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供需错配仍是钢铁行业面临的痼疾,业内正在酝酿调整应对。上海证券报记者从业内了解到,实施分级分类管理、低碳要求约束、行业并购重组等都是具有可行性的思路。
据上海证券报记者不完全统计,2024年中国钢铁行业有7例并购事件,背后不乏强链补链、开拓新市场的市场化并购,也有着各区域内“一省一钢企”式的整合。不过,一些企业并购后并未起到业务协同、效益优化作用,还需在并购后的融合发展上下功夫。
供需错配难解
“我认为钢铁行业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供需错配。”西本资讯研究中心主任孙辉表示。
中国金属材料流通协会联席会长、2024年度轮值会长李刚在2025中国钢铁市场展望暨“我的钢铁”年会(简称“我的钢铁”年会)上表示,过去4年我国钢产量连续保持在10亿吨以上的水平,而按照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常委、副会长唐祖君此前的预测,2024年全年国内钢材表观消费量大概率低于9亿吨。
据孙辉介绍,2008年以来我国钢铁行业供需错配问题就开始显现,行业竞争激烈,盈利水平大幅下降,钢企出现大面积亏损,行业步入“寒冬”阶段。2015年,华东地区直径为22毫米的螺纹钢价格一路跌至1500元/吨左右,成为有统计钢价以来历史最低价。
钢铁行业走出低谷的原因之一是2015年中央层面明确,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后实行淘汰“地条钢”、去除落后产能、兼并重组等措施,钢铁行业一度焕发活力,众多钢铁企业扭亏为盈。然而,随着近年来房地产用钢需求下降和制造业升级对高端钢材的需求上升,钢铁行业再次面临供需错配、产品竞争力不足等问题。
上海钢联钢材事业群分析师甘遐勇认为,目前行业存在的问题除了供过于求外,还包含行业利润压缩、订单匮乏、下游需求收缩、低碳转型挑战大、产品结构转型承压等。
当前正值“冬储”季,下游需求不振在此时尤为明显。在甘遐勇看来,产业链下游主动补库意愿较差。除前期亏损严重、现金流紧张等原因外,下游对2025年春季市场多数持保守观望态度。其中,建筑业厂商主要担心项目新开工、资金到位情况能否根本性好转,制造业厂商则担心国内制品出口受到扰动。除部分区域成交价较低、愿意冬储买货外,整体成交状况并不活跃。
低碳要求严格
“每年,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向国家提十大政策建议,今年年底前拟提出的建议是:怎样有好的产能退出机制?产能退出的最终目的还是推进联合重组、‘三大改造工程’的持续推进等。”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副书记、副会长兼秘书长姜维在“我的钢铁”年会上说。
记者了解到,业内认为产能调整还有多条可行性思路:一是通过节能降碳等政策约束钢铁供给;二是对钢铁企业分类管理;三是通过联合重组淘汰落后产能。
上海钢联钢材首席分析师汪建华在“我的钢铁”年会上表示,2025年节能降碳政策、钢铁行业碳排放权交易、超低排放或将约束钢铁供给。
2024年5月国务院印发的《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要求,到2025年底,全国80%以上钢铁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与2023年相比,吨钢综合能耗降低2%左右。2024年9月,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关于公开征求《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意见稿提出,2024年作为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首个管控年度,2025年底前完成首次履约工作。严格的低碳要求或成为不达标产能退出的筛选标准。
而较为高昂的成本或阻碍部分钢铁企业的低碳转型之路。世界钢铁协会测算,为实现碳中和,中国钢铁行业需连续30年每年投资5000亿元左右,相当于吨钢产能每年需投资500元。
12月1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司长常国武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加快修订出台钢铁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坚持“控总量、优存量、促升级”政策导向,进一步优化完善差别化产能置换政策,促进行业组织结构、布局结构优化和“减量提质”发展;抓紧开展钢铁行业规范管理工作,实施分级分类管理,遴选一批引领型规范企业,引导企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高效化、安全化转型升级。
而联合重组或是促进落后产能退出的另一方法。汪建华表示,历史上去多余产能时期,全球钢铁行业并购达到了区域市场控制力增强、产能利用率大幅提升、产业链协同能力提升、企业盈利改善、股价提高、产业集中度大幅提升的效果。
整合强链补链
事实上,通过兼并重组来促进产能整合、加快产业发展一直是政策鼓励的方向。早在2022年初,《关于促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就提出,鼓励跨区域、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实施兼并重组,打造若干世界一流超大型钢铁企业集团。
据记者不完全梳理,2024年中国钢铁行业共发生了7起并购案例,这背后的推动因素包含:“一省一钢企”式区域内整合、细分领域“强者”强链补链、开拓新市场等。
在区域内整合方面,2024年有2例,分别为攀钢无偿获得中铝集团持有的中铝沈阳有色金属加工有限公司(简称“沈加”)100%国有股权、鞍钢集团无偿获得凌源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凌钢集团”)7%股权。
10月10日,朝阳市国资委向央企鞍钢集团无偿划转凌钢集团7%股权,无偿划转完成后,鞍钢集团将持有凌钢集团56%股权,成为凌钢集团控股股东。凌钢总部所在地凌源市由朝阳市代管,朝阳与鞍山同为辽宁省下辖市,此次股权划转整合了辽宁省内钢铁产能。据凌钢股份披露,此次收购目的是“拟进一步深化央地合作,促进凌钢集团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凌钢股份披露称,本次无偿划转完成后,凌钢集团能够依靠鞍钢集团央企资源和品牌优势,带动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协同发展,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形成良好的产业集聚效应。
而攀钢重组中铝沈加,不仅重组了辽宁省内钢铁产能,还对公司产业链起到了补充强化作用。7月16日,中铝沈加整合至攀钢的产权移交签字仪式在辽宁省沈阳市举行,沈加成为攀钢全资子公司。
攀钢母公司鞍钢集团的官网显示,沈加整合至攀钢,是落实国务院国资委关于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要求的具体实践。攀钢是国内少数具备从钛资源到海绵钛、钛材及产品应用一体化产业基础能力的企业,将通过资金支持、资源协同、产品结构调整、装备升级等措施,推动沈加逐步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成为攀钢钛金属产业在东北的重要生产基地。
河南省钢铁行业也正在进行省内的整合重组。2023年3月《河南省加快钢铁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5年)》印发,为全省钢铁产业高质量发展设计了“路线图”。方案明确,河南省将打造“1+3+5”钢铁产业发展格局。“1”即依托安钢集团组建河南钢铁集团,深化资源整合重组,聚力打造全国一流大型钢铁企业,引领钢铁工业全产业链提升。
以强链补链、拓展市场为目标的市场化并购重组也不在少数。2024年4月,沙钢股份完成收购东北特钢集团山东鹰轮机械有限公司(简称“山东鹰轮”),后者本是沙钢旗下东北特钢参股的优质资产,沙钢入主后持股比例为67%,成为控股股东。山东鹰轮重点生产齿轮等产品,面向新能源汽车、商用车、无人机等客户,客户群体也较为高端,为国内排名前列的商用车发动机厂配套,产品出口至欧美各国。
宝钢收购宝钢日铁汽车板有限公司(现更名为“上海宝钢汽车板有限公司”)50%股权、后者成为宝钢全资子公司,宝钢收购湖北森泰冶金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湖北森泰”)47.8%股权并增资均属于强链补链的并购案例。公司披露称,收购并增资湖北森泰的目的是满足宝钢股份硅钢发展规划对硅铁原料保供及成本控制的需求,保持和提升公司战略产品硅钢的竞争优势。
民营钢企敬业集团对日钢营口中板有限公司(简称“营口中板”)的并购也体现了强强联合、锻造细分领域长板的思路。据敬业集团官网介绍,营口中板的船板年供货180万吨,连续11年中厚板出口量居全国前列。敬业集团与营口中板合并后,将具有6条中厚板生产线,年产量将达到1500万吨,成为截至目前全球最大的中厚板制造商。而敬业集团收购连云港兴鑫钢铁有限公司,则拓展了集团的华东市场。
协同创造价值
并购并非简单的行政合并,双方之间实现业务协同、达到“1+1>2”的效果才符合并购的真谛。那么,上市公司并购整合后协同情况如何?
沙钢股份在半年报中提到,公司收购山东鹰轮67%股权后已形成“优特钢+齿轮”相结合的发展格局,2024年上半年山东鹰轮在整体生产经营上起到了增加公司收入、利润的作用。2024年上半年山东鹰轮实现营业收入1.22亿元,净利润0.23亿元,同比上升。
此外,该公司还能享受部分税费减免。2021年12月,山东鹰轮取得山东省科学技术厅、山东省财政厅、国家税务总局山东省税务局联合下发的《高新技术企业证书》,认定有效期3年,享受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截至2024年6月30日,新的高新技术企业证书处于复审阶段。
不过,2024年第三季度,沙钢股份扣非净利润约为-3344万元,该项财务指标转亏,同比下降333.77%,三季报未提到山东鹰轮的盈利情况。
再将视线放在破净股重庆钢铁上。2020年12月,中国宝武入主该公司,成为公司实际控制人。但自2022年起,重庆钢铁就开始亏损,2023年及2024年前三季度也均为亏损状态。
面对重庆钢铁破净问题,实控人中国宝武并未作壁上观。中国宝武的全资子公司华宝投资有限公司计划,自2024年7月18日起12个月内以自有资金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增持重庆钢铁A股股份,增持金额上限为3.0亿元,增持金额下限为1.5亿元。
宝武的支持还体现在人才和管理方面。重庆钢铁官网显示,公司的9名董事会成员中,董事长王虎祥、董事孟文旺、董事林长春、董事兼董事会秘书匡云龙均具有宝武或宝钢旗下公司工作经历。
“公司与中国宝武之间存在业务协同,但公司设备、技术、产品等与宝钢有较大差异。”重庆钢铁有关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