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4-07-06 07:17:14 东方财富Android版 发布于 上海
发表于 2024-07-06 04:07:39
来源:中国经营网 作者:谭伦

  AI热潮渗透下,沉寂已久的消费级电脑市场即将迎来爆发期。

  日前,市场研究公司IDC发布研报指出,AI已成为智能终端的新宠,包括AI手机和AI PC(即搭载AI功能的个人电脑),而2024年也会成为AI PC发展元年。IDC预计,到2028年,中国下一代AI PC的年出货量将是2024年的60倍。

  同时,其他研究机构也给出了乐观展望。Canalys预计,2024年全球AI PC的出货量将达到4800万台,占今年PC总出货量份额的18%。至2025年,全球AI PC出货量将猛增至1亿台以上。2024年至2028年间的复合年增长率(CAGR)将达到前所未有的44%。

  Counterpoint Research调研的数据显示,2024年第一季度,全球PC出货量较去年同期上升了3%,这是在全球PC出货量连续八个季度下滑之后首次出现正增长。Counterpoint认为,这一增长部分得益于AIPC兴起、各行业出货量逐渐回升以及新一轮设备更换周期等多重因素的共同推动。

  “与传统PC相比,AI PC能够完成更多的运算,在更多场景辅助用户的工作、生活、学习、创意等。更强大的辅助功能会在诸多场景带来新的用户需求。交互方面,AI PC具备个人智能体,从语音和屏幕交互的基础上,在语义理解和图像交互上有进一步提升,未来可能发展至裸眼3D,生物识别等方面。”IDC中国高级研究经理陈舒歆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

  陈舒歆指出,下一代AI PC将成为未来PC市场的主要拉力,除了大模型、算力、生态及应用等指标外,合乎消费者性价比预期的价格以及多模态更为自然的交互,对AI PC未来的发展速度以及对整体PC市场未来的保有率都至关重要。

  全新协作模式催生需求

  近5年来,除经历新冠疫情居家办公带来的短期增长外,PC市场整体其实趋于低迷态势。据IDC测算,2023年,亚太地区(包括中国和日本)的传统PC市场出货量衰退了16.1%,至9780万台。

  但是,2023年大模型带来的AI风潮,让PC市场重新看到曙光。在业内人士看来,AI重新带火PC市场,除消费市场本身的需求外,更代表了一种全新的工作形态和模式。

  陈舒歆表示,PC作为AI普惠较为合适的智能终端,不仅在端侧具备一定的算力,可以完成不联网的本地数据训练和大模型的计算,也可以通过云端做更多功能的应用,所以整体来讲,AI PC能够很好地成为消费者的辅助工具,在满足用户一定需求的基础上,实现对传统PC的一大步升级。

  “AI PC是云端与本地端协作的一种新模式,它的运算效率、存储空间、交互方式、应用生态等都更高效、更开放、更适合当前的应用场景。”瑞达恒研究院首席分析师王清霖告诉记者,AI PC之所以获得市场看好,这是主要原因。

  英特尔中国区技术部总经理高宇则向记者表示,AI PC是面向轻薄笔记本市场的新物种,特指具有CPU+GPU+NPU的轻薄笔记本形态。相对于传统PC的最大区别,是AI算力得到了针对性的提升。可以说,AI PC是PC的第三次变革(第一次是小型化带来的个人电脑普及,第二次是移动化与网络化带来的变革),通过AI为用户体验和生产力带来革命性的改变。

  这一革命式的形态演进,也让AI PC在行业周期、产品端、消费端三个维度下获得了新的生命力。王清霖表示,从行业周期看,PC行业和互联网行业当前恰好处于PC更换设备的一个重要时期,而在AI技术的发展情况下,AI PC恰好成为换机的一个新选择。

  “而从产品端看,此前一段时期,PC设备的销售进入低谷,行业急需一些新的卖点来获得消费者关注,以及资本市场的期待,甚至被寄希望为大模型落地的主要终端。”王清霖表示,此外在消费端,随着AI设备的普及和应用业务的不断深入,消费者基于需求和猎奇心理,也会在一定溢价幅度内,倾向选购AI PC等设备。

  不过,陈舒歆认为,虽然目前AI PC还在初级阶段,大模型的完善,和不同的软件之间的配合还需要加强,在这个过程中,不论大模型厂商,还是软件厂商都有很多机会。“从PC本身,PC厂商大模型的建立、存储的提升、算力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相应的散热等需求都会增加。”陈舒歆向记者指出。

  芯片巨头率先抢占市场

  与传统PC一样,AI PC的核心部件为芯片。但由于AI所需的巨量算力需求,AI芯片成为一条全新赛道,为市场提供了无尽想象的空间。因此,包括英伟达、英特尔、高通在内的芯片巨头成为此轮AI PC浪潮中布局最为积极的先行者。

  作为目前AI算力芯片界的王者,英伟达联合PC厂商在日前举行的Computex展会上推出了四款全新的AI笔记本。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指出,未来的笔记本电脑和PC将成为AI的载体。人们的PC将能够托管带有AI的数字人类应用程序,让AI以更多样化的方式呈现并在PC上得到应用。他指出,PC将成为至关重要的人工智能平台。

  黄仁勋透露,目前全球已有1亿台搭载英伟达GeForce RTX的AI PC投入使用,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长,预计将达到2亿台。

  PC芯片的老牌巨头英特尔则更为稳健。针对AI PC,英特尔于2023年年末推出了内部视为“基石”的酷睿Ultra系列,代号Meteor Lake,该系列芯片基于4纳米制程打造,集成了NPU在内的新型AI处理单元。后者可为低强度的AI任务,如照片、音乐和影片处理等,提供更佳的效能表现,并缩短回馈时间、延长续航,从而CPU和GPU则用于更复杂的AI任务,协同NPU发挥强大的算力。

  高宇向记者表示,目前已经有800万片酷睿Ultra处理器交付市场,预计在今年将交付超过4000万片英特尔酷睿Ultra处理器。到2027年,市场近60%的新PC将会是AI PC。

  据高宇介绍,代号Lunar Lake的下一代酷睿Ultra处理器即将问世,该系列的AI性能将提升3倍,并带来120 TOPS的平台AI算力,为来自20家OEM的80多款AI PC提供动力。

  而另一大有志于竞逐AI PC的巨头,则属于在智能手机领域领尽风骚的高通。2023年10月,高通宣布推出骁龙X Elite,随后又于今年4月推出骁龙X Plus平台。截至目前,宏碁、华硕、戴尔、惠普、联想、微软和三星等全球OEM厂商推出了超过20款由骁龙X系列独家支持的Windows 11 AI PC,正在陆续上市。

  高通中国区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对于AI PC产业前景,高通不做过多预测,但公司对PC OEM厂商的说法持乐观态度,据PC OEM厂商们预计,在未来3年内,Windows 11 AI PC将有望达到其市场销售额的60%左右。

  软硬革新与丰富场景

  除了给芯片和设备在内硬件产业链带来市场机遇外,AI PC给产业及生态即将带来的改变也备受关注。王清霖认为,在带动硬件的主机、芯片市场起量后,AI PC将逐步带动电池、输出设备、输入设备、系统操作软件以及应用软件的适配性发展。

  软件及应用层面的革新无疑是行业最关心的议题。随着ChatGPT及一众大模型的出现,PC终端与云端大模型的协同所带来的巨大想象空间,大幅拉高了AI PC的市场期待值。而囿于法规,目前中国完整使用Copilot的全部功能,这也让中国的AI PC市场在软件层面的竞争更趋激烈。

  在此背景下,陈舒歆认为,中国厂商的个人智能体就变得更加重要,每个厂商的端侧和云侧的大模型会产生较为重要的影响。“我们认为,未来中国市场是以端云结合为主要发展方向,每个厂商的AI端侧和云侧大模型配合其他相关软件为主要的形式,在交互模式方面也会有进一步的变化,从现在的按键、文字、语音,到后期可能包括裸眼3D,生物识别等方面。”陈舒歆表示。

  具体而言,陈舒歆指出,对于中国的产业链来讲,首先在硬件方面,算力、内存、电池、散热等方面的需求都会有提升,同时,软件端也会在大模型的完善上不断推进,到最终用户端,对于用户的理解、如何吸引用户、能否满足核心需求、定价、都会成为影响AI PC最终体量的重要因素。

  随着软硬层面的发展,应用场景也将成为AI PC的另一大卖点。王清霖认为,结合当前的技术发展情况和需求情况看,AI PC会在商业应用方面率先发力,比如办公、AI创作、视频剪辑等。结合用户需求来看,个人娱乐需求也会是AI PC的长期发力赛道,但在这些领域中,对画面呈现、交互体验以及较高的逻辑判断等方面的要求会比较高。

  陈舒歆则表示,AI PC的到来使PC未来的应用场景更加丰富,包括to C端的一些垂直场景,以及to B端的一些行业场景。IDC认为,有六大场景均在等待场景定义的一些杀手级应用,包括未来工作、教育学习、娱乐生活、智慧出行、运动健康和智能家居、AI PC会成为工作和生活的重要辅助工具。

  不过,陈舒歆指出,AI PC还在发展的初期,不论从厂商的大模型落地,还是从软件端的协同,不论是端侧还是云侧,AI PC目前都还没有进入成熟阶段。

  “而对于消费市场,AI PC能做的其实也非常多,比如在厂商AI PC发布会上展示的帮助孩子完成作业,以及在AI PC概念刚兴起时引起很大关注的AI绘图功能等,其实在消费端都有一定的吸引力。”陈舒歆指出,这些都是AI PC在后续层面值得关注的应用趋势。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