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篇大文章,篇篇要精彩,科技金融最出彩。”8月30日下午,北京银行召开业绩说明会。作为资产规模最大的城商行,北京银行坚持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在业绩说明会上,北京银行管理层就公司数字化转型、科技金融、非息收入等话题对《证券日报》等媒体进行了回复。
根据北京银行2024年半年度报告,今年上半年,北京银行实现营业收入355.44亿元,同比增长6.37%;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45.79亿元,同比增长2.39%。
截至报告期末,该行资产总额3.95万亿元,较年初增长5.25%;发放贷款及垫款本金总额2.17万亿元,较年初增长7.56%。负债总额3.6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5.44%;吸收存款本金2.34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3.18%。
谈数字化转型:打造人工智能驱动的商业银行
当前,数智化、生态构建、AI银行等成为未来银行业转型发展的关键词。数字化转型也成为北京银行的鲜明特征。
北京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霍学文介绍,北京银行业绩的取得,各方面都渗透了科技对业务的驱动以及数字化转型的成果。有两个数据可以窥见数字化转型对北京银行业务带来的质效提升:开设财富私行卡不到两分钟、对公开户处理速度缩短至20分钟,这是因为数字化转型打通了底层数据,大大缩短了数据获取时间。
“目前银行业已经进入低利率市场,如何获取满意的收入为投资人服务?如何更便捷和低成本的服务好客户?我们必须要实现向生产要素重构要效益、要红利,换言之,这是银行自身的自我革命。”霍学文说,目前,北京银行在资金、技术、数据和人才等方面进行了优化重组,形成了以“大零售、大运营、大科技”为核心的数字化转型三大战略。
霍学文还谈及了当前火热的人工智能在银行业的应用。他表示,在银行领域,生态构建和人工智能的应用是重要的,将人工智能作为改革的方法是创新的动力。从未来布局来看,北京银行将重点打造人工智能驱动的商业银行,将继续把数字化作为改革方法,用数字化的方法论,对管理模式、业务模式、经营模式进行深刻重塑和范式升级。加强人工智能在北京银行各个领域的应用,探索“人+AI”的最优组织形态和工作方法。
谈科技金融:建设“专精特新第一行”
北京银行党委副书记、行长杨书剑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对于聚焦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北京银行将坚持系统观念,从战略、组织、产品、生态四个维度加强资源投入和要素重组。与此同时,北京银行将重点做好科技金融这篇大文章,加大对科技金融的资源倾斜度。
截至6月末,全行科技金融贷款余额3379亿元,较年初增787亿元,占对公贷款增量65%,增速30.3%,远超全行各项贷款增速(全行增速5.97%)。
在产业方面,北京银行主要围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支持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截至6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达1047亿元,较年初增43%。围绕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大高技术制造业贷款投放,截至6月末,余额超580亿元。围绕布局建设未来产业,主动布局清洁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医药及医械设备、新材料、消费电子和半导体六大产业链。
2022年,北京银行提出了建设“专精特新第一行”。北京银行公司业务总监冯旭表示,北京银行以服务专精特新为发展科技金融切入点,率先提出打造“专精特新第一行”的奋斗目标,并上升至全行战略高度。截至6月末,北京银行服务专精特新客户超1.6万户,贷款余额近千亿元(992亿元),基本完成“千亿万户”计划目标。
冯旭表示,下阶段,北京银行将进一步深化“专精特新第一行”建设,推动专精特新服务实现新突破。以数字转型为牵引,将数智赋能打造为服务专精特新的硬支撑。充分运用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技术,持续优化线上产品谱系、升级线上平台体系,塑造更加高效便捷的服务形态。
谈非息收入:提前布局稳抓市场机遇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上半年,北京银行实现非息净收入100.08亿元,同比增长13.43%。
“在利率下行的环境中,本行非息收入实现较高增长,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市场环境带来的机遇,更得益于北京银行对市场的前瞻判断。”北京银行副行长戴炜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
戴炜表示,在本轮利率大幅下行之前,该行提前布局,稳抓市场机遇,加大债券投资力度。同时,通过“一级承销+二级交易”有效实现债券流转,交易团队紧盯市场利率走势,择机卖出前期承销债券,实现价差收入促进营收增长。“承销+交易”的联动模式,既保证该行债券承销规模增长,又实现手续费收入与价差收入增长。
戴炜表示,该行对债券市场的预期继续保持相对谨慎乐观。未来将持续加强对债券市场的研究与投资管理,根据市场走势合理制定投资策略、择机动态调整投资组合,继续在风险可控范围内进行必要投资,确保该行在不同的环境下保持非息收入的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