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交流纪要202411
核心要点:
1,ODM 短期内会扭亏,随着客户产品结构优化和公司架构调整效果,明年的盈利能力将恢复到同行的盈利水平
2,汽车半导体业务今年是行业周期底部,公司得益于强大的产品组合和客户拓展,今年仍然取得了稳健的业绩,明年收入端目标是两位数以上增长,随着行业景气度的回升和补库存的加速,盈利能力有望更大幅度的提升
Q:公司对 25 年 ODM 业务的展望?
A:受供应链的影响,公司 24H1 的 ODM 业务亏损较大,但在 24Q3 随着公司销售单价的提升、供应链成本的较低以及公司业务组织架构的大调整,推动 ODM 业务的亏损幅度收窄,公司预期 ODM 业务会长期保持趋势性向好的趋势。
Q:ODM 业务模式在导入大客户初期通常需要一定的投入。公司目前已与北美大客户合作数年,也有部分项目落地,明年北美大客户能够贡献多少收入和利润?
A:具体规模不便透露。导入北美大客户的确在过去几年对公司业绩形成了不小的挑战,但目前从营收增长和亏损减少的情况看,公司有信心在短期内实现盈亏平衡,且认为该业务将成为公司重要的业务支撑和利润来源。公司在持续进行新产品,预计新产品导入将优化公司营收和利润结构。过去几年公司在交付和质量方面始终保持稳定,客户对此非常满意,对该业务的未来发展持有信心。
Q:大客户新项目的价格是否较初期导入时有所提升?
A:是的,通常新项目的价格会优于最初导入期的价格。最早产品在首次导入时由于客户的高要求,公司也需要承担一定的高价成本。同时公司在业务的竞争力提升方面也做了大量努力,包括生产成本、效率和管理等方面的优化。随着内部精细化管理的推进,新产品的平均销售单价(ASP)和服务费用都有所提升。
Q:Q4 ODM 业务是否有望实现扭亏?
A:Q3 公司 ODM 业务扣除财务费用(转债相关和汇兑影响)的亏损已经收窄至 1.5 亿以内,相较于 Q2 减亏接近 3 亿元。主要减亏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客户对部分产品价格进行了调整;2)公司在供应商端持续努力,通过引入新供应商和料号实现成本降低,Q4也会进一步降低;3)公司精细化管理的推进以及新的管理团队上任使得制造费用逐步下降。基于这些努力,公司对 ODM 业务短期内的扭亏和现金流改善充满信心。
Q:作为行业最早的龙头公司,如何看待当前行业内其他两家 ODM 公司的发展?公司在短期内是否有目标实现与其他两家企业相当的盈利水平?
A:过去几年友商的表现优异,而公司内部存在管理和执行上的不足导致公司市场地位下滑。主要原因在于公司在拓展大客户和开拓新业务方面不够积极,也暴露了 ODM 业务管理层在新客户拓展方面的欠缺。为此,公司决定收缩那些未来盈利潜力不足的产品线,专注于有增长潜力和盈利能力的领域。其次,在客户选择上也进行了优化,剔除了部分不优质客户,以改善产品结构和客户结构。公司相信通过对产品结构和客户结构的调整可以达到行业的平均毛利水平,公司的目标仍然是重新夺回行业龙头地位。
Q:公司关于安世半导体的发展战略规划,对未来汽车半导体行业的景气度展望?
A:过去两年行业景气度虽然处在下行周期,但公司在近 2,3 年时间内的半导体业务处于平稳态势,得益于公司较为稳定的产品和市场结构。公司的产品和客户都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国内外业务量较为均衡。过去两年友商营收波动幅度较大,但公司依然能维持较好的营收和毛利情况。目前,海外的汽车电子市场行情并不乐观,但在国内景气度较好。公司汽车半导体产品的单车价值量处于较快的增长阶段,增速接近 100%。
Q:公司如何展望后续海外半导体行业的复苏节奏或力度?
A:多年来海外市场的汽车出货量(包含新能源车)的整体出货量维持在 8000 万至 1 亿台区间,但单车的半导体用量有所增长,导致汽车半导体市场的规模不断增长。同时,公司每年新增汽车半导体产品近 100 款,也会为公司带来一定增量。公司与汽车 Tier 1 和 OEM 客户都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公司的半导体产品均可达到车规水准。同时,公司的 ODM 部门也开始接触海外的汽车客户,体现出公司半导体和 ODM 业务的垂直整合,相互协同。中国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叠加单车半导体用量的提升,推动了车规半导体市场的发展。目前公司的半导体业务规模约 20 多亿美金,未来目标达到 100 亿美金。公司不断推出的新产品将推动业务规模不断提升。
Q:临港厂的产能、客户和产品导入情况?明年以及后续的战略规划?
A:截至 10 月,临港厂可产出 2 万片/月的 12 寸晶圆,公司认为明年满产产能可达到 3 万片/月,目前处于逐步上量当中。以往公司的 MOS 产品在英国的曼彻斯特厂的 6 寸和 8 寸产线生产,现在逐步转至临港的 12 寸产线,也有助于生产成本的优化。随着 12 寸平台的上升,公司对装技术也进行了改良,公司针对安世半导体的 MOS 产品进行了一次大升级,助力产品的性能和成本进一步优化,公司希望在未来的新产品领域做到全行业第一。目前临港厂已为公司带来产能贡献、产品性能的提升以及生产成本的优化。公司针对逻辑产品也进行了升级,从 8 寸升级到 12 寸,后续公司的其他产品线也会逐步进行升级。现由于安世半导体客户的审核原因,产品线升级的优势和影响会在后续逐步体现。
Q:公司在周五对可转债价格进行了大幅下修是出于什么考虑?公司是否有信心转股成功?
A:公司此次下修可转债价格,主要是由于近期市值下降幅度较大,可能导致早期投资者对公司的信心受到一定影响。为此公司希望通过下修价格来增强投资者转股的意愿。公司对公司业务层面发展充满信心,预计随着公司价值的逐步回归,投资者会选择转股。
Q:公司预计实现功率半导体业务百亿美金的战略目标需要多长时间?
A:公司最初的目标是到 2030 年实现百亿美金的规模,但受到疫情、市场环境和国际关系等因素影响,该目标可能会延迟2到 3年。公司当前在各条产品线的市场地位表现出色,IGBT产品线居全球第一,小信号 MOS 产品线同样为行业第一,而车规 PowerMOS 和逻辑产品线则处于行业第二位。公司的目标是这些原有优势产品线都做到行业第一。新产品线方面,公司在 PMIC 和高压产品领域已经取得显著进展。今年已推出 50 多款新品,明年预计将推出超过 100 款,已实现新产品线的平台建设、技术验证和客户导入出货。依托安世的客户基础,新产品得以迅速进入大客户供应链,且新产品具有较高的毛利率和ASP,将支撑公司未来增长至百亿美金规模。目前公司的 IGBT、GaN FET 和 SiC MOS 均已量产,均具有较高的 ASP。公司将主要在功率半导体和 PMIC 两个板块深耕。
Q:公司临港体外工厂是否有计划注入上市公司?
A:公司与交易所之前沟通过,在不亏损的情况下将临港工厂优先注入上市公司,但这其中还涉及估值等多方面的因素,具体的注入时间和方式仍然较为复杂,未来会择机进行。目前,临港工厂主要服务安世,作为安世的重要客户生产基地,其技术平台、工艺和成本都将尽量符合安世的需求。临港工厂的生产不会影响到安世未来的产能需求和成本诉求。
Q:鉴于国际关系紧张,公司在半导体业务方面是否受到影响?有哪些应对措施?
A:公司在全球供应布局方面不同于其他国内企业。相较于“China Plus One”的策略,安世系“One Plus China”模式,最初并未在中国布局生产,主要晶圆厂分布于汉堡和英国,两个封装厂在海外,一个封测厂国内。临港工厂的使命一是扩展中国本地晶圆生产,二是进行技术平台升级,以确保更大产能与深度技术支持。公司在海外仍持续进行扩展和投入,提升英国和德国晶圆厂的产能,同时将部分六寸产线升级为八寸产线,并在八寸产线推进自动化改造。封装厂方面,国内无锡工厂和马来西亚新扩建的封装厂已相应扩展。特别是马来西亚的新厂房,其产量将是原有规模的两倍以上。此外公司也扩大了海外的外包产能,以确保满足客户的需求并提高供应链灵活性。公司在海外外包方面引入的新资源能够复制国内的生产能力和成本结构。
Q:公司半导体业务的主要客户集中于汽车行业,且多为海外客户。鉴于明年欧洲车市需求增速有限,公司在半导体业务方面预期的需求增量来自何处?
A:安世业务不止在海外,公司在国内的增长也比较快,过去几个季度国内份额也在上升。汽车是全球化产业,国内车厂的 tier1 可能是欧洲的,那我们的客户也是欧洲的,因此汽车的供应是非常全球化的。博世有 30%以上是中国的市场,那公司在德国跟博世的合作也会有超过 30%是在中国的。安世 60 年来都是和 tier1 合作比较多,也是疫情之后才和 OEM有比较多接触。全球汽车的量变化不大,在 8000 万到 1 亿之间。但是对公司产品量的需求是在增加的,北美最大的电动车客户好几个新品上了我们 900 多颗料,以前只有 400 颗左右。虽然价格下降之后营收变化不明显,但是公司今年的销量是过去几年增长最快的。此外,公司在内部也进行了成本优化,今年成本的下降也是过去几年最快的,未来也会继续通过降低成本来提高性价比。
Q:供应是否会受到地缘政治影响?
A:公司最艰难的时候是被要求剥离 Newport 晶圆厂的时候,那段时间地缘政治对公司影响很大,很多西方国家对公司都不太友好。这几年大家可以看到公司业务发展平稳,安世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公司,一直在按照全球化和国家的产业要求在管理,目前在海外正常运转,相信未来可以做的更好。
Q:24Q1 去库存情况比较严重,安世的毛利率也有所下滑,二三季度安世的收入和毛利率都有所回升。怎么展望明年的情况?
A:预计收入端比今年有两位数的增长。公司销量增长很快,但是遇到了竞争对手降价的压力,公司也会持续给客户提供有竞争力的价格。公司的目标是 2030 年达到 100 亿美金规模,如果没有两位数增长是达不到的。由于公司大部分都是 IDM,ODM 份额不大,因此 22-23 年想增加销量也增加不了,已经处于满产状态。公司营收增长不大也是因为 in-house 占比太大,满负荷产能也是有限的,只能选择做哪些客户和市场。目前公司 in-house 产能增加很多,有足够的产能实现增长。此外,公司扩产并不会导致成本提升,公司这两年成本下降非常显著。随着越来越多采用 12 寸晶圆,公司的竞争力会越来越明显。
Q:汽车产业链的下游终端和经销商的库存都处于历史低位,观察到美国大选之后各家都有补库存或提前拉货的情况,历史上进入补库周期时公司产品是否有涨价的价格弹性?
A:现有老产品没看到涨价趋势,一方面是不确定性的问题,此外国内外的友商也都进行了产能扩张,不像是 22 年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引发的涨价潮。此外新产品的 asp 会高一些,毛利率会高一些,公司会用新产品来对 asp 和毛利进行提升。库存方面,目前公司客户和渠道的库存都处于低位,但是否会大规模补库依赖于地缘政治情况,要看新的总统上任是否会带来意外事件以及不确定性。对于公司来说判断这个问题难度较大,但是已经做好了 China 和 non-China 双供应链中对产能和成本的准备。
Q:虽然不会主动引领涨价,但如果出现了类似 2022 年供应短缺出现汽车电子很多品类涨价的情况,公司的产品组合是否有能力顺应行业涨价的趋势?
A:2022 年公司营收和毛利都创下历史了新高,作为龙头公司,如果出现了这种紧急情况,公司有能力提供 local for local 的供应,目前产能已经扩到了很大,出现这种情况对公司是有益的。但是不愿意看到这样的情况,对所有公司的经营和消费者都会带来很大压力,公司希望能够提供平稳的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