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4-11-30 05:55:00 股吧网页版
20家上市银行何以实施中期分红
来源:中国经营网 作者:张漫

  上市银行中期分红密集落地。

  截至11月28日,A股42家上市银行中,有20家银行公布了中期分红计划,有7家银行实施了分红,重庆银行(601963.SH)还提出三季度现金分红计划。

  业内人士认为,本轮银行中期分红潮与近期监管导向有关。不过,面对净息差收窄的压力,上市银行商业银行分红的比例以及频次要与自身核心业务发展、经营情况、短期与长期发展之间做好协调和平衡。

  中期分红超223亿元

  11月28日,上海银行(601229.SH)发放2024年半年度现金红利,本次利润分配方案向普通股股东每股派发现金红利0.28元(含税),共计派发人民币约为39.78亿元。这已经是今年进行中期分红的第7家上市银行。

  此前,平安银行(000001.SZ)、民生银行(600016.SH)、南京银行(601009.SH)、沪农商行(601825.SH)、杭州银行(600926.SH)、苏州银行(002966.SZ)等6家银行A股中期分红已实施完毕,分别派发现金红利人民币47.74亿元、46.10亿元、37.10亿元、23.05亿元、22.20亿元、7.53亿元。上述7家上市银行中期分红金额达223.5亿元。

  除上述7家银行外,截至11月28日,还有12家银行披露了中期利润分配方案。

  其中,工商银行(601398.SH)、建设银行(601939.SH)、农业银行(601288.SH)、中国银行(601988.SH)、邮储银行(601658.SH)、交通银行(601328.SH)拟中期分红金额均超百亿元,分别为511.09亿元、492.52亿元、407.38亿元、355.62亿元、146.46亿元、135.16亿元。

  另外,兰州银行(001227.SZ)、江苏银行(600919.SH)均已通过关于中期利润分配的股东大会授权,紫金银行(601860.SH)股东大会也已审议通过关于中期分红安排的议案,但仍未披露正式方案。

  除了中期分红外,还有上市银行公布了三季度现金分红计划。

  重庆银行此前发布关于2024年三季度利润预分配方案的公告显示,拟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人民币1.66元(含税),合计拟派发现金股利人民币5.77亿元(含税),占归属于该行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的13.03%。

  华福证券分析认为,本轮银行中期分红潮与近期监管导向有关,自2023年以来,监管部门多次出台政策鼓励上市公司优化分红方式和节奏。

  今年3月,中国证监会发布的《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监管的意见(试行)》提出,“加强现金分红监管,增强投资者回报”。要求上市公司制定积极、稳定的现金分红政策,明确投资者预期。加大对分红优质公司的激励力度,多措并举推动提高股息率。增强分红稳定性、持续性和可预期性,推动一年多次分红、预分红、春节前分红。

  4月出台的新“国九条”进一步强化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监管,提出对多年未分红或分红比例偏低的公司,限制大股东减持、实施风险警示;加大对分红优质公司的激励力度,多措并举推动提高股息率等。

  从本次中期分红的情况来看,六大国有银行现金分红比例在30%左右,不过,部分城、农商行现金分红比例甚至超过了30%。

  沪农商行(601825.SH)早在9月25日就完成了2024年的中期分红,该行每股派发0.239元,共计派发23.05亿元,占上半年归母净利润的33.07%;厦门银行(601187.SH)向普通股股东每股派发现金股利0.15元(含税),合计拟派发现金股利3.96亿元(含税),占2024年半年度合并报表中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的32.62%。

  华福证券梳理到,2023年A股上市银行平均现金分红比例为26.5%,其中超半数银行现金分红比例达30%以上。

  华福证券分析称,观察近3年不同类型上市银行现金分红情况,国有大行保持稳定的高现金分红比例,近3年现金分红比例均超30%;股份制商业银行近3年平均现金分红比例逐年提升,2023年达到29.4%;城商行近3年平均现金分红比例有所下滑,2023年平均现金分红比例为24.8%;农商行现金分红比例为各类银行中最低,2023年平均现金分红比例为22%。

  部分银行不仅提高了分红频率,也提升了分红比例。

  以上海银行为例,数据显示,其2023年度现金分红金额占合并报表归属于母公司普通股股东净利润的比例已经从上一年度的26.75%提高到30.06%;2024年度,该行分红金额占半年度合并报表归属于母公司普通股股东净利润的30.67%。

  预计银行利息收入增长7%左右

  要想提高分红的比例和频次,银行需要保证自身的稳健经营。

  兴业证券(601377.SH)方面表示,商业银行分红的比例以及频次与自身核心业务发展、盈利能力状况、风险防控有效性等息息相关,采取不同的分红策略时需要平衡好股东利益与监管要求、短期与长期发展之间的平衡。

  《中国经营报》记者梳理发现,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上述20家上市银行中,有17家银行2024年年初至三季度末归母净利润比2023年同期增加,另外3家银行同比减少。

  事实上,银行业的净息差收窄压力还没有消失。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净息差降至1.53%,较今年二季度下降0.01个百分点。

  具体来看,大型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民营银行、农商行、外资银行三季度净息差分别为1.45%、1.63%、1.43%、4.13%、1.72%、1.44%。其中,除股份制银行和农商行的净息差与二季度持平外,今年以来,大型国有银行、城商行、民营银行、外资银行的净息差均呈下降趋势。

  “截至今年三季度末,银行业盈利能力略有波动,利息收入依旧承压。”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叶怀斌分析称,2024年三季度,A股上市银行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9%,归母净利润同比上升1.4%。净息差企稳,利息收入依旧承压。三季度,上市银行利息收入同比降低3.2%,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1.2个百分点。

  叶怀斌认为,未来,净息差依旧面临三方面下行考验。一是个人存量按揭贷款于10月25日批量下调,根据中国人民银行预测,本次下调将为存量房借款人节约利息支出1500亿元左右,大致对应商业银行净息差下调6BP。二是年内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已三次下调,推动个人按揭、对公贷款等存量贷款重新定价,新发放贷款定价也面临下降压力。三是存款利率下调影响仍需时间释放,付息率下降节奏慢于生息资产收益率。

  对于净息差收窄的压力,进行中期分红的上市银行已经有了应对方法。

  以本年度提升了分红比例的上海银行为例,该行行长兼首席财务官施红敏透露称,在资产端,加快信贷投放,特别是加大重点领域、重点区域的贷款投放力度,改善资产结构和信贷结构,减缓利率下行对资产收益率的影响;在负债端,加强存款付息成本管理,积极拓展低成本存款,推动长期限存款向中短期转化,结合市场利率变化,动态调整存款定价策略,推动降低存款付息率,预计2025年存款付息成本继续保持改善趋势,息差收窄趋势将有所减缓。

  另外,在资产质量方面,叶怀斌分析称,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上市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25%,同比下降0.02个百分点,资产质量处于健康区间。“值得注意的是,不良生成率相对高位、关注率等前瞻性指标小幅抬头,表明当前经济持续弱复苏趋势下,银行业的资产质量趋势需持续关注。特别是零售信贷、小微贷款的资产质量仍处于恶化趋势,房地产风险仍在逐步出清。风险抵补能力方面,三季度末,上市银行拨备覆盖率达243%,处于近三年阶段性高位。”

  在资本充足情况方面,叶怀斌认为,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上市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1.5%,较2023年年末提升0.35个百分点,主要由于资本新规的节约效应和资产增速放缓。“商业银行净利润增速下行,利润向资本补充的空间有限,内源融资受到一定影响。外源融资方面,应持续关注财政部向国有大行注资进度,包括节奏、规模等。”

  展望2025年,中国银行研究院方面分析称,从整个银行业的角度看,利息收入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企稳回升,宏观政策将为经济复苏提供有力支撑,为银行业收入增长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

  “一边是规模回暖,以量补价逻辑支持利息收入增长。2025年,系列政策将加速实体经济复苏进程,为银行业新增信贷提供动力,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增速达10%左右。另一边是净息差仍是影响利息收入的关键变量,预计呈L型走势,在下半年逐步企稳。”中国银行研究院分析指出,在带动净息差下行因素方面,2025年政策利率仍有下行空间,将影响存量贷款重定价以及新增贷款定价;2024年度出台的房地产金融政策影响将延续至2025年,带动净息差下行;城投化债相关工作仍在有序推进,降低银行债务成本是化解城投债务的重要手段,将带动银行利息下行。在有利因素方面,降准仍有一定空间,将提供更多低成本资金;部分银行以特别国债补充资本金也将有利于贷款和金融投资等资产的扩张;商业银行下调存款挂牌利率,可在一定程度上对冲LPR下行影响,支持息差保持稳定。预计2025年净息差将略微下降至1.5%左右,综合规模影响,预计商业银行利息收入将增长7%左右。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