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救市是创立了证金公司来救市,由所有的券商出资,按净值10%组建,当然钱还是从商业银行借来的,怎么救,用的是撒胡椒面的方式,买入所有的股票。第二主力就是汇金直接买入股票。资金进场了,所有的股票都被救起来了,证金公司出现在股票前10大股东之列。
本次救市采用的手法不同,没有让券商出资,而是让券商、保险和基金质押它们持有股票和基金作为质押品(熊市流动性不好)换取央行持有的国债和央票,商业银行作为中介买下这些国债和央票,(流通性好)券商和保险还有基金获取现金只许买入股票和基金,相当给这些机构加了杠杆,买入的股票和基金还可以继续质押后再次获得资金买入股票和基金,理论上讲这杠杆是可以循环使用的,杠杆率没有最高只有更高。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央行是政府部门,不可以直接下场干这件事,也没有这能力。央行出借的国债和央票商业银行是可以消化的,商业银行获得这些国债和央票可以在市场流转,银行的资金流入券商、保险和基金,银行获得了中介费用,同时将银行过剩的资金放出去得到抵押品股票和基金,质押品的是1:1还是1:0.8这不得而知,银行绝对不会以1元的市值质押品放1元钱的款,此外质押期限是1年、2年还是3年也是不知道的,只有银行与券商、保险和基金才知道。股市涨起来了,效果与上次撒胡椒面的效果一样好,但隐忧却是很大的,垃圾股、亏损股、概念题材股、甚至ST股涨幅比优质银行股还大,风险肯定不小啊,事实上这些股票跌了很多但估值依然非常高,甚至高的离谱,本来有很多股票是根本没有价值是要被清退的,这下是满盘活血了,又可以延长寿命了,但是给市场埋下了祸患的种子,更是扭曲了股民的认知,股票不是投资品,是地地道道的的赌博筹码,股票没有好坏之分,有的是对筹码拥有的那种兴奋。
为什么这种互换便利将银行排除在外?银行是实实在在的业绩优秀、估值极低、股息率很高的投资品种,银行大股东得到这样的互换便利是有还本付息能力的,仅仅只依赖银行的分红就足矣。如果可以的话,银行股就会出现溢价现象,折价的银行股将成为历史。救市的政策虽然好却是有指向性的,而这种指向性对股市健康发展是否最优是要打上大大问号的。为什么上面不反思银行股出现如此折价交易现象正常吗?对鼓励投资和长线资金进入股市能起到积极作用吗?
另外银行的分红率为什么被框定是三年平均利润的30%,为什么不可以让银行实现净利润的50%用于分红?这次救市采用互换便利将使得银行被动成为股票和基金的拥有者,而非自愿拥有。当暴跌来临时质押品就归了银行。(比如发生战争等极端事件导致股市暴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