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美国新政府就职日期临近,中企“抢出口”效应进一步发酵,叠加企业“出海”需求持续攀升,推动2024年全年出口总额创下历史新高。
稳外贸是确保经济平稳运行的关键之一。在1月15日举办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表示,2025年将着力稳外贸稳外资扩消费,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完善海外综合服务体系。
“一带一路”倡议为我国外贸高质量发展及中企“出海”搭建了广阔且高效的平台。在此过程中,A股上市公司积极布局,在海外市场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企业跨境金融服务需求日益多样化,也为金融机构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受访人士认为,应进一步强化国内金融市场及金融机构的改革开放。金融机构应畅通企业对外投资渠道,拓宽企业境外投融资渠道,并加强对海外市场的投资研究。
“抢出口”强度持续升级
海关总署近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2024年12月出口(以美元计价)同比增长10.7%,进口增长1%,贸易顺差1048.4亿美元。
民银研究研报显示,2024年,全年出口总额创下历史新高,12月单月出口为全年最高,强于预期、超出季节性。进口在经历连续两个月的负增长后,12月单月超季节性反弹。整体来看,关税预期下的“抢出口”效应及企业“出海”需求的增加,推动12月出口的进一步走强。
市场观点认为,“抢出口”效应仍可能推动2025年初出口维持较高景气度。实际上,自2024年以来,中国企业“出海”需求便进一步提速。中国海外投资热度显著提升,背后源于多方面的因素。
东北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刘哲铭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是中国企业出海是国内经济及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选择。历经40余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经济由高速发展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一方面,部分劳动力密集型、污染密集型产业面临转型升级压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助推部分企业出海;另一方面,随着技术进步,机电、新能源等领域的生产效率明显提升,而国内需求相对受限,部分企业也在积极寻找在海外开疆拓土的机会。
二是贸易壁垒在客观上加速了我国企业出海投资的进程。2018年以来,部分国家对我国商品实行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加征关税等措施,并对我国的部分高新产业进行出口管制和贸易制裁。全球贸易壁垒的抬升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商品出口形成冲击,部分企业寻求出海规避贸易壁垒的机会。
三是资产配置诉求也是促进企业“出海”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制造业商品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我国的贸易顺差不断积累,这使得国内企业积累大量外汇盈余。除了配置美债等传统美元资产之外,中国企业亦通过加大出海投资来实现产能扩张和布局全球市场,寻求更具持续性的竞争优势。
搭建广阔高效平台
对于稳外贸,“一带一路”倡议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既为我国外贸发展搭建了广阔且高效的平台,也为中企“出海”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指引和政策支撑。
1月13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海关总署副署长王令浚表示,2024年,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占我国进出口的比重首次超过了50%。2024年,我国对共建国家进出口增长6.4%,占我国进出口总值的50.3%,其中出口、进口分别增长9.6%、2.7%。
数据显示,我国对东盟连续9年进出口保持增长,连续5年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对其他金砖成员国和伙伴国进出口增长5.5%;持续同拉美、非洲、中亚五国、中东欧等加强经贸合作,对其进出口分别增长7.2%、6.1%、7.2%、7.5%。上述市场对我国外贸市场的贡献率近成,成为推动我国外贸增长的重要力量。
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目前已历经十余年的推进与发展,是世界各国致力于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见证。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占我国进出口的比重不断提升,各国之间的经贸合作日趋紧密,这也为中企“出海”提供了扎实的基础和良好的环境。
记者采访获悉,一方面,“一带一路”增加了我国与相关国家的相互交流与了解,更好地为中企出海创造了需求、指明了方向;另一方面,“一带一路”也加强了我国在相关国家的影响力,对中企在海外打开局面、防范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A股上市公司积极布局
在“一带一路”倡议推进过程中,A股上市公司除了在传统的采矿、能源、纺织、化工领域积极布局外,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亦取得了积极进展,在海外市场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匈牙利是第一个同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政府间合作文件的欧洲国家,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近年来在与中国各领域的经贸合作中成果丰硕。
以A股上市公司在匈牙利的产业布局为例:比亚迪在匈牙利设有电动巴士工厂,在新能源汽车与电池制造领域积极布局;万向集团在匈牙利开展汽车零部件制造和供应业务;中车集团参与匈牙利轨道交通项目,布局铁路与轨道交通设备制造领域;天合光能及其他中资光伏企业积极参与匈牙利的能源项目,在光伏与新能源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越南亦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国家,在A股上市公司出海的浪潮下,近年来中越两国双边贸易额也在不断提升。
从具体领域来看,中资企业在纺织、电子元器件、太阳能、金属材料和家电等赛道均有积极布局。如海尔集团在越南家电市场中占有重要份额;歌尔股份等国内电子供应链企业在越南开设工厂;京东方亦在越南布局智慧终端,助力公司海外市场拓展和物联网转型。
拓宽境外投融资渠道
当前,伴随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走深走实,企业跨境金融服务需求日益多样化,这也为金融机构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在2024年12月举办的2024中国金融学会学术年会暨中国金融论坛年会上,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徐志斌表示,金融机构应在服务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过程中提升自身“软实力”,做到企业“出海”、金融“护航”。
对于金融如何“护航”,更好支持企业“出海”需求,刘哲铭在受访时提出三点建议:
第一,金融机构应畅通企业对外投资渠道。在中企出海的进程中,中国金融机构应加强在境外网络的布局,覆盖主要企业出海地与重点市场,拓宽中资企业境外投融资渠道。
第二,应通过加强金融市场对外开放,进而更好助力境内资金出海投资。随着我国贸易顺差和外汇盈余的不断积累,资金跟随企业出海投资的诉求愈发强烈。虽然当前我国境内外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稳步推进,跨境基金互认机制亦在近期取得明显进展,但仍难以满足资产荒环境下境内资金出海投资需求,后续应进一步强化国内金融市场及金融机构的改革开放,为境内资金出海投资建立完善机制。
第三,应加强金融机构对于海外市场的投资研究。出海投资发展潜力巨大,但也存在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不同领域的诸多风险。金融机构应加强对海外市场宏观经济环境及资本市场的研究判断,为企业出海投资提供更切实可行、更专业可靠的建议,助力企业出海并实现自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