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 河南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在中原大地的科技浪潮中,机器人产业正悄然崛起。它们或勇敢无畏,或力大无穷,或技艺惊人,或感知敏锐,每一项技能都生动诠释着河南全力推进科技创新的具体实践。2024年11月份,河南服务机器人、工业机器人产量分别增长55.6%、25.2%。
这些科技感十足的机器人,是河南未来产业的“先锋队”,是河南新质生产力的代言人,也是拥有自己职业特长的“奇豫”伙伴。2025年河南省两会即将拉开帷幕,大河财立方聚焦河南经济新亮点,推出“机器人奇豫记”系列报道。
【大河财立方记者吴春波】岁末年初,以人形机器人为代表的具身智能,成为当前人工智能产业最热门的赛道之一,新产品、新政策和资本新动态不断更新。
如何让未来走入工作、生活的人形机器人有触觉、嗅觉、红外视觉,成为气体传感器龙头汉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汉威科技)关注的重点。
日前,汉威科技董事长任红军告诉大河财立方记者,公司正在围绕具身智能领域展开工作,提供涵盖触觉、嗅觉、红外视觉等一系列传感器解决方案,并与一些具备具身智能的厂家合作,开展相关测试和送样。
一口气发布多款具身智能配套产品,
柔性传感器已实现量产
不久前举行的2024传感器大会“产销对接会”现场,汉威科技重点展示了多款面向具身智能领域的传感器产品,并吸引不少参会嘉宾参观和现场交流。
其中,柔性触觉传感器主要用于电子皮肤,可以为机器人执行复杂、精细动作做好感知基础;惯性传感器用于感知空间方位和运动姿态,保持身体平衡;六维力传感器可用于实时监测和反馈机器人与外界环境的交互力信息;玻璃微熔应变片可以感知力和力矩引起的微小形变,是六维力传感器的核心元器件。
汉威科技战略市场部总监何传涛告诉大河财立方记者,以柔性传感器为例,公司布局柔性传感器已有十多年,在旗下苏州能斯达的厂房中,柔性传感器已实现批量生产,并与一些具备智能功能的厂家合作,提供电子皮肤及指腹类传感器,并在demo合作方面展开相关工作。
“围绕相关需求,公司已经布局了围绕力和姿态相关的柔性传感器产品,产品具备100万次压力频次的寿命,并已在医疗健康领域实现广泛应用。”何传涛表示。
据悉,目前汉威科技已经构建了稳定的纳米敏感材料体系,掌握了柔性压阻、柔性压电、柔性电容、柔性汗液四大核心技术,由其研发的柔性微纳传感器是一种基于高灵敏柔性纳米敏感材料实现具有人类皮肤感知功能的超薄柔性电子传感器件,实现了在消费电子、健康医疗、IOT等战略新兴产业中的广泛应用。
任红军告诉记者,国家政策和社会各方关注具身智能,但消费者期待的机器人肯定不是冷冰冰的钢铁、塑料机器人,它需要有视觉、触觉、嗅觉,能够以精准且合适的力度待人接物,而更加智能化的传感器解决方案,可以帮助机器人实现这些能力。
2024年11月29日,海通证券发布研报称,具身智能是推动通用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赛迪研究院认为,在政府引导和投资驱动下,2024年和2025年人形机器人产业将持续高速增长,预计2026年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规模将突破200亿元。
将加码前端感知和AI技术创新,
打造具身智能柔性传感器
汉威科技为何有能力布局具身智能传感器?大河财立方记者获悉,该公司成立于1998年,专注石油化工、燃气工业快速发展带来的气体传感器需求,汉威科技沿着传感器产业链持续开展技术创新,很快就成为国内气体传感器行业龙头企业。
2009年登陆创业板之后,汉威科技紧跟市场需求前沿,并继续沿着传感器产业链开展技术创新,同时利用资本市场带来的优势,通过内生培育和外延并购的方式,搭建了一个汉威前端感知、中间层仪表和后端AI数据系统的智能传感器产业链生态,产品涵盖气体、压力、流量、温度、湿度、光电、加速度等门类,支撑加速转型综合传感器龙头企业。
此外,在二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汉威科技打造了包含芯片设计、敏感材料、制造工艺、封测技术等全流程的传感器核心技术平台,具备国内领先的气体传感器研发和生产技术。随着平台技术的扩展强化,更多新种类的传感器产品不断产出。
基于上述优势,汉威科技生产的传感器,不仅能够守护家庭和工业燃气安全,也能够在新能源汽车精准预警电池风险和守护乘车人安全;柔性触觉传感器则与其研发的六维力传感器、惯性传感器一起,推动人形机器人快速走入人们的居家和工作场景。
“正是基于良好的产业链生态平台和技术平台优势,汉威科技才有能力向综合传感器龙头跨越,并向着具身智能相关需求展开布局,抓好未来市场机遇。”任红军表示,如果你没有这些平台,即使有再好的想法,也会因为缺乏“工具”而难以实现。
今年以来,随着特斯拉、优必选等全球科技巨头纷纷推出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成为当前人工智能最热门的领域。汉威科技超前布局的柔性触觉传感器、六维力传感器、姿态控制惯性传感器等新品种,可广泛应用于具身智能领域的诸多应用场景。
“下一步,汉威科技还将继续加码前端感知技术和AI技术创新,通过AI赋能与感知相结合,打造真正柔性智能传感器。”任红军表示,未来的很多品种传感器都是柔性的,以便更好地与具身智能等使用场景相适配,更好地服务人们的工作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