价格战已经开始,但今年平均两个月降一次的频率,让车商无所适从。尤其是原本不愁卖的BBA、路虎、保时捷等热销豪华品牌,旗下车型也被迫陷入其中,出现大幅降价现象,导致其二手车价格大跌,对于大型二手车商现金周转带来较大的影响。据了解,不少二手车商已经开始通过试水经营新车、寻找出海“航道”等方式自救求生。金九银十过后,部分城市将二手车消费纳入政府补贴的举动,更让众多二手车商强烈呼吁新车、二手车同权。
今年不少汽修企业反映到店维修量大大缩水。
面向燃油车为主的汽车维修企业,同样反映今年“很艰难”。有不愿透露姓名的资深维修专家称,相较新车销售行业的“金九银十”效应,维修业在年底本来也会迎来一个爆发期,但今年12月份已至,到店维修、钣喷数量仍然与平时相差不大。据了解,有不少维修企业近期到店维修量比平时缩减一半。有知情人士透露,汽车售后市场同样存在燃油车受到新能源车挤压的现象。
车企
自主品牌强势崛起,市占已达六成
豪华品牌大幅缩减营销商网络
近年来,自主品牌整体崛起,受冲击最大的无疑是合资阵营的美系、韩系等品牌,但今年德系、日系主流合资品牌同样感受到明显的压力,有日系品牌甚至开始大幅裁员。与往年相比,今年超豪华品牌罕见地整体加入降价行列,豪华品牌更是深陷“价格战”漩涡。就连盈利能力强如保时捷这样的品牌,今年都先后出现经销商逼宫事件、降价促销行为,并将大幅缩减在中国的经销商网络。
豪华品牌如保时捷,也面临削减经销商网络的情况。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汽车经销商投资人调查报告》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在全国近五十家主要汽车经销商集团中,合资品牌经销商的亏损比例攀升至27.7%,与此同时,实现盈利的经销商比例则大幅下滑至仅11.5%。这一鲜明的数据对比,充分反映出合资品牌当前所面临的市场挑战。德、日系合资厂商的主销产品在价格战压力下,终端成交价已经集中在8万-10万元价格段。
乘联会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自主品牌累计市场份额达到60%,同比增加8.5个百分点。主流合资品牌零售60万辆,同比下降9%。其中德系品牌零售份额15.6%,同比下降3个百分点;日系品牌零售份额12.4%,同比下降3.1个百分点;美系品牌市场零售份额6.4%,同比下降1.5个百分点。而豪华品牌零售份额为10.9%,同比下降2.2个百分点。
11月,国内新能源车零售渗透率52.3%,同比增长12个百分点,新能源车渗透率已连续5个月突破50%。其中,自主品牌新能源车渗透率已经高达73.2%,豪华车达到32.9%,而主流合资品牌仅有6.8%。虽然合资品牌在加快转型步伐,但市场份额和自主品牌存在较大差距。同时,燃油车市场的失守,也使到它们处境越来越艰难。
自主品牌整体走强,还体现在月度车企销量排名上。车企销量排名榜中,除了比亚迪一骑绝尘,国内销量TOP10前五名车企里面,吉利、长安、奇瑞已经对一汽大众形成围攻之势。如果算上出海部分,自主品牌包揽了前四名。紧随比亚迪其后的奇瑞汽车,销量更是首次突破200万辆大关,即使是国内零售量,该品牌与吉利、长安的差距也越来越近。而造车新势力方面,理想与问界在你追我赶之中,均兼顾销量与盈利,逐渐重塑新势力头部玩家格局。截至今年11月,达成年度销量目标的车企只有比亚迪、奇瑞、零跑、小米、吉利五家,分化明显。
奇瑞汽车国内销量猛增,与吉利、长安的差距越来越小。
如果说,去年史无前例的价格战,只是让整个行业闻到浓烈的硝烟味。而今年“升级版”价格战,已经开始改变整个行业竞争格局。
营销
科技巨头成为车圈“流量王”
大佬下场,营销逻辑一朝改变
年度最大的车坛盛事——北京车展上,画风突变。哪款新车最爆红?都不如周鸿祎坐车顶那一抹红。新车沦为配角,流量才是王道。“流量王”雷军所到之处,不仅各路媒体趋之若鹜,连传统车企高管也秒变铁粉,大家为的都是赚取流量,并借此达到各自利益最大化。
在社交媒体上透露要卖掉座驾迈巴赫600、转而考察国产新能源想法的周鸿祎,搅动了整个汽车圈。各大新能源车企纷纷“送车”给周鸿祎,周鸿祎由此成为今年汽车圈一大红人。
至于小米董事长雷军,称其为2024年车圈顶流之最,可谓实至名归。在他的“带动”下,奇瑞、长安、广汽等各大汽车品牌高管纷纷走向台前,自己出镜带货。作为小米旗下唯一量产车型,SU7被雷军称为“比想象中还要成功”。10月,该车单月交付量突破2万辆,年终将提前完成10万辆全年交付目标。至于何时能够实现扭亏为盈,小米自信具备产品竞争力、成本控制能力及交付能力均能够帮助企业早日实现该目标。
相比之下,华为“余大嘴”更愿意用数据说话。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余承东微博发文称:“鸿蒙智行正式发布一周年,这一年来,我们累计交付突破50万辆,并取得了新势力销冠、50万以上车型销冠的双冠王。”享界S9上市以来,连续8周蝉联40万以上纯电轿车销量TOP1;智界R7上市33天大定突破3万辆,国庆假期大定超1万辆。最新的数据显示,M9发布11个月累计大定突破18万辆, M7系列上市13个月累计交付新车23万辆。虽然已经被“撕下”华为标签,但在对方的深度赋能下,赛力斯业绩仍然迅速翻盘。该公司今年上半年营业收入达到650.4亿元,净利润为16.25亿元,终于实现五年来半年业绩扭亏为盈。2024年第三季度,赛力斯继续保持业绩大幅增长,净利润为24.13亿元,同比增长636.25%。
越来越多的车企选择了与华为深度合作。
鸿蒙智行“四界”之后,随着阿维塔科技115亿元投资引望、广汽集团与华为进行智能汽车战略合作签约,意味着华为造车的合作阵容继续壮大。对各家车企们来说,与其耗费大量资金及时间闭门造车,倒不如早早“捆绑”行业领军技术方案供应商,尽早在市场获得一席之地。选择与华为造车合作,当然还是希望在最短时间内,在车企必争之地——智能化技术领域拥有充足的竞争力。
华为与小米作为中国科技领域的两大巨头,在“软件定义汽车”时代已经具备足够话语权。这也说明,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中下,需要重新建立新的造车营销逻辑。
采写/摄影:南都·湾财社记者梁罗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