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1-06 10:10:52 股吧网页版
新华社经济随笔:车企驶入“人形机器人”赛道的背后
来源:新华社 作者:张辛欣

  新华社北京1月6日电 题:车企驶入“人形机器人”赛道的背后

  新华社记者张辛欣

  车企不仅造车,也开始造机器人了。

  前不久,广汽推出了自主研发的第三代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GoMate,计划2025年实现自研零部件批量生产,并率先在广汽传祺、埃安等主机厂车间生产线和产业园区开展整机示范应用。

  小鹏、奇瑞、小米、上汽等多家车企也纷纷通过投资或自研方式入场,发布人形机器人相关技术、产品或规划。

  车企跨界角逐人形机器人,为这个本就备受关注的新赛道加了一把火,也让我们对汽车产业和机器人产业的未来有了更多想象空间。

  细细想来,从汽车到机器人,有着不少共通之处。业界曾用“轮子上的机器人”形容不断进阶的汽车。不论是无人驾驶,还是座舱内智能互动,今天,搭载着人工智能、视觉传感、大模型等技术的汽车,越来越像陪伴人类出行的智能机器人。同样,在人形机器人的研制中,高性能电池、轻量化材料,以及目标识别、路径规划等算法,诸多软硬件都可以从智能网联汽车中得到借鉴。车企造机器人既有着技术迁移的可能性,机器人进入汽车工厂“实训”,也便于降低研发成本、加快应用示范。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培育未来产业。在产业融合的大趋势下,如何抓住新的发展机遇,缔造新的增长点?一个“+”字背后,道出了新赛道的发展逻辑。

  当前,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跨学科、多领域融合的特点越来越突出。未来产业是多种技术和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结果,也必然需要多领域的支撑和多元创新主体的合力。

  创新不问“出身”,跨界是很多产业发展壮大的必然。

  就拿新能源汽车来说,我们在十几年前很难想象,将来有一天,市场上购买的汽车不仅来自传统车企,也会来自手机厂商、互联网品牌。今天,我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量已经超过1000万辆,在三电系统、智能驾驶等领域具有领先优势,成绩的取得离不开造车“新势力”的跨界,以及整个产业体系的合作。

  有机构预测,2026年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规模有望突破200亿元。到2035年,这一数字或将增长到3000亿元,庞大的赛道蕴藏了无数可能性。抓住技术革新的机遇,不仅要靠机器人产业自身的升级,更需要把圈子做大,通过软件、能源、汽车等多领域的多点开花,合力突破关键技术,构建丰富的应用场景。

  创新也讲究接续,新旧动能转换需要跑好“接力赛”。

  以人形机器人为例,产业的发展不仅开辟新赛道,也将有利于让我国在电子、装备、新能源等领域的优势得到巩固和延续,在发展未来产业的过程中进一步做强既有的优势产业,增强产业体系的竞争力和发展的可持续性。

  发展未来产业,赢得产业未来。这是新质生产力带来的重要启示。

  汽车企业驶入“人形机器人”赛道;量子产业吸引算力、通信等企业入局;合成生物领域不仅包括生物医药企业,也成为很多纺织企业、材料企业锚定的方向……未来产业培育壮大的过程中,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解锁”新的玩法,越来越多的产业打开新的格局。

  通往未来之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铺展。不断突破行业壁垒,持续加强跨界碰撞,让各领域创新主体更深入地融合,将会形成更多向“新”求“质”的发展动能,激发产业进阶、经济增长的更强动力。(完)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